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照“写作任务语境” 创生“语文核心素养”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_zhuang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正的写作活动必须面临着作者、读者、目的、话题、文体和表达等交际语境要素。作者揣摩具体语境要素,设想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已有知识储备,根据写作目的选择具体话题,并对文章的结构、体式和语言等进行恰当安排。这一出发点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不谋而合,复杂的写作活动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理解与传承”紧密相连。简言之,教师在写作课堂中关照“写作任务语境”就是在寻找学生写作这一必要能力的生长点。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实践的第三项为例(如下),明晰潜在的交际语境写作要素,开拓写作空间,激活写作思路,明确写作目标,丰富写作内容,弥补写作经验,优化写作细节。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烦恼,烦恼后面也许有一段小故事。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一、 作者:角色定位与自我精进


  虚拟性和练习性是学生写作的特质,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写作活动中找准角色定位,带着较强的读者意识,关心读者的需求,将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学会在虚拟场景中与虚拟人物对话。学生除了学生身份之外,在父母面前是孝顺、贴心的儿女,在朋友面前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知己,还有可能是顾客、游客、志愿者等。运用到习作《我的烦恼》的指导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烦恼来源于哪一角色?芸芸众生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烦恼,烦恼的具体呈现方式随着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学生有学习压力的烦恼,子女有不理解父母的烦恼,朋友有生死离别或彼此不信任的烦恼……学生的写作意图、人生阅历和艺术观念都直接影响着最终语篇的塑造。在写作课堂引导学生关照“作者”这一交际语境要素,可使学生在角色定位中拥有合宜的自我观,在“读者意识”下透过选擇、分析和运用新知,探寻个人生命意义,不断力求自我精进,树立追求至善和幸福人生的理想目标。

二、 读者:读者意识与规划执行


  朱自清、夏丏尊等人都曾强调写作中的“拟想读者”,应考虑读者的心理需要和知识背景,实现语篇的交际功用价值。在《我的烦恼》中,学生面对的读者不止是教师一人,也可以是同学和父母。对于“读者”这一交际语境要素的渗透,教师可立足于写作教学后的积极完善,将作文批改方式多元化,从而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动态,培育学生规划执行的核心能力。教师的全批全改将读者定为教师,而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将读者分别设置为作者本人和同班同学,此时教师适时给出写作任务检查清单辅助学生修改:1.《我的烦恼》中表达目的明确吗?2.你能读出《我的烦恼》中预设的读者吗?3.这篇作文叙述的故事表达得清楚吗?4.文章的开头、结尾吸引你吗?5.句子之间推进得合乎逻辑吗?6.你觉得哪个细节有待优化,能给出意见吗?带着“读者意识”行文,锻炼了学生拟定计划和实作的能力,并以活跃的思维方式思考当下日常生活情境。

三、 目的:交际意图与人际关系


  写作目的对语篇内容、素材、文体和表现手法的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导向、选择和塑造作用。学生写作的交际目的应摒弃应试的功利色彩,或传达信息,或分享经验,或审美抒情等。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生的真实生活应用与生命成长本身”,与此相对应的写作交际意图可以是“展现真实生活图景与反映生命成长历程”。学生在《我的烦恼》中应着力呈现生活中令自己烦恼不堪的事件、图画与场景,通过语篇交际的双向途径,表达情感以获取对方的共鸣与回应,最终获得情感创伤的治愈和友善的人际情怀。具体而言,有学生在表现自由生活与学习生活不能兼得的烦恼时,在理解老师、父母以及社会环境的情景下,发出对美好自由的强烈呐喊,并以灵动的思维和细腻的情感在众多习作中脱颖而出。在写作活动中明确一定的写作目的,有利于学生形成理解他人感受、乐于与人互动的素养,有利于具备利他与合群的知能与态度,有利于培育包容异己、沟通协调及团队合作的思想。

四、 话题:对话场域与多元文化


  写作教学要填补“学生现有经验”和“这次写作任务所需经验”两者之间的落差,引导学生选择话题就在填补其中的沟壑。创设的师生对话场域应选择学生熟悉的领域,遵循“自由样例效应”。“头脑风暴法”是写作策略教学中最为典范的方法,它指让学生就“烦恼”这一词汇进行无边无际、天马行空的想象,思维从不同层面、维度和方向进行散发性旋转,尽可能多地将与“烦恼”相关的信息记录下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之后,紧密围绕“烦恼”一词对笔下散乱的文字进行分类、筛选、提炼和萃取。有同学在利用此方法之后,在草稿纸上留下:1.妈妈的唠叨让我的青春岁月平添了不少烦恼。2.我理解妈妈,但我也想要自由。面对这两句话,该同学习作的主要内容得以明确,文章主题自发生成。合理设置对话场域有利于学生在尊重欣赏多元文化时,坚定自我文化价值,采取健康向上的文化价值取向。

五、文体:真实文体与沟通表达


  王荣生说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没有写作教学,因为作文文体并非是所有文章的存在形态,并称学生习作为“小文人语篇”。交际语境视域下的写作呼唤真实文体,不囿于作文文体和教学文体的一隅。就《我的烦恼》而言,学生可以利用散文的形式借妈妈的唠叨和繁重的学业抒发一己之情,沉浸在个人感情世界里;可以借助小说文体,渲染环境,塑造形象,沿情节之波,讨“烦恼”之源,达发人深省的效果;可以用日记体记录私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平淡的岁月有着平淡的烦恼,花季年华有着“不与外人道也”的秘密;也可以以信件的形式,向远方朋友倾吐自己内心封存已久的烦心事,以求得到对方的安慰与劝勉;还可以采取新闻稿的方式,高调张扬个性,客观陈述现实环境中的诸多不如人意的事件,控诉不良行径,谴责罪恶渊源……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特质,不同的认知图式呈现出不同的沟通表达和艺术效果。

