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蓝天下共同成长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u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问题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众多的年轻父母外出打工,他们年幼的孩子被留在农村,于是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或单方到外地务工,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生活,由亲属等照管的14周岁及以下儿童。
  广西作为西部的一个经济欠发达省区,农村留守儿童比较多,其教育问题也比较突出。为了全面了解全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我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对全区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有关的建议和对策。
  
  一、调研对象和方法
  
  本次专题调研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对面上的调研,以14个市作书面汇报、填调查表为主;对点上的调研,以实地调研为主。针对区域性特点,调研组选择了毗邻广东省、位于桂东南的玉林市陆川县和梧州市的岑溪市以及位于桂西部的百色市田阳县和崇左市的大新县为调研的样本县。调研的样本县市按照调研组的要求,选择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实地调研,采取情况汇报、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全区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发现,全区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全区留守儿童数量大,占在校生比例偏高。2007年秋季学期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留守儿童1538770人,占在校生的23.9%。其中,小学留守儿童1100129人,占小学在校生25.02%;初中留守儿童438641人,占初中在校生的21.48%。
  2、父母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比例很高。按父母外出情况分类,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496220人,占32.25%;母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236359人,占15.36%;父母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有740611人,占48.13%。
  3、隔代托管的留守儿童比例较高。从留守儿童的托管方式分,单亲监护不寄宿学校的留守儿童422008人,占27.8%;隔代托管不寄宿学校的留守儿童556647人,占36.67%;亲属托管不寄宿学校的留守儿童有174526人,占11.5%;寄宿学校的留守儿童371783人,占24.5%。
  
  (二)留守儿童分布情况
  1、边远贫困地方留守儿童比例偏高。从留守儿童分布地域来看,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毗邻广东省的市留守儿童比较多。如,玉林市留守儿童占在校生的比例达39.1%,梧州市占26.98%。二是边远贫困的地方留守儿童比较多。如,大新县留守儿童比率较高的乡镇有:福隆乡(小学68.1%,初中67.9%)、五山乡(小学57.4%,初中64.9%)、昌明乡(小学64%,初中53.3%)、龙门乡(小学48%,初中32.3%)、全茗镇(小学44.7%,初中40.8%)。
  2、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乡镇中小学。从留守儿童分布的学校来看,绝大多数分布在乡镇中小学校,有的乡镇学校留守儿童占在校生比例高达一半以上。如,大新县昌明中学占59.12%、昌明小学占64%,田阳县五村初中占61.61%、桥业中心校占51.94%。城区学校也有留守儿童,所占在校生比例较小。
  3、留守儿童分布的年级段比较均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占在校生的比例基本均衡,小学相对多一点。如下图:
  2007年秋季学期全区农村留守儿童一至九年级占在校生的比例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问题:呈两极分化,普遍较差
  由于父母外出,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产生厌学情绪,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调查显示,父母不在身边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学习没人指导监督”,占37.65%,超过“生活没人照顾”、“孤单没人聊天”等。这种情况让学校领导和老师十分担心。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学校,这种情况已经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
  调查还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的为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10分-20分,有的上课纪律性差,有的厌学、逃学。来宾市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好。参与问卷的留守儿童,61.95%的人认为,自己“目前碰到的最大困难”是“学习不好”。
  
  (二)心理问题:心理有阴影,人格欠健全
  由于得不到父母关爱,留守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人际交往显得比较敏感脆弱,成为人格健康发展的障碍。教师们反映,留守儿童性格普遍比较内向、孤僻,不太会与人沟通,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多数是自己思考,偶尔向同学求教,基本上不敢也不想向老师请教。有些女孩子心理比较脆弱,一说起父母就哭,有的在日记中表现出对父母的怨恨。
  
  (三)行为问题:纪律较散漫,行为有偏差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只要留守儿童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采取认可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和管教,以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产生行为偏差。
  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为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打架骂人,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年人混在一起,成为了“问题儿童”。
  
  (四)生活问题:生活保障低,质量在下降
  父母打工使家庭经济收入比以前有所提高,然而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却没因此而有所提高,相反,其生活质量却呈现下降趋势。一是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姑、姨等抚养,缺少父母悉心照顾,以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不足和调理不当,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不佳。二是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身体不好,反过来还要孩子照顾他们,致使留守儿童过早地肩负起家庭重担,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三是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多半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对孩子的生理等问题往往忽略。
  
  (五)安全问题:安全有隐患,事故常发生
  安全问题表现在留守儿童生病未能及时就治,交通、活动等意外伤害事故常有发生。留守儿童特别是小学生年龄小,是非观念差,安全意识淡薄,对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事情缺乏判断力和行为控制能力,把老师所作的安全教育当成耳边风,也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据百色市的调查显示,因各种事故死亡的学生中56% 是留守儿童。座谈会上教师反映,有些学生没有家长接送,自己行走在车来车往的路上,存在交通安全隐患;有些监护人不按时煮饭菜,学生自己到外面买东西吃,也存在食物卫生隐患。
  
