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真正拜访了那些学校,有关死记硬背、没有思想的成见就会一扫而空……孩子们上课很兴奋,积极回答问题,跑到黑板前为同学解题。”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部长莉兹·特鲁斯女士在上海多所中小学旁听了数学课后,这样回答英国媒体“中国教育为考高分而牺牲创造力”的质疑。
2016年8月22日,以“推广交流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经验,研讨我国数学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与推进策略”为主题的全国“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在上海举办。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史宁中在会上表示:“在近30年上海数学教育改革的长期积淀过程中,上海至少形成了三条重要经验,即连贯一致的改革思路、海派文化的数学课堂、强而有力的教研与教师队伍。”
会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发出了《学习“上海经验”推进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倡议书》,于9月9日向全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呼吁:学习上海的数学教学经验。
“上海经验”得到国际认可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全球65个国家大约50万名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科目进行测试后发现,英国数学仅排名26,而中国上海的学生居数学第一名。英国广播公司评论指出:根据OECD的考试结果,英国十几岁女生的数学能力比上海同年龄段女生的数学能力至少落后大约3年。英国各大媒体都对OECD的结果表示震惊,对本国学生“如此低劣的成绩感到耻辱”。《金融时报》等呼吁政府正视此事,并立即采取措施,遏制英国学生成绩不断下滑的颓势,尤其是应该接受既成的客观现实,虚心向其他表现好的国家例如中国学习。
英国在历史上曾经是数学大国,伟大的数学家牛顿、莱布尼茨等人都是英国人。如今,英国这个曾经的数学大国,可能辉煌不再,令国内的有识之士心生焦虑。这有点像中国人发明了足球,却没有英国人踢得好;英国人发扬了数学,却没有中国学生学得好,都堪称国耻。于是,英国教育部痛下决心,派出数十名教师到中国学习,邀请中国教师到英国上示范课,总结出他们心目中的上海经验后,全盘引进上海数学教学方法,以期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水平。
此举帮助中国教育界树立了信心——因为在《倡议书》中,喊出了建立“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
2016年7月,英国教育部宣布:根据数学教学改革计划,英格兰半数小学将采用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学生的传统数学教学方法。为了学习上海经验,英国学校放弃了中国教育界正在向他们学习的差异化分层教学法,并且从上海引进了中国学生“深恶痛绝”的教辅用书——《一课一练》。英国教育部负责学校改革的国务大臣尼克·吉布称:从上海引进的数学教学方法应该成为英国学校的固定标准。未来4年内,英国政府将投资4100万英镑用于提供教科书和培训教师。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按照英国教育部的新规,英国儿童从5岁开始就要进行计算练习,必须先通过不断重复来掌握各个概念,然后再学习其他新的内容。计算练习除了保障正确率之外,还要不断加快运算的速度,让孩子们做到“熟能生巧”。
据悉,英国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将放在全班教学法和纯数学上。每所小学将安排两名教师受训,通过专业书籍的学习和实践,来体会“上海式数学教学办法”。目前,英国小学班级根据学生能力实行差异化分组教学,每个组教授不同难度的内容。学习上海经验的英国学校将实施整体教学。在英格兰地区,将有大约8000所小学在数学课堂上采用“中国模式”,这一数字占英格兰小学总数的将近一半。“这一庞大计划是一场数学教育领域的复兴,我们希望能够成功,并对此充满信心,届时,没有人会再说我们英国人数学能力不好了。”吉布强调说。
英国教师总结“上海经验”
上海数学教育的经验,最开始是英国教育部派到上海交流经验的72名英国数学教师总结出来的。
英式教育推崇19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朗士的观念:“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小孩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英国中小学生嘻嘻哈哈、笑意盈盈,而中国学生埋首做题和专心复习功课的眉头紧锁、满脸严肃。换个角度看,就是英国学生的学习态度没有中国学生认真。英国教师认为:中式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要求学生通过“勤学苦练”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因而基础教育雄厚,应试教育普及,题海式战术使他们吸收了丰富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应试的技巧技能。这恰恰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
为了求证这一点,2014年9月19日至10月4日,英国教育部通过“中英人文交流高层对话机制”,选派了72名优秀小学数学教师,到上海师大和上海市30所小学进行学习考察。最后两天,由英国领队组织全体英国教师进行集中讨论小结,上海师大专家作为观察员列席了英国教师的小结会。最后,英国教师归纳出认同度最高的上海数学教育几大优势和“秘密”,形成了他们眼中的上海经验。
