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楠 白头叶猴的家园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66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1月8日,《中国周刊》走进广西崇左市扶绥县山圩镇昆仑村渠楠社区保护地。
  车子从南宁出发,大约两小时后,转上一条进入渠楠的简易红土路。路面坑洼不平,而且有弯道。路两边的青绿山峰夹峙出一片片谷地。陪同我们的渠楠屯长滕文超说,本地的山都带有一个“岜”字,是由壮语的“山”引伸而来。眼前的叫岜离山,更远些的是岜圆山。
  渠楠地处低纬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常绿,再加上群山环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山峰险峻但不高,而且植被葱绿繁茂。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二级保护动物猕猴,还有已观察到的四十几种鸟类。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整,又紧邻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极度濒危、中国特有物种——白头叶猴全球种群的12%就生活在渠楠。


  从2008年到2010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与广西环保厅、林业厅共同合作,用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尝试建立了14个自然保护小区。2014年,美境自然(全称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对这些社区进行回访,发现有一半小区在项目结束的情况下依然发挥作用。 于是美境自然在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 SGP)及关键生态系统合作基金支持下,同广西林业厅启动第二次合作,探索自然保护小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渠楠是四个新建保护小区试点之一。2014年,经渠楠屯委、社区动员,村民代表大会投票、递交申请,最终经扶绥县林业局批准成立了保护小区。期间及其后村里和美境自然一起开展了多次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物资源本底调查。
  渠楠是一个壮族自然村,有居民110户,总人口450人左右,经济来源主要依赖甘蔗、西瓜、柑橘、玉米等作物。全屯约有旱地3500亩,水田360多亩(原种水稻,后改种甘蔗、玉米等)。几乎家家有水牛和牛车,用来运输甘蔗和农作物。有一家养牛大户,还有两家专业养羊户。近几年甘蔗价格低迷,渠楠村民从甘蔗种植转向柑橘类水果种植。由于人均土地面积较多,渠楠外出务工者较少,农闲时节会有部分村民外出打短工。相比其他社区保护地而言,渠楠屯收入水平相对较好,90%以上的家庭都有楼房,富裕家庭还购置了小轿车。
  渠楠保留着壮族的许多文化习俗,如传统的集体议事制度等。村里有神龙庙和土地庙,每逢春节及农历三月三等传统节日,村人都会前往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农历十一月,屯里会举办丰收节,大家饮酒庆祝。现在仍有老人会唱壮族采茶歌,编竹筐,懂草药,知道如何猎取野生动物等。
  渠楠社区保护地的峰丛谷地多被开垦成为农田,但石山上还保存有相对比较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据村民回忆,社区保护地内的森林曾在1958年被大面积砍伐,但有一些地方如神龙庙周围的林子却从未动过刀斧。屯里有三片祖传的风水林,林中古木沧桑,幽暗阴森,让人敬畏。土地庙和神龙庙位于两片风水林。在村人心目中,风水林的一草一木都不能损害。以往破坏风水林或对土地庙、神龍庙不敬,以致遭到报应的故事在村里一直流传。屯里要求承包山场的村民,将山脚部分植满树木,产权归属个人,但永久不得砍伐。这是“风水林”的扩延,客观上给白头叶猴提供了更多食材选择。

推动保护小区的建设和发展


  渠楠社区保护地发展的完善,外部机构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张颖溢,美境自然创始人,北京大学环境与生态学学士和动物学博士。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和灵长类专家,她曾在广西崇左开展白头叶猴的野外研究和保护,在白头叶猴的行为和生态学方面取得开创性研究成果。


  美境自然对于渠楠社区保护地项目的良性发展,一直发挥牵针引线式的作用,在社区保护地多次开展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本底调查,为社区保护地的成立、日常管理,及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奠定了较好基础。他们不仅是渠楠社区保护地的发起者,也是重要的支持者之一。他们对渠楠的支持主要在社区保护地的能力建设、提高社区自治、推动自然教育和生态农业、帮助对接外部资源和改善政策环境等方面。在自然教育基地建立过程中,他们为渠楠众筹了用于自然教育的球场灯光照明、投影仪、摄像机、望远镜、巡护服等一系列设施和设备,极大改善了自然教育的条件。渠楠成立社区保护地并开展自然教育之后,社区在社会资本、环境资本、人力资本、物资资本和资金资本等五方面都有提高,尤其社会资本的提高是最明显的。由于社区保护地得到政府认可,并且采用的是自筹、自建、自管理和自受益的方式,所以社区明显得到赋权,社区的内部自我治理能力也明显提高。这不仅仅体现在社区内部集体决策、内部凝聚力、集体认同感、文化归属感、社区自豪感的增强,而且社区与村委、乡政府、县政府、保护区、NGO、企业以及来过社区访问的机构和个人都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社区内部也更加的团结,相互之间更加信任。社区内各群体的能力提高也是非常明显的。

