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专题教学”设计——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备教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aiw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微专题教学”是我在褚树荣老师倡导的“对接课标、本于教材”的“微专题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理念.“小微专题教学”要求选择核心的语言知识、关键的语文能力、基本的审美方法、典型的文学现象、多元的文化话题等要素,提炼成“微而精”的教学点.一般用单元内两至三篇的诗文组元,在学习任务群框架下,按照单元导语、单元任务来设计教学点,学生围绕教学点深度学习,从而实现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经验、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
其他文献
语言训练能调动学生深入钻研探究文本,促使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实有了依托.本文从语言训练的生成、运用和效果这三方面来加以探析.
文本细读就是平心静气地从揣摩语言入手,探寻作品的细微之处、疑惑之点,还原作者眼中的客观现实,探究作者的创作动机.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合理想象,还原当时情景;从词语入手,比较斟酌,推敲语言;寻求矛盾点,层层追问.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走进文本幽静处,感受作者情动时.
追问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个阅读“再创造”的过程,其智慧性体现在:何时追问——在鉴赏时追问,何处追问——在寓意处追问,如何追问——在细节处追问.
阅读教学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作用,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学生发展素养构建中把“人文底蕴”放在第一位,足见其重要性.人文底蕴的积淀,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典名著的阅读与理解.当前,中学生整本书阅读方兴未艾,尤其是阅读中的“高山”——古典名著阅读,更是厚植学生人文底蕴,建设学生精神家园,提升学生智慧含量的高效途径.那么,怎样在课堂上、研究性学习中短、平、快地解决中学生阅读的瓶颈,是中学生阅读教学中的难题.
期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百年风雨、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波澜壮阔,学习宣传党的历史更是任重道远.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材则恰恰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凭借.rn统编语文教材中,仅初中六册就有《沁园春·雪》《纪念白求恩》《梅岭三章》《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白杨礼赞》《回延安》等有关革命的30多篇选文.正如教育部教材局局长郑富芝说的:“教材对于立德树人有着不可替代、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让孩子从小打好中国的底色,传承革命传统的红色基因,长大后做一个堂堂
期刊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是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其在面对现实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核心价值”在“四层概念”中居于最高层,具有超学科性,统领“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这三个具有极强学科特性的层次.它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高考评价中的具体体现,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阐释,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
期刊
《驿路梨花》主要讲述了哈尼族小姑娘们和过路人照看并维护解放军战士建造的小茅屋的故事,歌颂如同驿路上盛开的梨花一样的雷锋精神,也写了山区的少数民族学习和传承雷锋精神的情景.这是一篇小说,但是有很多人认为这篇文章所写的事情是作者彭荆风的亲身经历,否则是写不出这么好的故事的.“作品展示的是作家创作的结果,而不是灵心妙运、苦心经营的创作过程.”[1]也就是说,作家不会直接将自己创作过程中为何采用某种表现手法表明和展示给读者,作品中的艺术奥妙和语言奥妙也没有标注在文中.因此,教学生阅读就是教会学生体会文本奥妙,学习
期刊
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要求跌宕起伏,精彩绝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中的“名篇”,金圣叹在点评这一情节时,多用“神变诡谲”“何等诡谲”“诡谲之极”“笔笔诡谲”“妙绝妙绝”“妙绝奇绝”“绝妙奇文”等字眼.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诡谲”和“妙绝”这两个词语,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叙述的精彩就会展现在学生面前.
期刊
《雷雨》是被选入教材的戏剧性文学作品,其语言结构严密,逻辑严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层层递进.男主角周朴园,其语言特点非常值得我们仔细研究.从周朴园的话语入手,即可体会这篇优秀剧作的语言魅力.
读书既要有“由薄到厚”的过程,也要有“由厚到薄”的过程.初读时,需要把每个知识点扎扎实实搞清楚,这样,即便是一篇较短的文章、一本较薄的书,也会增加很多内容,这就是“由薄到厚”;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以求把握整体,进而抓住本质,最终融会贯通,这就是“由厚到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对如何“由薄变厚”关注较多,而对如何“由厚变薄”关注较少.那么,如何才能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由厚变薄”?笔者以苏轼《赤壁赋》的教学为例,试从三个方面谈谈体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