第一,“相信”与“期望”。英国70多名教师认同度最高、提到最多的词是“相信”与“期望”。在英国教师的眼中,上海学生数学成绩好的首要原因,是上海的老师普遍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学好学校所教的基础数学,上海老师和家长对每个孩子都寄予很高的期望,在课外纷纷给孩子报名学习奥数。中国教师普遍认为:虽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数学家,但是数学是中小学生应该学习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知识;每个孩子不仅都应该学好基础性的数学,每个孩子也都有能力学好基础数学。英国教师普遍认为:上海每个班级学生的数学程度很一致,差距很小。英国小学太强调个性发展,结果成为放弃学生、允许学生不学数学的借口。
第二,上海教师专业性强。英国教师强烈感受到,上海数学教师的专业性强。他们发现,首先,上海小学教师与英国教师一样,基本都受过大学本科教育、具有学士学位,有的还有硕士学位;其次,大部分上海数学教师都受过专门的学科教育,即教数学课的老师,在大学里都学过数学、数学教学法或者小学数学教育,所以他们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再次,上海的小学数学教师大多专教数学课,以教数学课为主,另外可能再当班主任或承担学校其他任务;最后,上海教师每周实际上课时间少于英国教师,也不用像英国教师那样,既要“包班”,又“所有学科都教”,忙于应付。 第三,重视“在职进修”,强调“集体分享”。英国教师非常羡慕上海教师的在职教师进修机会,还有职业发展台阶,教学成就大,获得发展和提升的机会多,同时,他们感到上海教师的“集体分享”机会多、很有价值。许多英国教师对上海学校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特别感兴趣,上海老师在教研组集体备课,讨论问题,分享心得,研究课程,改进教法。英国教师发现:英国学校规模太小,每个教师又“包班”上课,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难以组合,缺少分享学习机会。许多英国教师明确提出:回国后,一定要与附近学校的同专业教师结成教研组,实现教学能力的共同提高。
第四,中国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和信念有价值。讨论和小结过程中,许多英国教师对中国传统的数学教学信念和灵活使用“老办法”十分佩服。譬如,中国小学生都会背诵“乘法口诀表”,计算特别快。中国学生用“珠算”和“心算”,做算术经常用“竖式”,中国学生还用扑克牌玩“24点”,各种方法一起用于计算。
第五,“小步前进”与“多变式”。英国教师发现:上海数学教师强调突出重点,又分小步教学,不断为学生搭建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阶梯,帮助学生把一个大难题分为若干小问题,由易而难,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学习前进。课堂提问非常能够体现上海教师的良苦用心。他们善于用不同难度的题目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发问,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就感,并且真正掌握知识要点,又在提问过程中,把运用变式与小步前进的教学理念和特点充分体现出来。
上海经验“出口转内销”
《倡议书》的发布,使得“上海经验”得以“出口转内销”。为此,中国数学教育专家专门在2016年8月下旬开会总结了自己的上海经验。
上海数学教材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历经十轮改革,“削枝强干”,力求“轻负高质”。市教委教研室高中数学教研员黄华举例说:过去,对数的运算及法则是高中重点教学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对数教学逐渐弱化。不仅如此,繁分子的运算、根式运算以及三次方公式等内容都被削弱。“这些繁复运算按一按计算器都能解决,我们要腾出更多空间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再比如:上海的教材强化了平面几何,并将教学时间拉长,使其贯穿整个初中数学,以完整的知识体系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综合能力。此外,上海教材还增加了体现现代数学发展的新内容,比如向量和矩阵初步知识等,真正发展孩子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学生的成绩离不开教师在海派课堂中的精耕细作,一线教师对此最有发言权。
复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李秋明在课堂中,从来不会将数学概念简单告知学生,而是想办法让学生经历概念产生的过程。比如在讲解平面和直线垂直的概念前,李秋明会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在操场上竖根旗杆,若要使旗杆与地面垂直,要怎么做才行?”学生进行一番讨论后得出概念。李秋明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学生将来未必从事数学专业,但锻炼思维、创新发现的过程会让学生终身有益。”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认为:最难能可贵的是,上海的数学教育始终关注数学的育人价值,在普遍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之余,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数学学习需要。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指明了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相关人士表示,上海还将重点向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的11个地市辐射和推广数学教育经验。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认为,最难能可贵的是,上海的数学教育始终关注数学的育人价值,在普遍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之余,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数学学习需要。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指明了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相关人士表示,上海还将重点向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的11个地市辐射和推广数学教育经验。