政府支持社区自治NGO协助群众获益


  2014年12月,渠楠社区保护地正式得到政府认可,在扶绥县林业局备案并挂牌为保护小区。渠楠社区保护地及可持续发展一直都得到了保护区、县镇政府、美境自然、UNDP GEF SGP等外部机构的大力支持。2015年6月,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协助渠楠争取到了扶绥县政府的扶贫资金,帮助渠楠屯清理了村内的池塘,将原来流入池塘内的污水进行了管道处理,岸边道路进行了改善和绿化。池塘的清淤和环境整治,使得村庄的景观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且,由于这个池塘也是野生白头叶猴在旱季常来饮水的场所,因此水质的改善也有助于对白头叶猴的保护。2017年7月镇政府承诺帮助渠楠修建通往村外的3公里左右的乡村公路,改善渠楠的交通条件,也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由于渠楠社区保护地良好的管理成效,2016年被广西林业厅列入重点支持的保护小区,得到5万元的扶持资金用于购买望远镜和巡护服等设备。   2014年7月至8月,保护区管理局及其下属的岜盆管理站联合美境自然,多次走访渠楠,了解渠楠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生态等各方面的情况,并与屯委、护林员和村民代表沟通,建议渠楠按照《广西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管理办法》向扶绥县林业局申请成立自然保护小区。保护区还与扶绥县林业局进行了积极沟通,获得了县林业局大力支持。2014年9月至11月,渠楠屯委就成立自然保护小区的事宜先征求了党群议事会十多位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在获一致同意后又在全村进行动员,挨家串户征求意见。11月9日,屯委召开大会,100多位村民代表参加会议,并对成立自然保护小区事宜进行表决,获全票通过。渠楠村民建立社区保护地的目的,是为保护分布在渠楠屯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中分布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希望社区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世代传承下去,让渠楠发展得更好。
  NGO主要帮助和陪伴渠楠社区保护地提高自治和管理能力,帮助其争取外部的支持,协助政府做好监测和评估;深入了解社区的历史、治理架构、审美艺术、信仰崇拜、节日习俗等,协助社区找寻和建立合适的保护地管理模式,而不是把社区保护地当项目来做。作为外来者,NGO在工作中,了解社区需求,协助社区形成共识。通过宣传、政策、市场、文化恢复等多重手段让社区从保护中获得多重效益,避免只靠金钱激励和动员社区群众。渠楠社区保护地建成自然教育基地并持续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之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志愿巡护队“零破坏”的巡护目标


  渠楠屯社区保护地和保护小区成立以后,屯委成立了由四人组成的自然保护小区管理小组,其成员包括屯长1人,副屯长2人及昆仑村委文书1人。管理小组内部有明确的分工,内部也有决策机制。管理小组制定了保护小区的村规民约在社区内进行了公示,并在社区的成立仪式、社区会议等多种场合进行了宣传,集体议事时村民无异议。
  同时,屯里建起一支由17位年轻人组成的志愿巡护队,其中巡护队长1人,直接向管理小组汇报工作。考虑到渠楠屯的实际需求,屯委还因地制宜让巡护队兼任了整个屯的安全防卫工作,提高了巡护队成员的积极性。村民们积极参与到保护小区的管理中,在日常农业生产中监督村规民约的执行,以及白頭叶猴和栖息地的变化。如果见到外来人员擅自进入社区保护地范围内有违反村规民约的行为,村民会进行询问、劝阻并及时报巡护队处理。巡护队若处理不了,则会让兼职护林员进行处理。若已经达到违法的程度,会上报给岜盆保护站来执法处理。一般在破坏还未造成之前,违规行为就能够得到劝阻和制止。


