村民用法律捍卫鹅掌楸的天堂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x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1月11日,《中国周刊》开始了前往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南哨镇老寨村的行程。
  下午从贵阳出发,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夜幕降临后到达剑河。第二天一早往老寨村出发,一路崇山峻岭,公路缠绕在大山之间。高山云雾中不时出现苗家山寨,风情浓郁,景色美丽。近午车到南哨,正逢赶场日,背篓的苗族女孩盛装出行,成为镇街上靓丽的风景。从南哨前往老寨村,道路变得十分难走,大山间雨雾茫茫。由于正在修路,车子行进很慢。进村的最后一段路,车不能通行,村主任杨代禄调遣摩托车把我们接进了寨子。


  老寨村(现与坪寨村合并)目前拥有国内已知最大的一片鹅掌楸天然林。鹅掌楸隶属木兰科鹅掌楸属,是第四纪冰期残存的孑遗树种,为我国特有品种。老寨村也是国内最先通过UNEP-WCMC (联合国环境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的原住民和社区保护地注册系统(ICCA Registry)登记的自然保护地之一。
  1988年,剑河县人民政府在老寨村约50公顷的集体林地上,建立了县级“鹅掌楸自然保护区”,并以“乡规民约”形式制定规章制度,作为村民对该保护区进行保护的主要依据。但当时的自然保护区并没有专门的机构、人员和经费,从管理而言是一个“空壳”。而鹅掌楸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因此不断面临社区内部和外部盗伐及破坏性采集树种的威胁。
  老寨村从1980年开始出现滥砍滥伐木材的现象。尤其在1985年到1987年间,最疯狂时每天有上百人进山砍树,外地老板坐地收购木材。有人靠砍树就能取得巨额收入。而盗采鹅掌楸树种从1998年开始。
  1983年,鹅掌楸山林被确认为老寨村所属,1988年由县里立碑,并以通告形式明确保护区面积、保护目标、管护、奖惩等内容。1989年由黔东南州环保局出资1千元定桩,确立保护区边界。保护区日常管护工作由村委会组织,民兵连具体负责实施,无固定管理费用。剑河县环保局发放过三次现金(2000至3000元左右)。由于保护区属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剑河县林业局给村里三个护林员指标。其巡护范围包括保护区,每人月工资100元,月巡护10天。
  剑河县环保局鹅掌楸保护区负责人刘清,多次带人到老寨村进行调查和协助开展活动,与村民一起制定老寨村可持续自然资源管理的行动计划。村民由此意识到,树木和他们的关系很大,一致认为鹅掌楸是先辈留给后人的共同财产,应该好好保护。在2003年一次会议上,刘清与村民反复讨论,最后村民全都同意重新建立保护山林的组织。在村委统管下,成立由青壮年组成的林防队,每个村民组推选1至2名年轻力壮、有责任心的护林人员,组成一支有力的防护队伍。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点分歧,主要是针对现有鹅掌楸的组别权属问题,刘清和村支书引导村民正确认识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他们认识到如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今后继续发生严重破坏行为,谁也不会有收益,让村民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
  经村民大会,推选出11位勇于负责的护林人员,并明确各人的职责。组长负责调动各护林人员巡山,监督财务,同时号召村民参与保护区的管理,让大家作保护区的主人;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参与管理;会计和出纳负责账目的支出预算,坚持公开、公平、透明。最后,制定保护小组的活动规则及保护决议:凡属本村的村民,人人都有高度护林监督责任和义务;凡林区内野菜、杂木、药材等,不准任何人私自采取砍伐;凡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飞的、跑的)一律不准捕捉。常年保护方式是,每年1月至6月期间,每天保持2人进山巡查;6月到9月底种子成熟时期每天不少于6人巡山;无正常批准手续一律不准进山摘种,采种时不得攀折树枝,按承包或统一采摘。组长统一组织管理,做好自然保护区的一切工作。
  从2013年10月起,贵州省人类学学会在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中国项目的资助下,在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任晓冬、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李晟之两位专家的大力帮助下,开展了“贵州老寨村和青海措池村两种典型生态系统社区保护地可持续建设项目”。社区保护地是指“包含重要生物多样性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由土著和地方社區通过习惯法或其他有效手段自愿保护的自然的和/或改良的生态系统”。