2016年8月22日,以“推广交流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经验,研讨我国数学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与推进策略”为主题的全国“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在上海举办。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史宁中在会上表示:“在近30年上海数学教育改革的长期积淀过程中,上海至少形成了三条重要经验,即连贯一致的改革思路、海派文化的数学课堂、强而有力的教研与教师队伍。”
会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发出了《学习“上海经验”推进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倡议书》,于9月9日向全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呼吁:学习上海的数学教学经验。
“上海经验”得到国际认可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全球65个国家大约50万名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科目进行测试后发现,英国数学仅排名26,而中国上海的学生居数学第一名。英国广播公司评论指出:根据OECD的考试结果,英国十几岁女生的数学能力比上海同年龄段女生的数学能力至少落后大约3年。英国各大媒体都对OECD的结果表示震惊,对本国学生“如此低劣的成绩感到耻辱”。《金融时报》等呼吁政府正视此事,并立即采取措施,遏制英国学生成绩不断下滑的颓势,尤其是应该接受既成的客观现实,虚心向其他表现好的国家例如中国学习。
英国在历史上曾经是数学大国,伟大的数学家牛顿、莱布尼茨等人都是英国人。如今,英国这个曾经的数学大国,可能辉煌不再,令国内的有识之士心生焦虑。这有点像中国人发明了足球,却没有英国人踢得好;英国人发扬了数学,却没有中国学生学得好,都堪称国耻。于是,英国教育部痛下决心,派出数十名教师到中国学习,邀请中国教师到英国上示范课,总结出他们心目中的上海经验后,全盘引进上海数学教学方法,以期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水平。
此举帮助中国教育界树立了信心——因为在《倡议书》中,喊出了建立“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
2016年7月,英国教育部宣布:根据数学教学改革计划,英格兰半数小学将采用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学生的传统数学教学方法。为了学习上海经验,英国学校放弃了中国教育界正在向他们学习的差异化分层教学法,并且从上海引进了中国学生“深恶痛绝”的教辅用书——《一课一练》。英国教育部负责学校改革的国务大臣尼克·吉布称:从上海引进的数学教学方法应该成为英国学校的固定标准。未来4年内,英国政府将投资4100万英镑用于提供教科书和培训教师。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按照英国教育部的新规,英国儿童从5岁开始就要进行计算练习,必须先通过不断重复来掌握各个概念,然后再学习其他新的内容。计算练习除了保障正确率之外,还要不断加快运算的速度,让孩子们做到“熟能生巧”。
据悉,英国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将放在全班教学法和纯数学上。每所小学将安排两名教师受训,通过专业书籍的学习和实践,来体会“上海式数学教学办法”。目前,英国小学班级根据学生能力实行差异化分组教学,每个组教授不同难度的内容。学习上海经验的英国学校将实施整体教学。在英格兰地区,将有大约8000所小学在数学课堂上采用“中国模式”,这一数字占英格兰小学总数的将近一半。“这一庞大计划是一场数学教育领域的复兴,我们希望能够成功,并对此充满信心,届时,没有人会再说我们英国人数学能力不好了。”吉布强调说。
英国教师总结“上海经验”
上海数学教育的经验,最开始是英国教育部派到上海交流经验的72名英国数学教师总结出来的。
英式教育推崇19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朗士的观念:“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小孩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英国中小学生嘻嘻哈哈、笑意盈盈,而中国学生埋首做题和专心复习功课的眉头紧锁、满脸严肃。换个角度看,就是英国学生的学习态度没有中国学生认真。英国教师认为:中式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要求学生通过“勤学苦练”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因而基础教育雄厚,应试教育普及,题海式战术使他们吸收了丰富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应试的技巧技能。这恰恰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
为了求证这一点,2014年9月19日至10月4日,英国教育部通过“中英人文交流高层对话机制”,选派了72名优秀小学数学教师,到上海师大和上海市30所小学进行学习考察。最后两天,由英国领队组织全体英国教师进行集中讨论小结,上海师大专家作为观察员列席了英国教师的小结会。最后,英国教师归纳出认同度最高的上海数学教育几大优势和“秘密”,形成了他们眼中的上海经验。
第一,“相信”与“期望”。英国70多名教师认同度最高、提到最多的词是“相信”与“期望”。在英国教师的眼中,上海学生数学成绩好的首要原因,是上海的老师普遍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学好学校所教的基础数学,上海老师和家长对每个孩子都寄予很高的期望,在课外纷纷给孩子报名学习奥数。中国教师普遍认为:虽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数学家,但是数学是中小学生应该学习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知识;每个孩子不仅都应该学好基础性的数学,每个孩子也都有能力学好基础数学。英国教师普遍认为:上海每个班级学生的数学程度很一致,差距很小。英国小学太强调个性发展,结果成为放弃学生、允许学生不学数学的借口。