  2017年初,巡护队确定了新一年工作计划,以及对白头叶猴的保护行动计划,首次提出了社区保护地“零破坏”的巡护目标。
  在严格的巡护管理下,农田或桉树林侵蚀白头叶猴栖息地的现象,近期再没有发生。目前主要的威胁还是外来人员及个别村民上山捕鸟、放置铁夹等捕捉野生动物,以及偷盗观赏性树木如金花茶和紫薇等。巡护队员还发现外来人员会利用阴雨天以及村里大型节日村民不在田间劳作时,乘虚而入进入社区保护地。例如有外来人员因为想取马蜂窝而砍了土地庙周边的几棵树。为吸取教训,巡护队在特定时间加强巡护,管护能力正在日趋成熟。

连接城市儿童与自然的教育活动


  为了更好地保护渠楠白头叶猴保护小区的生态环境,也为了重建城市儿童与自然的联系和情感连接,美境自然采用了在渠楠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方式,让城市的孩子参与自然教育活动,亲身走进保护小区,了解和接触白头叶猴等喀斯特生物、乡村文化以及保护工作,社区居民也自愿参与到自然教育活动中来。社区的代表多次参加各种培训和考察,提高自己在自然教育和生态农业方面的观念意识和能力。
  渠楠从成立社区保护地起就开始进行白头叶猴自然教育基地的建设。2015年1月,保护小区刚批准成立,就接待了第一次冬令营。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16个家庭参加了白头叶猴自然之旅。渠楠的许多村民也都直接参与到自然教育活动中,14户村民为此提供住宿和餐饮,儿童青草社则直接参与自然教育课程,巡护队为自然教育提供安全防护和野外解说,妇女文艺队参与课程中与壮族传统文化和生活相关的活动。2016年在自然教育活动中,村民已经能够参与10%左右的讲解,介绍村庄自然、文化和历史。


  截止2017年6月,渠楠的自然教育基地共举办过21次自然教育活动,接待了超过600人次,渠楠通过此活动获得收入19万元,其中大部分为接待户、后勤服务的收入,小部分为村庄提留的社区保护地管理经费,主要用于保护地日常的管理以及社区公共事务。如今渠楠白头叶猴自然体验营和科考营已经成为渠楠自然教育基地很受孩子们欢迎的课程。
  开展自然教育后,社区有许多来自大城市的或重要的来访者,这使得全村都对自己的保护地、拥有的白头叶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村庄的传统文化等都产生了自豪感,相互之间也更为团结信任。来渠楠参加过自然教育课程的许多亲子家庭都与渠楠保持着日常的联系。
  渠楠社区保护地成立后,白头叶猴种群数量明显增长,栖息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在保护小区成立之前,调查确定的白头叶猴种群数量9至10群,85只左右。而在2017年的监测中,发现有猴群15群,数量130只以上。居住地附近的几个猴群都有幼崽出生且都存活下来。以前,白头叶猴栖息地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农林用地的蚕食以及外来人员偷猎盗树等。社区保护地成立后,土地蚕食现象已完全杜绝,外来违法行为也在减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效益非常显著,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全村的凝聚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显著提高。


