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芬 空间之上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那些关注社会事件、八卦新闻、娱乐时尚、历史叙事和“封神榜”座次的艺术家不同,刘丽芬看重的是自己真实的内心生活和与这种“内心生活”休戚与共、纠缠不休、令人烦恼的“肉身”。这样说来,有的人恐不以为然:难道还有与“内心生活”相分裂的肉身吗?
  回答是肯定的。自福柯宣称“人”的死亡以来,文化精神领域已经沦为符号帝国与话语银行。尤其是在所谓“当代艺术”的中国卖场中,品牌推广与行头走秀轮番登场表演,所以标准化拷贝、剽窃与二手玫瑰、山寨大行其道。心灵与肉身的分裂,成为庸人们掩耳盗铃的新常态。肉身有如皮囊,漂浮红尘,心灵无处附体,无以安身立命。这种分裂,乃是当下最深重的现代性危机。


  刘丽芬和那些寻求真实生活的艺术家一样,她艺术的主题是“时间”,但是她逃避了“时代”,而直接面对“时间”本身,还有与“时间”相纠缠的“空间”。看她的作品,有如一条河流,无论经过多少次时空的转换,最终还是归于“生命之流”:寻求内心生活与肉身的平衡,并期望以这种平衡在艺术和审美的世界中,重建另一种真实、浪漫、诗意的生活。
  康德说,时间乃单维。内部直觉表现为时间,凭双眼难以辨识。时间没有显而易见的形状,我们只能借助各种类比来塑造各自的时间影象,借自空间的各种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时间的内部运作。
  生于云南的刘丽芬在瑞典的工作室,面朝大海的阁楼塞满了她收藏的植物标本、落叶和野果,她把不喜欢的画剪成植物,和各式各样的窗花。这种对植物的喜爱和收集的癖好,構成了刘丽芬艺术创作的一条线索,她后期做的编织艺术品和绘画中的植物、动物形象,显示了艺术家无法割舍的“云南血缘”与自然情怀。
  刘丽芬回到昆明之后,大概是经历了北欧漫长的冬日,她对阳光的需求不如别的艺术家强烈。她关在阴冷的小屋里继续她的纸本彩墨创作,这些作品,忧伤、敏感,多以山水和封闭的室内空间、人物为主题,画面出现迷失、漂流、孤寂的山水意象和梦游般的寂寞心情,有如舒曼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的追忆和往事再现。


  梳理刘丽芬作品的年代与工作室路径的关系,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极寒的北欧与温暖的云南,为什么会因为像刘丽芬这样的艺术家的漂移、游牧、出走和回归,从而相互具有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精神对视与关怀?冬天的荒野是寂静的,人烟稀少的北欧更是如此。寂静是一种完整的生命状态,一种无词的语言,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语言,所以也是一种让人走入冥想的境界,一个等待着被揭示的宇宙。同样,阳光普照大地的云南,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每一棵树木花草都隐藏生命、宇宙巨大的秘密,有待我们发现、葆有和赞美。