第二,上海教师专业性强。英国教师强烈感受到,上海数学教师的专业性强。他们发现,首先,上海小学教师与英国教师一样,基本都受过大学本科教育、具有学士学位,有的还有硕士学位;其次,大部分上海数学教师都受过专门的学科教育,即教数学课的老师,在大学里都学过数学、数学教学法或者小学数学教育,所以他们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再次,上海的小学数学教师大多专教数学课,以教数学课为主,另外可能再当班主任或承担学校其他任务;最后,上海教师每周实际上课时间少于英国教师,也不用像英国教师那样,既要“包班”,又“所有学科都教”,忙于应付。 第三,重视“在职进修”,强调“集体分享”。英国教师非常羡慕上海教师的在职教师进修机会,还有职业发展台阶,教学成就大,获得发展和提升的机会多,同时,他们感到上海教师的“集体分享”机会多、很有价值。许多英国教师对上海学校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特别感兴趣,上海老师在教研组集体备课,讨论问题,分享心得,研究课程,改进教法。英国教师发现:英国学校规模太小,每个教师又“包班”上课,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难以组合,缺少分享学习机会。许多英国教师明确提出:回国后,一定要与附近学校的同专业教师结成教研组,实现教学能力的共同提高。
第四,中国传统数学教学方法和信念有价值。讨论和小结过程中,许多英国教师对中国传统的数学教学信念和灵活使用“老办法”十分佩服。譬如,中国小学生都会背诵“乘法口诀表”,计算特别快。中国学生用“珠算”和“心算”,做算术经常用“竖式”,中国学生还用扑克牌玩“24点”,各种方法一起用于计算。
第五,“小步前进”与“多变式”。英国教师发现:上海数学教师强调突出重点,又分小步教学,不断为学生搭建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阶梯,帮助学生把一个大难题分为若干小问题,由易而难,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学习前进。课堂提问非常能够体现上海教师的良苦用心。他们善于用不同难度的题目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发问,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就感,并且真正掌握知识要点,又在提问过程中,把运用变式与小步前进的教学理念和特点充分体现出来。
上海经验“出口转内销”
《倡议书》的发布,使得“上海经验”得以“出口转内销”。为此,中国数学教育专家专门在2016年8月下旬开会总结了自己的上海经验。
上海数学教材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历经十轮改革,“削枝强干”,力求“轻负高质”。市教委教研室高中数学教研员黄华举例说:过去,对数的运算及法则是高中重点教学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对数教学逐渐弱化。不仅如此,繁分子的运算、根式运算以及三次方公式等内容都被削弱。“这些繁复运算按一按计算器都能解决,我们要腾出更多空间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再比如:上海的教材强化了平面几何,并将教学时间拉长,使其贯穿整个初中数学,以完整的知识体系来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综合能力。此外,上海教材还增加了体现现代数学发展的新内容,比如向量和矩阵初步知识等,真正发展孩子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学生的成绩离不开教师在海派课堂中的精耕细作,一线教师对此最有发言权。
复旦附中数学特级教师李秋明在课堂中,从来不会将数学概念简单告知学生,而是想办法让学生经历概念产生的过程。比如在讲解平面和直线垂直的概念前,李秋明会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在操场上竖根旗杆,若要使旗杆与地面垂直,要怎么做才行?”学生进行一番讨论后得出概念。李秋明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学生将来未必从事数学专业,但锻炼思维、创新发现的过程会让学生终身有益。”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认为:最难能可贵的是,上海的数学教育始终关注数学的育人价值,在普遍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之余,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数学学习需要。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指明了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相关人士表示,上海还将重点向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的11个地市辐射和推广数学教育经验。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认为,最难能可贵的是,上海的数学教育始终关注数学的育人价值,在普遍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能力之余,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数学学习需要。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指明了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相关人士表示,上海还将重点向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的11个地市辐射和推广数学教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