  从渠楠社区保护地的成立及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社区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自然资本,而且渠楠社区保护地充分利用了生态和文化资源的优势,让社区内部的各个利益群体都从中受益。这使得渠楠村民都有很高的积极性参与到白头叶猴的日常保护和监督中。如果渠楠未来能够成功地向生态农业转型,将能更好地可持续利用自身的资源走上绿色发展道路,渠楠白头叶猴保护小区也将管理得更好更持久。
其他文献
香港米埔湿地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西北部,毗邻后海湾。面积1500公顷的米埔及内后海湾湿地,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于1995年9月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拉姆萨尔湿地)”。  米埔和后海湾湿地因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成为香港滨海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海湾沿岸分布有超过330公顷红树林,面积位列全国第六,米埔分布有33种陆生哺乳动物,占全港物种种类的40%以上。米埔水獭为一个较为珍贵濒危的
期刊
人的一生和一個地方的相识,必有因缘。  2018年10月,《美丽中国·跨界科考》大型生态公益系列活动在贵州省沿河县举行,科考将我们从千里之遥拉到这个鲜为人知的土家族领地。  从重庆黔江机场到贵州沿河县有150公里的路程,我们到达时已是深夜,月明星稀,一汪江水忽远忽近地伴随我们到达沿河。这是一个建在乌江两岸的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黔、渝、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  沿河是全国四个土家族自治县之一,是
期刊
据说以前常有独龙江以外的土司来寨子里抢走姑娘,为防止从窗子入室抢人,木垒房在建盖时故意将门窗留得很小。  独龙族,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因居住在独龙江流域而得名。  千百年来,生活在云南怒江大峡谷西北部独龙江两岸的独龙族,被高黎贡山阻隔,一直处于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几乎与世隔绝。20世纪50年代,在中央政府和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独龙族成为
期刊
2017年12月9~11日,第二届中国·雅江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研讨会先后在四川雅江和成都两个会场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四川省林业厅、青海省林业厅,青海省法制办、国家民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甘孜州林业局、甘孜州5个县林业局野保部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桃花源基金会、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云南办事处、保护国际基金会、中国周刊、新华社四川分社、华西都市报等代表到四川雅江县实地考察野生动
期刊
帝企鹅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企鹅,也是唯一在冬季繁殖的企鹅。雌性帝企鹅产下一枚卵,然后就去捕食了,雄性帝企鹅会负责卵的孵化。由于孵化和育雏的时间恰逢南极最寒冷的时期,所以帝企鹅父母对卵和幼雏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我在南极拍摄的时候遇到了连续的暴风雪。由于天气的原因,我们的飞机不能起飞,这让我捕捉到了很难见到的帝企鹅在暴风雪中的画面。在这张照片中,两只成年帝企鹅慢慢地靠近对方,就像在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小企鹅
期刊
苍穹之下,群山如浪。此刻,我盘坐于俯瞰众峰的桓仁老秃顶子山之上,垂注茫茫大野。铁色天空是为一块冲浪板,让我有随之飞腾的冲浪心。秋季高风横越,阵阵秋冬之云随势而至。远者漫漫,近者浑然。晦明天地,亘古流今。  一个如此疏离的时刻,确乎梦境的重叠翻涌。这不只是记忆的画面,而是某種自然意志的图示。我心附着于自然造化,在瞬息间耽于这高处。我对自己发布箴言。重山萦萦回音,丘壑倏忽远逝——恰能对应行旅者的心潮。
期刊
这些绘画,大多是赵军近年来的新作。作为一位画家,她对艺术矢志不渝。  2010年以来,赵军长期居留北京。她曾在北京度过少女时代,对之有着别样的故土情怀。她热爱在大自然中行走,经常涉足诸如野长城、潮白河、燕山山脉、郊野森林公园这类高旷广袤之地,胸怀和视野也得以更大拓展。其绘画风格随着她在北方大地的观察体验,在延续以往风格面貌的同时,融入了一些新的艺术质素。这些都在近年的艺术创作中有所体现。  赵军创
期刊
11月18日,滇金丝猴动态监测项目启动会在云南省林业厅举行,此次启动会的召开,旨在促进社会公众对滇金丝猴保护的关注,增进社会对滇金丝猴分布区域保护机构工作成效的了解,展示云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效,更好地服务于云南省生态保育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滇金丝猴动态监测项目由云南省林业厅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诺亚方舟专项基金资助,国内8家科研、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单位及社会组织参
期刊
在人类的历史上,几乎再也找不出哪一种手工艺能像制陶术那样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如此古老,标识着文明的滥觞;它是如此普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不约而同地从它开始;它是如此年轻,即便是在数字信息技术横扫一切的今天,它的魅力依然有增无减;它是如此独特,虽然都是泥与火的试炼,却总是以千差万别的面貌呈现出它所植根的那方水土的风情以及生长于其中的那方人的性格。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或可以说陶就是一个民族、一个
期刊
在滇西北横断山脉纵深处的老君山,金沙江环其左,澜沧江绕其右,为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区,特有物种众多,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但近30年来,大片的原始森林被村民们砍得有点猛,各家山头划出来的集体林和国有林成为乱砍滥伐的重灾区,村里人每年为这点木头都要跟外人“火拼”一场。今天,走进这里仍会看到过去大规模砍伐林木时搬运木材的滑道。山顶粗壮的云南松被砍倒后,经此滑到山脚,再被运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