  (六)管理问题:数量庞大,管理教育难
  外出打工人员多的地区,多为贫困边远的农村地区,其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除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这些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管理。座谈上有的教师反映,我们白天要备课、上课,晚上还要管理学生到深夜,劳务费怎么算?学生出现问题了,教师打电话联系家长或家访,这些通讯费和交通费谁出?对留守儿童的特别管理,明显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和经费开支。
  
  四、原因分析
  
  (一)制度因素: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体制的制约
  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的根本原因。留守儿童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带来的深层次矛盾。尽管各地制定了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的有关政策,然而公办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有限,无法全部接收农民工子女;另一方面,农民工子女的升学存在不可逾越的制度障碍——农民工子女必须回原籍高考,而我国各省之间、城乡之间的教材往往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他们常常不得不在城市和农村的学校之间来回奔波,从“流动儿童”成为回流的留守儿童。
  (二)监护人因素:监护管理不到位
  据调查,“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占学生数的63.18%,“和亲戚一起住”的留守儿童占学生数的20.08%。这些监护人,一是监护责任意识不强,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四是监护人素质较低,导致对留守儿童监护管理不到位,影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三)家庭因素: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造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主要的因素。一方面,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缺乏父母的关爱,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亲情失落。有的父母通过电话或书信与子女保持联系,然而观察不到子女行为和表情的变化,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做不到位。另一方面,有些父母的教育观念出现偏差,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他们认为自己把钱寄回家,让孩子有吃有穿有玩,物质上得到满足就行了,而孩子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日常行为很少过问,以致孩子变成了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
  (四)学校因素:鞭长莫及,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
  一是农村学校学生多,分布广,教师少,任务重,精力有限。二是农村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升学教育,强调应试,对学校的评价也只强调分数和升学。三是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四是由于有些父母外出打工居无定所,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他们,与他们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有效地进行管理和教育。有的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五是学校和教师怕出意外,怕负责任,很少甚至干脆就不组织学生外出开展活动。六是学校经费不足,许多有益的活动没办法开展。大部分学校没有电教设备、校园网等,即便有电教设备也只能作为摆设,电费难以为继。
  (五)社会因素: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社会不良影响较大
  首先,农村地区普遍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和老师的事,社会对留守儿童关心不够,相关职能部门对留守儿童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使留守儿童教育处于无人员、无设施、无场所的困境。
  其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是“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二是大众传媒的影响。三是赌博现象的影响。教师反映,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往往被社会不良影响所抵消,出现“5+2=0”的现象。这让教师们感到很头痛、很无奈。
  (六)留守儿童自身因素:亲情缺失,心理有障碍
  留守儿童自身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一方面适应、交流能力差,不能有效地与临时监护人进行情感交流,不愿与别人沟通。另一方面自控能力不强,缺少父母的精心呵护就自暴自弃,易产生心理偏差,易与别人产生磨擦,甚至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自觉,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不理想。
  
