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深度数学课堂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深度数学课堂的策略,建议教师结合实例从开放性问题、趣味性问题、启发性问题、层次性问题及迁移性问题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 问题驱动 问题导向 深度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2-0137-02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堂因问题而精彩。一直以来,问题作为课堂的线索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质疑因素,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投入学科探究中,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下面笔者从五个方面谈谈自身开展“问题驱动”教学的尝试。
  一、开放性问题—— 调动思维,活跃课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课堂上只有让学生产生疑问,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课堂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多维思考的平台,让学生在探究心理的驱动下积极调动思维,以此促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
  “双曲线”教学内容是一个难点,在课堂引导时,教师要格外注重问题启发,給学生提供优质的探究环境,以此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具体实施时,教师先抛出一个双曲线法方程:,随后提问:“仔细观察,你觉得这是一个双曲线方程吗?”大部分学生回答“是”。此时教师追问:“它一定是吗?有没有什么条件限制?”对这个问题,学生没有马上回答,而是深入思考,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验证,从而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随着思考的深入,学生逐渐产生新的想法,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鼓励讨论交流。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在教室巡视,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切入角度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随后的班级汇报中,教师可邀请每组代表发言,共同探讨这一问题。在交流中,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在这个方程中,首先要具备的条件是“a≠0”,其次需要的条件不太确定,像“a>0”“b>0”等,就需要在新课学习后才能准确判断。这一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其以开放的思维状态展开探索,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导入新知探究环节。
  借助开放性问题,能够在各个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思考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探究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体验数学学科应有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开放性问题的投入使用需要收放自如,充分发挥其自身效应,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趣味性问题—— 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进入高中以后,很多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所降低,一方面是因为学习难度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课堂缺乏趣味性,学习效率或多或少都受影响。对此,教师要借助趣味性问题来改善课堂沉闷乏味的现象,借助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其主动思考,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以“等比数列”教学为例,考虑到这一内容是高中数学的重难点内容,教师讲解时如果一味强调理论灌输,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对此,教师可借助趣味性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问题出发,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就可顺利导入课堂教学。在导入环节,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请每人拿出一张纸,先对折一次,你发现厚度有什么变化?”对此,学生随即回答:“厚度是没有对折前的两倍。”这时,教师可继续引导:“请你继续对折,将这张纸对折32次,请猜猜看这张纸的厚度是多高?”学生对这一活动十分感兴趣,马上动手操作,随着对折的次数增加,他们发现对折的难度越来越大,很快折不动了。此时教师与学生互动:“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快折不动了?”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是”。随即,教师抛出问题:“如果真的能对折32次,你知道厚度有多高吗?”学生表示可能会很高,但没有将高度具体化。教师讲述道:“将一张白纸对折32次,它将会和珠穆朗玛峰一样高。”对这个答案,学生惊呆了,并且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探究的兴趣。这时,笔者自然切入,正式进入探究环节,带领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探索。
  借助趣味性提问,能在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在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对将要探究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愉悦、有趣的情境中思考,积极开展问题的探究。
  三、启发性问题—— 引导探究,培养思维
  有效的课堂提问离不开启发性问题,借助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探索,还能促进学生思考,让其在逐渐深入探究中获得思维的拓展与提升。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启发性问题的运用,引导学生开启新知识的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讲解“椭圆的概念”时,鉴于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如果直接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无法真正吸收内化。对此,教师尝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借助细绳、图钉、白纸等学具在纸上画出椭圆。在此基础上提问引导:“第一,如果绳子的长度不变,改变图钉之间的距离,椭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第二,如果图钉合二为一,会画出什么样的图形?”“第三,如果把图钉之间的距离调到和绳长一样长,会画出什么样的图形?”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之前的观察经验得出初步的结论,由此逐步深入,获得对这一系列图形的不同理解。在这个环节,对空间想象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其主动操作,根据问题内容主动思考,以此验证初步的猜想,不断深入分析。在交流环节,基于经验交流,学生对椭圆有了整体的感知,此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椭圆的形状很美,在生活、生产中随处可见,那么满足什么条件的点轨迹是椭圆呢?”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随后从课本中找出椭圆的定义。由此,学生经历了“操作—猜想—验证”的环节,强化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为后续运用奠定基础。   启发性问题的设计,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对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在理解的基础上碰撞、发散,以此促进思考与分析,完善学生对要点概念的把握。
  四、层次性问题—— 逐步递进,提升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面向全体,兼顾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突破。基于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灵活运用层次性问题,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思考中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函数的单调性”时,不仅要借助操作来呈现,更要引导学生从直观定义过渡到描述性定义,以此获得定量定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借助层次性问题推动学生逐步深入,在层层递进的思考中加深对这一要点的理解。首先,以正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为例,让学生观察图象并思考:“不同的图象分别反映了相应函数的哪些变化规律?”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图象直接回答难度并不大。借助这一环节能帮助学生融入课堂,产生探究函数的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继续提问:“根据函数的定义,对于自变量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变量y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当一个函数在某一区间是单调增或单调减时,自变量的值与对应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是如何变化的?”“如果在区间(a,b)上的任意x,有 f(a)> f(b),那么函数 f(x)在区间(a,b)上是单调递增,这种说法正确吗?”“函数 f(x)在区间(a,b)上有无数个自变量x,使得当时a<x1<x2,有 f(a)< f(x1)< f(x2)<… f(b),是否能说明其在(a,b)上单调递增?”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分析解决,教师要将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平台,使其在不断思考与分析中强化认知,获得结论。