六、表达:传情达意与美感素养


  不同的交际意图,赋予语篇不同的功能,不同的交际意图和语篇功能又决定着语言使用的不同美学风格。基于交际语境的中学写作教学承担着使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文字传情达意的能力的任务。散文体的《我的烦恼》,笔触柔美隽丽,淡淡的烦恼呼之欲出、萦绕不绝;小说体的《我的烦恼》以融崎岖于平淡,迂回的情节展现出雅致端丽的文风;日记体的《我的烦恼》内敛含蓄,情感沉潜幽微,情理朦胧深邃;信件体的《我的烦恼》舒缓自然、连贯得体,清新明丽,口吻亲人;新闻体的《我的烦恼》,语言准确简洁,不虚美不隐恶,情到深处自然浓。语篇表达要感情真挚,正如“追求真诚,把心掏给读者”这是巴金创作生涯一贯恪守的准则;语篇表达要展现人性温暖纯善的一面,心怀悲悯。
  以上是习作《我的烦恼》的写作语境要素分析图,从作者、读者、目的、话题、文体和表达这六个要素出发,唤醒记忆中的相关信息,每个交际语境要素都有无数不同的选择,构成说不尽的语篇形式。目前作文命题中的“文体不限,选材不限”呼唤的是上述“10000种想法和1种写法”的关联选择。10000在于激活思维,开拓空间,积累语料,而1在于具体语境下的“表达和呈现”(生成文本),着眼于内容、结构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通俗地说,交际语境写作要素下的写作课堂让学生有了10000种写作的可能,而学生选择了最有趣、最便捷、最容易上手的1种。综上所述,关照“写作任务语境”的写作教学策略是科学有效的,能够创生出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梅里中学]
其他文献
“疾”(厌恶)未必“弃”(舍弃)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论语》的《季氏将伐颛臾》和李密的《陈情表》被分别编入第四册和第五册。  这样,分析《陈情表》的主题和内容,我们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说的一句话:“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把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君子厌恶那些不肯直说自己想要怎样而偏要给它另找借口的人。君子厌恶“另找借口”,孔子本人是不是就凡事均不“另找借口
一、教学内容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是新闻单元,从体裁上细分,有通讯、报告文学、消息。本篇是一篇消息,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美国《纽约时报》,美国普利策奖主席霍恩伯格称赞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1958年,当《纽约时报》记者到布热津卡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采访时,已不知有多少记者来过,昔
一、主题新说  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的散文名篇《风筝》被人教社收录在初中七年级上册的课本中。其文最有争议的莫过于它的主题。人教社教参在“整体把握”上倾向于“一文多义”说。它说:“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笔者以为,教参的“一文多义”说固然多有兼顾,但细读之,其意旨深微,值得深求。故不揣简陋,撰文深析,
袁宏道论明代古文作者,尝谓:“文词虽不甚奥古,然自辟户牖亦能言所欲言者,昆山归震川是也。”袁氏所云“自辟户牖”者,正是归有光纡回曲折而一往情深的文法。归有光的散文往往叙事淡笔出之,言情浓墨收之,这也是归氏在唐宋古文中自辟的一种浓淡相宜之法。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往往缺少浓淡互调,“淡”则置身事外,不言褒贬;“浓”则口号连篇,出离愤怒。笔者尝试通过研习归有光散文之法指导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力求以理服人
如何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语用”教学思想呢?现以李涛老师在全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执教的宋词《蝶念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为例,谈谈其具体的操作方法。  《蝶念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柳永的名作,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读本。全诗内容如下: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什么名师上得很好的教案到普通老师手上,就上不出名师的味道来,更有甚者,是画虎类犬。究其原因,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课堂,学生对老师的问题的反应是随机的。面对这些随机情况,名师能够迅速调动头脑中储存着的大量知识,判断挑选,最终作出了最优反应。而正是这最优的反应成就了一节精彩的课堂。相反,老师如果把这种最优反应当成是唯一的反应,那面对学生时产生的不同情况,如果生搬名师的应对策略,那他就没有办法应对
最近看到了一节《植树的牧羊人》课例,来自荆州市教科院初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王佑军,其设计和实施令人耳目一新。整节课从点示标题的矛盾性入手,用训练默读进入文本,用圈画时间词语梳理脉络,用四次语用训练完成课文学习。全课删繁就简而重点突出,学生活动充分而积累丰富,特别是其中包孕的积极语用观,对于日常教学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四十年前,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当前语文教
群文阅读是本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极力提倡的一种阅读教学形式,作为对单篇文本的精讲精读的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培育语文核心素养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典文本和群文阅读有着极强的契合性。经典文本需要通过群文阅读达成深刻透彻地教的目的,群文阅读在经典文本教学中最能彰显其在核心素养发展上独特的价值与魅力。一、概念界定  1.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师生在单位时间内,
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案例:  一天,当我和学生一起分析《愚公移山》最后一段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学生:“老师,《愚公移山》的结尾,这样安排,可信吗?”  老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  学生:“因为根据地理学的理论,我认为愚公要想移走这两座山,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作者最后却用这样一个神话般的结尾来收束全文呢?  师:“很好!这个问题大家思考过吗?”  生:……  针对这
文言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读者意义,与非教学环境下的常规性阅读中获取的读者意义相比,具有目标相对功利、路径相对单一、形式相对固化、影响相对浅近等特征。形成此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从教学活动中获取的意义,多为被动接受的产物,且被打上了较为明晰的应试印痕。多数情况下,来自文言教学中的阅读,只指向文本表层的字词句的识记与翻译,缺乏对文本内在结构的有效关注,缺乏对具体创作情境的合理解读,更缺乏心与心的碰撞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