  五、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涉及教育领域的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学校、家长等方面的共同责任,要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政府:强化统筹,落实政策,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一要成立机构,健全制度,明确职责,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确保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二要加大投入,设立留守儿童工作专项资金,提供保障。三要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四要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五要加快和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各地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好每一所学校,让留守儿童“能上学”,又“上好学”。一要改革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二要办好职业教育,提高职校的吸引力。三要改造薄弱学校,大力发展优质教育。四要强化农民工以及留守家庭家长的培训。五要制订有关留守儿童的监测体系,明确监测办法,在全局上动态地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
  (三)学校:加强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主导作用。一要建立机制,完善制度,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学生档案和家长联系卡。三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四要提高寄宿制学校教师待遇。五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六要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办心理健康教育专栏,专设心理教育教师,为留守儿童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四)教师:强化学习和培训,提高转化问题留守儿童的效率。一要转变传统的升学观念,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教育观念。二要转变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三要富有爱心,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四要加强学习,提高心理咨询的能力。
  (五)教科研部门:开展专题研究,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各级教科研部门要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得到健康发展。
  (六)家长:转变观念,增强责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二要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可择近在本地务工,最好能隔不长时间回家一趟,与孩子进行亲情交流,关心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三要加强与子女交流和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七)社会:构建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保护网络,引起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一要加大宣传,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二要建立校外辅导站,使之成为留守儿童增长知识、拓展兴趣爱好的“民间知识库”,成为家长最放心、儿童最想去的“平安度假村”,让留守儿童离校不离教,离校不离管。三要发挥村社活动阵地的作用。四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作用。五要继续开展“代理家长”等关爱活动。六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工会、村委会、派出所等组织的作用,建立对留守儿童社会监护体系,加强对乡村网吧监管力度,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游戏机室,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七要扶贫帮困,为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本专题调研由蒋国平负责,参与课题调研的成员有林国健、杨锦兴、黄艳兰、廖泽、林少棉、何伟华、黄启明)
  (责编 李景和)
其他文献
第一次看陈老师的照片,她在孩子的簇拥中间,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在镜头前占据领地,冲着镜头咧嘴满溢着笑,从那虚晃镜头的小手臂可以看出孩子们是多么喜欢与老师合影,整幅照片更是成了以老师为中心绽开的花。师生在课外关系如此亲密,在课堂亦如此。用“闻道之乐,如沐春风”来形容陆川县第二小学陈晓玲老师的数学课堂一点也不过分。从教20年来,陈老师从未停止学习探索专业理论、开展课题研究的脚步,并在教学实际与理论研究中探
期刊
美学家朱光潜说过:“人因为持守而变得美丽。”持守,是指一个人要有自己行事为人的不变准则。陈晓玲,一位持守在农村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辛勤园丁,经历了从默默无闻的普通教师到焕发异彩的“广西特级教师”的成长过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陈晓玲老师始终坚持耕耘在三尺讲台,她的成功,源自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平实的行为诠释着内心执着的教育信念。    一、相信人人成才的学生观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如
期刊
教育部颁发中小学艺术教育指导意见    本刊讯 近日,教育部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切实把艺术教育摆在学校教育应有的位置,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农村学校为重点,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要开齐开足艺术课程,条件较好的学校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类课程,其他学校开设艺术类课程不低于总课时的9%。《意见》强调,中小学校艺术类课程应执
期刊
一、偏远山区农村小学生源缺乏的现状    仙回瑶族乡总人口为1,4万(2007年统计数据),乡内有中心小学、大中小学、古盘小学、茶山小学、鹿鸣小学、茅坪小学、马威小学等7所小学,07-08学年秋季,由于生源不足,马威小学、鹿鸣小学已经停办。    从图1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除中心小学、茅坪小学(中心小学05-06学年在校人数比上学年增加15人,茅坪小学06-07学年比上学年增加4人)外,其余各小学在
期刊
一年时间已经过半,上半年全区教育发展形势很好,在此基础上教育厅党组决定召开委厅上半年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学习贯彻全区上半年会议精神,研讨工作,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为做好下半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的工作奠定思想基础。    一、关于今年上半年的工作    尽管年初我区遭遇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6月份又遭遇了洪涝灾害,整个教育工作的任务又比较重,但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上半年的工作完成得很出色,在这
期刊
学习内容的“实用”与“虚用”    曾文捷在《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4期上撰文说,生活世界至少可以被区分为日常层面的生活世界和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与之相应,学习内容具有“实用”与“虚用”两种性质。“实用”的学习内容,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的内容,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其中,直接经验型的内容以“重复性运用”的方式有益于学生日常生活的展开,间接经验型的内容以“解释性运用”的方式有益于
期刊
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五小学是近10年来悄然兴起的颇有社会声誉的学校,这所学校占地面积不大,而给师生的发展空间则是无限广阔的。究其原因,教育科研是他们发展的最大的推动力。  起步早,成效大,是金五小的教育科研的第一个特点。尽管我国的《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草案)(1978——1985)已于改革开放之初就明确提出:“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包括:教育科学专业研究人员;……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但真正意义上
期刊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蕴藏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借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品味对联”,对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大有裨益。    活动课例    一、创设情境。走近对联(一石击起千层浪,对联表达满腔情)  师:请大家看,韩国最具影响力的《中央日报》2005年12月16日刊发了一篇题为《令人心寒的中国人》的文章,指出:一、现在的中国人汉语功底差;二、很多中国青少年对他们的传统文化一问三不知,博大精深
期刊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如何才能与时俱进、不辱历史使命、实现人生价值呢?我认为离不开六个字:“学习”、“思考”、“科研”。下面以我的成长历程说说这六个字对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一、不断学习,厚积薄发    我1988年中师毕业,分配到陆川县第一小学教数学,怀着一股子为教育献身的热情,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可第一节课就被泼了一盆冷水,学生根本不听课,要么说听不懂,要么干脆捣乱,一节课乱糟糟的就过去了
期刊
要在校内上一节研究课,我选择了“循环小数”一课。我认为,数学课堂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某个预设性的结论的获得不再是唯一的目标。学生自己的探索、思考与体验过程才是学习的关注点。对学生来说,这个过程不一定“顺畅”,可能“磕磕绊绊”。可是,正是有了学生亲身参与体验过程中的“磕磕绊绊”,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考,课堂也才能呈现出生机和活力。本着这样的思考,我决定通过自己的“无为”,让出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