  层次性问题的运用,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逐步深入思考过程中强化探究,形成对任取自变量的理解,由此达到对单调性定量定义的深层理解,有效落实教学目标,让课堂充满探究活力。
  五、迁移性问题—— 以旧带新,提升素养
  有效的数学教学不仅要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更要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其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设计迁移性问题,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拓展分析,让其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强化新知学习。
  在讲解“函数的概念”时,考虑到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函数,对这一部分内容已经有初步了解,教师可借助问题链迁移学习,帮助学生顺利开启探索新知的大门。首先,让学生根据初中学过的函数知识随机举出几个例子。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并且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融入课堂,唤醒其有关函数的记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適当增加难度:“根据举例说一说函数需要具备的条件。”对此,如学生不能马上回答就可适当引导,让其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谈一谈什么是函数?”“函数与非函数存在哪些差异?”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之前我们学习了集合,你能用集合和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的概念吗?”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回想关于集合的知识,随后将其与函数联系起来,并组织语言进行简单阐述。随后可组织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交流,让学生共同回忆之前所学的知识,谈谈自己对函数的理解。这样一来,就能把初中学过的概念与高一刚学的集合联系起来,尝试用集合的观点解释已有概念,以此加深对函数概念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处加强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贯通知识,于无形中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迁移性问题的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以旧带新,贯通新旧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获得切实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在互动交流中,要加强对潜力生的关注,引导其主动开展探究。
  问题驱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其运用到高中数学课堂,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能提升课堂效率。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学的设计者,应优化问题设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问题情境,促使其提高学习自主性,实现全方位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丽.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教育界,2020(2).
  [2]汤飞,杨云.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8(6).
  [3]刘智娟.刍议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4(8).
  【作者简介】梁志红(1972— ),女,广西贵港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
  (责编 周 菲)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论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提出通过定位、划分、比较、建构、导图、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中把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划分、培养综合思维、升华学科意识,以提升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 区域认知能力 空间思维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2-0131-02  地理是研究
本文基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科教学带来辅助作用的现实,以及数学教学的体验性、开放性、探究性特征,提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的策略: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启动深度融合机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快速发展,提升高职院校育人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特色高水平院校“培养高质量职校人才”培养体系,采用扎根理论探索出高职院校领军型人才能力素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词汇量不足、“中式英语”现象普遍、文章缺乏连贯性和条理性等问题,提出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对策:树立正确的英语写作观念,熟悉英语语言文化;针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展开英语写作强化训练,夯实英语语言基础;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高中 英语写作能力 培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
【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挖掘入手,提出推动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挖掘教材内容,把握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开展综合学习活动,解析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创新课外教学活动。  【关键词】高中教育 语文教学 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2-0118
本文论述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造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提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善用资源、展开趣味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良好数学学习习
本文论述巧用互联网平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路径:善于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重塑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状态;巧于利用互联网平台,有效促进家庭担当“督学”角色;乐于利用互联网平
【摘 要】本文基于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分析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提出运用多种激趣法、发挥教师榜样作用、创造阅读氛围、保证阅读时间等策略,以激发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提高高中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 整本书阅读 价值 兴趣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2-0113-02  在推进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整本书阅读的教
本文针对高考生物复习过程中复习内容体系性与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离、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师生之间交流沟通不足等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引导学生建
【摘 要】本文基于阅卷数据探索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提出利用阅卷数据有效提高讲评效率的策略:做好数据分析,确定讲评重点;关注整体数据,注重整体评价;关注各题得分,查补知识缺陷;关注学生得分,提高讲评针对性。  【关键词】阅卷数据 高中数学 试卷讲评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2-0149-03  教学检测考试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