  社区保护地关键处是农民依靠集体行动自发地采取保护行动。贵州省人类学学会选取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10年以上的老寨村。老寨村于1988年开始在外界的帮助下开展社区保护地建设,在外界项目支持结束后,社区仍然自发地继续开展监测巡护和自然资源管理。贵州省人类学学会希望通过项目实施了解社区为什么要自发地开展保护活动,开展保护活动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希望如何得到外界的适度支持。并采用奥斯特洛姆教授提出的“长期存续自然资源管理八项原则”,结合在社区保护20余年的工作经验尤其是教训,设计出“社区保护地管理可持续评估指标体系”,利用项目提供的机会,测试项目指标体系,一方面加深对项目村社区保护可持续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对指标体系进一步修改完善。随后根据管理可持续性评估的结果,针对项目村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来加强管理可持续性,涉及的活动可能包括资源调查、制度建设、能力建设、经济建设等若干方面。在短时期内,把项目村在原住民及社区保护地注册系统(ICCA Registry)进行了登记。
  2013年10月,贵州省人类学学会开发完成了《社区保护地管理可持续评估指标体系》,对老寨村进行了社区保护地管理可持续性评估,评分为79分(100分满分),或许代表了目前中国社区保护地可持续管理比较好的水平。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了自然保护地的长效机制评估报告。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又对老寨村的鹅掌楸森林资源进行快速评估,发现其自然资源得到了良好保护,而且目前受到的威胁程度较小。   2014年6月,他们在贵州省林业厅的支持下,以优惠的价格购买了2000株红豆杉树苗送到老寨村。由于红豆杉树苗太小,村民们认为种在山坡上會被羊群啃食,就集中种在一块土地里,等树苗长大些再移栽到山上去。从2014年6月开始,他们先后四次进入老寨村,反复向不同群体的村民,如社区精英,妇女、老人等等讲解社区保护地保护知识和申请ICCA,为2015年初召开社区大会讨论是否申请在ICCA注册做准备。
  剑河县林业局以“剑林呈2014年71号”文件对老寨村社区保护地申请ICCA注册给予明确支持,并配套4.2万元在老寨村开展农村能源项目。作为具有较长历史且得到村民们积极支持的社区保护地,在“政府部门最低限度认可”和“能够获得多种支持”两项得分都是满分,这与社区长期得到来自政府与民间环保组织支持是不可分的。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边界不清晰,反映了社区保护地权属问题是可持续管理最大的薄弱环节,如何把权属问题加以明确是这个项目未来非常重要的努力方向。


  《中国周刊》通过采访村主任杨代禄和村民代表,对鹅掌楸社区保护地现状做进一步了解。杨代禄从2005年起担任村主任。据他介绍,近些年来老寨村鹅掌楸林地面积向两厢大大扩展,已从上世纪的50公顷上升为约300多公顷(近5千亩)。原始森林中,二三十米高的鹅掌楸树,已很常见。鹅掌楸社区保护地管理工作更加趋于正规化、专业化。护林员每天巡山,早上九点钟出发,晚上六点回寨。平时是三人为一组,中午自带午餐。近几年砍伐树木、盗采树种的现象已很少发生。2015年秋天,黎平县有五个人骑摩托车过来偷采金钱柳叶子(可制成市场价格较高的保健品)。护林员很快发现,并用手机向村里报信,全村人立刻出动去围堵。然后扭送派出所接受处罚,并且让对方保证决不再犯。一般中秋节前后,是最为紧张的日子。那时树种成熟,是盗采(或偷挖药材取马蜂窝等)活动高峰期。村里每天要出动多人次上山巡逻,从黎明到夜晚严防死守,不让盗采者得逞。至于在山上过夜值守,也是常事。
  2015年,天堂界风力发电厂在本地山上安装风力发电设施,修路时滚落的碎石,压坏半山的鹅掌楸树林,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在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自然之友及贵州省人类学学会等外部机构的协助和指导下,对照相关政策法规,老寨村全体村民走上维权的道路,尤其是通过政府部门和风力发电厂交涉,最后风力发电厂给予老寨村180万元人民币的补偿。这一行动大大提高村民法律意识,也更增强了他们坚定维护鹅掌楸社区保护地的信念。
其他文献
2017年12月9~11日,第二届中国·雅江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研讨会先后在四川雅江和成都两个会场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四川省林业厅、青海省林业厅,青海省法制办、国家民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甘孜州林业局、甘孜州5个县林业局野保部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桃花源基金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云南办事处、保护国际基金会、中国周刊、新华社四川分社、华西都市报等代表到四川雅江县实地考察野生动
期刊
