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协同教学以协同论的基本原理为其方法论基础, 从改革教师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入手,对教师的优化组合和课程内容的有效传达具有深刻意义。国内有研究者从实施协同教学的注意事项方面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避免协同关系上的失衡问题。由于各教师对协同教学的角色定位和发挥作用的认识不同,往往出现“包办式”和“独角戏”的关系失衡现象,致使协同教学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必须让教师认识自身和他人的主体地位和角色作用,改变传统学科本位的意识和惯性,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共同的合力,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第二,避免协同教学过程中的疏离问题。在教学开始之初,由于有些教师没有参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导致他们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出现难以整体把握教学目标与内容以及较难与其他教师相互配合与协同指导的疏离状态。为了解决教师间的疏离问题,学校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管理机制和制度,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将各职能部门和教研组以及全体教师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形成全员共同参与的开放的、立体的、合作的组织管理体制。第三,避免协同权责上的偏失问题。由于团队中经常会出现不同意见的争论,有的教师为了避免成为争论的焦点,或者碍于同事之间的关系便保持沉默;也有的教师对争论的问题不感兴趣,只是简单地重复其他教师的意见。这不利于教师团队力量的最优发挥。为此,一方面应进一步明确各教师在协同教学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增强其教学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完善教师考评制度,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编自:钱丹洁等《国内协同教学研究述评》,《教学与管理》2012年第5期
——摘编自:钱丹洁等《国内协同教学研究述评》,《教学与管理》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