  刘丽芬的艺术遵从自己心灵的召唤和身体的痛苦,她的作品是生命与大自然丰厚的馈赠。就像旅途中的风景,无声地揭示出生命与自然那种创世纪的力量。刘丽芬的作品,服从了这一伟大法则的吁请和召唤。
  刘丽芬是醒着做梦的人,她的作品以梦为马,塑造了本地的精神生活及诗意的空间,揭示了空间之上、云的那边,那个生生不息的神秘的创造之源。
其他文献
据说以前常有独龙江以外的土司来寨子里抢走姑娘,为防止从窗子入室抢人,木垒房在建盖时故意将门窗留得很小。  独龙族,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因居住在独龙江流域而得名。  千百年来,生活在云南怒江大峡谷西北部独龙江两岸的独龙族,被高黎贡山阻隔,一直处于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几乎与世隔绝。20世纪50年代,在中央政府和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独龙族成为
期刊
2017年12月9~11日,第二届中国·雅江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研讨会先后在四川雅江和成都两个会场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四川省林业厅、青海省林业厅,青海省法制办、国家民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甘孜州林业局、甘孜州5个县林业局野保部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桃花源基金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云南办事处、保护国际基金会、中国周刊、新华社四川分社、华西都市报等代表到四川雅江县实地考察野生动
期刊
帝企鹅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企鹅,也是唯一在冬季繁殖的企鹅。雌性帝企鹅产下一枚卵,然后就去捕食了,雄性帝企鹅会负责卵的孵化。由于孵化和育雏的时间恰逢南极最寒冷的时期,所以帝企鹅父母对卵和幼雏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我在南极拍摄的时候遇到了连续的暴风雪。由于天气的原因,我们的飞机不能起飞,这让我捕捉到了很难见到的帝企鹅在暴风雪中的画面。在这张照片中,两只成年帝企鹅慢慢地靠近对方,就像在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小企鹅
期刊
苍穹之下,群山如浪。此刻,我盘坐于俯瞰众峰的桓仁老秃顶子山之上,垂注茫茫大野。铁色天空是为一块冲浪板,让我有随之飞腾的冲浪心。秋季高风横越,阵阵秋冬之云随势而至。远者漫漫,近者浑然。晦明天地,亘古流今。  一个如此疏离的时刻,确乎梦境的重叠翻涌。这不只是记忆的画面,而是某種自然意志的图示。我心附着于自然造化,在瞬息间耽于这高处。我对自己发布箴言。重山萦萦回音,丘壑倏忽远逝——恰能对应行旅者的心潮。
期刊
这些绘画,大多是赵军近年来的新作。作为一位画家,她对艺术矢志不渝。  2010年以来,赵军长期居留北京。她曾在北京度过少女时代,对之有着别样的故土情怀。她热爱在大自然中行走,经常涉足诸如野长城、潮白河、燕山山脉、郊野森林公园这类高旷广袤之地,胸怀和视野也得以更大拓展。其绘画风格随着她在北方大地的观察体验,在延续以往风格面貌的同时,融入了一些新的艺术质素。这些都在近年的艺术创作中有所体现。  赵军创
期刊
11月18日,滇金丝猴动态监测项目启动会在云南省林业厅举行,此次启动会的召开,旨在促进社会公众对滇金丝猴保护的关注,增进社会对滇金丝猴分布区域保护机构工作成效的了解,展示云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效,更好地服务于云南省生态保育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滇金丝猴动态监测项目由云南省林业厅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诺亚方舟专项基金资助,国内8家科研、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单位及社会组织参
期刊
在人类的历史上,几乎再也找不出哪一种手工艺能像制陶术那样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如此古老,标识着文明的滥觞;它是如此普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不约而同地从它开始;它是如此年轻,即便是在数字信息技术横扫一切的今天,它的魅力依然有增无减;它是如此独特,虽然都是泥与火的试炼,却总是以千差万别的面貌呈现出它所植根的那方水土的风情以及生长于其中的那方人的性格。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或可以说陶就是一个民族、一个
期刊
在滇西北横断山脉纵深处的老君山,金沙江环其左,澜沧江绕其右,为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区,特有物种众多,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但近30年来,大片的原始森林被村民们砍得有点猛,各家山头划出来的集体林和国有林成为乱砍滥伐的重灾区,村里人每年为这点木头都要跟外人“火拼”一场。今天,走进这里仍会看到过去大规模砍伐林木时搬运木材的滑道。山顶粗壮的云南松被砍倒后,经此滑到山脚,再被运往
期刊
2017年11月8日,《中国周刊》走进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山圩镇昆仑村渠楠社区保护地。  车子从南宁出发,大约两小时后,转上一条进入渠楠的简易红土路。路面坑洼不平,而且有弯道。路两边的青绿山峰夹峙出一片片谷地。陪同我们的渠楠屯长滕文超说,本地的山都带有一个“岜”字,是由壮语的“山”引伸而来。眼前的叫岜离山,更远些的是岜圆山。  渠楠地处低纬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常绿,再加上群山环抱,具
期刊
国际原住民和社区保护地联盟(ICCA Consortium)是一个全球的“运动组织”,通过促进社会变革来增强保护中的公平。它与原住民和当地社区合作,确保他们自己的保护地得到恰当的认可和支持。这些保护地被称为原住民和社区保护地(ICCA)。  国际原住民和社区保护地联盟于2010年正式成立,它源于早先的一些运动、网络和合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且有影响力的网络,并且为其不同的成员所重视。它在世界各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