帝企鹅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企鹅,也是唯一在冬季繁殖的企鹅。雌性帝企鹅产下一枚卵,然后就去捕食了,雄性帝企鹅会负责卵的孵化。由于孵化和育雏的时间恰逢南极最寒冷的时期,所以帝企鹅父母对卵和幼雏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我在南极拍摄的时候遇到了连续的暴风雪。由于天气的原因,我们的飞机不能起飞,这让我捕捉到了很难见到的帝企鹅在暴风雪中的画面。在这张照片中,两只成年帝企鹅慢慢地靠近对方,就像在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小企鹅
期刊
苍穹之下,群山如浪。此刻,我盘坐于俯瞰众峰的桓仁老秃顶子山之上,垂注茫茫大野。铁色天空是为一块冲浪板,让我有随之飞腾的冲浪心。秋季高风横越,阵阵秋冬之云随势而至。远者漫漫,近者浑然。晦明天地,亘古流今。  一个如此疏离的时刻,确乎梦境的重叠翻涌。这不只是记忆的画面,而是某種自然意志的图示。我心附着于自然造化,在瞬息间耽于这高处。我对自己发布箴言。重山萦萦回音,丘壑倏忽远逝——恰能对应行旅者的心潮。
期刊
这些绘画,大多是赵军近年来的新作。作为一位画家,她对艺术矢志不渝。  2010年以来,赵军长期居留北京。她曾在北京度过少女时代,对之有着别样的故土情怀。她热爱在大自然中行走,经常涉足诸如野长城、潮白河、燕山山脉、郊野森林公园这类高旷广袤之地,胸怀和视野也得以更大拓展。其绘画风格随着她在北方大地的观察体验,在延续以往风格面貌的同时,融入了一些新的艺术质素。这些都在近年的艺术创作中有所体现。  赵军创
期刊
11月18日,滇金丝猴动态监测项目启动会在云南省林业厅举行,此次启动会的召开,旨在促进社会公众对滇金丝猴保护的关注,增进社会对滇金丝猴分布区域保护机构工作成效的了解,展示云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效,更好地服务于云南省生态保育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滇金丝猴动态监测项目由云南省林业厅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诺亚方舟专项基金资助,国内8家科研、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单位及社会组织参
期刊
在人类的历史上,几乎再也找不出哪一种手工艺能像制陶术那样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如此古老,标识着文明的滥觞;它是如此普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不约而同地从它开始;它是如此年轻,即便是在数字信息技术横扫一切的今天,它的魅力依然有增无减;它是如此独特,虽然都是泥与火的试炼,却总是以千差万别的面貌呈现出它所植根的那方水土的风情以及生长于其中的那方人的性格。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或可以说陶就是一个民族、一个
期刊
在滇西北横断山脉纵深处的老君山,金沙江环其左,澜沧江绕其右,为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区,特有物种众多,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但近30年来,大片的原始森林被村民们砍得有点猛,各家山头划出来的集体林和国有林成为乱砍滥伐的重灾区,村里人每年为这点木头都要跟外人“火拼”一场。今天,走进这里仍会看到过去大规模砍伐林木时搬运木材的滑道。山顶粗壮的云南松被砍倒后,经此滑到山脚,再被运往
期刊
2017年11月8日,《中国周刊》走进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山圩镇昆仑村渠楠社区保护地。  车子从南宁出发,大约两小时后,转上一条进入渠楠的简易红土路。路面坑洼不平,而且有弯道。路两边的青绿山峰夹峙出一片片谷地。陪同我们的渠楠屯长滕文超说,本地的山都带有一个“岜”字,是由壮语的“山”引伸而来。眼前的叫岜离山,更远些的是岜圆山。  渠楠地处低纬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常绿,再加上群山环抱,具
期刊
国际原住民和社区保护地联盟(ICCA Consortium)是一个全球的“运动组织”,通过促进社会变革来增强保护中的公平。它与原住民和当地社区合作,确保他们自己的保护地得到恰当的认可和支持。这些保护地被称为原住民和社区保护地(ICCA)。  国际原住民和社区保护地联盟于2010年正式成立,它源于早先的一些运动、网络和合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且有影响力的网络,并且为其不同的成员所重视。它在世界各地
期刊
与那些关注社会事件、八卦新闻、娱乐时尚、历史叙事和“封神榜”座次的艺术家不同,刘丽芬看重的是自己真实的内心生活和与这种“内心生活”休戚与共、纠缠不休、令人烦恼的“肉身”。这样说来,有的人恐不以为然:难道还有与“内心生活”相分裂的肉身吗?  回答是肯定的。自福柯宣称“人”的死亡以来,文化精神领域已经沦为符号帝国与话语银行。尤其是在所谓“当代艺术”的中国卖场中,品牌推广与行头走秀轮番登场表演,所以标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