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行检察工作现状及完善建议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57447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行检察监督制度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监督制度。在检察机关的各项业务中,民行检察工作发展较慢,在检察机关恢复重建10年之后即1988年才开始试点工作。作为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组成部分的民行检察监督法律制度近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仍是各项检察业务的薄弱环节。因此分析工作中的不足,并针对性地完善很有必要。
  一、当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原因
  (一)立法上的不完备,限制了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行政诉讼法律监督的权力和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从两部诉讼法的总体规定看,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及行政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权力及范围应该说十分广泛,但在具体规定如何进行法律监督时,法律条文对人民检察院的民事行政法律监督权力及范围又陡然限制得非常狭窄,《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以及《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将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范围仅仅限定于人民法院生效的民事行政判决和裁定,排除了检察机关对其他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从而使总则的立法,没有分则立法的保障,成为空泛或者说单一的“事后监督”。对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制约和阻碍。
  (二)监督方式单一,新监督方式探索艰难
  由于法律只明确规定了“抗诉”这一个监督方式,高检院为了拓展民行检察监督的内容,缓和与人民法院的关系,先后提倡了查办国有资产流失案件和再审检察建议等新的监督方式。但是由于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这些新的监督方式在人民法院配合的地方可能会得到落实,在人民法院不配合的地方甚至在有些原先配合的地方在更换院领导以后就得不到支持。国有资产支持起诉案件已经被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规定不予受理。检察建议也仅仅是在检法两家关系比较好的地方甚至是比较好的时候才能得到落实,并没有法定性和稳定性。
  (三)民行检察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了监督的效果
  我们在分析制约民行检察发展、削弱民行监督影响力的原因时往往对外部阻力有较深刻的认识,但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还缺少反思。从实际情况看,检察机关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同样会削弱民行检察监督工作。一是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院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重视不够,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发展并不特别关心,认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对检察机关的影响和意义不大。检察机关长期以来存在着检察监督“唯专政论”、“重刑轻民”、“刑法本位”等思想,检察机关内部职能和机构主要是按照刑事检察的需要设置的,在人员的分配上也主要是向刑检倾斜。对于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认识始终没有达到高度一致,内部没有形成合力整体推进,甚至出现“欲干不能、欲罢不忍”的被动局面。[1]二是民行检察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历史的缘故,检察官的人员配置向来是刑字当头,其刑字号的专业人士占据检察官整个系统的绝对多数,民行方面的人才仅占很少部分。这就造成民行监督人才的专业性严重不足,民事和行政诉讼方面的专业性高层人才极为稀缺,在对案件的认识上,存在着对法律理解浮浅,对证据把握不准的问题,造成一些案件抗诉质量不高,甚至出现错误的抗诉。检察监督者的形象严重受损,使被监督者乃至社会的广大群众对民行监督的权威性产生了怀疑。
  二、完善民行检察监督的几点建议
  (一)通过立法的方式,完善检察机关民行检察监督范围、方式与具体操作流程
  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根据宪法解释的一般原则,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有义务全面监督法律的实施,可以是事前监督,也可以是事后监督,可以监督法院,也可以监督行政机关,其监督权力是全面的。但我们现行的对民事行政诉讼的监督,仅限于“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即所谓的“事后监督”,实际上是把宪法赋予的权力给剥夺了,没有充分体现宪法对检察机关的定位。所以,只有对现行民事行政诉讼法进行修改完善,扩大民行监督范围,赋予对民事行政案件进行全面监督的权力,才能充分体现检察监督权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才能更好地完成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的使命。
  1、扩大法律监督的范围,把人民法院调解、执行纳入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调解作为人民法院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方式,与判决、裁定具有同等拘束力和执行力,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实体权利。目前,个别法官在审判中滥用调解权,强制调解的情形比较严重,特别是对一些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调解,不审查是否遵循自愿、合法原则,就予以确认,严重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执行活动是民事行政诉讼的重要环节,与当事人的权益息息相关,如果出现错误,就可能给当事人的权益造成严重损害,甚至造成事实上无法弥补的损害。另外,在当前人民法院的执行过程中,执行不作为、野蛮执行、随意增加被执行人、擅自查封、执行案外人财产以及司法人员在执行中滥用职权、循私舞弊等违法违纪问题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反映非常强烈。因此,有必要以立法的形式赋予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调解、执行过程的法律监督权。
  2、赋予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行政诉讼的权利。现行民事行政诉讼法仅规定检察机关对民行案件有抗诉权,而司法实践证明这是不完整的监督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尤其是近年来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环境污染、利益部门化、地方保护主义、违法许可等,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较大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司法程序的缺位或司法程序中启动民事行政诉讼程序的主体的缺位,使得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经常处于被漠视的境地,致使案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司法干预。很显然,运用民行抗诉方式已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了。因此,建立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行政诉讼的程序机制,以司法程序来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已经成为一种紧迫的要求。从国际上看,检察院提起民事行政公诉几为通例,在世界其他国家,如大陆法系的德国、法国、日本,英美法系的美国和英国以及前苏联等国家,都有这方面的规定,我国检察院的性质和体制设置,也适合于承担提起民事行政公诉任务。在建国初期,我们国家也有实行过该制度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基础。[2]但基于公法和私法的区别,实践中受人、财、物的局限,检察机关不能过多干预,所以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行政公诉范围不宜过宽,主要应以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限。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本人认为,法律应赋予检察机关对下列几类案件的起诉权:(1)国有资产流失案件和其他损害国家利益的案件;(2)环境污染案件和其他损害公共利益案件;(3)政府的违法许可、行政救济行为;(4)政府的不作为行为;(5)没有起诉主体或主体不能亲自行使诉权的人身权益性质的案件。
  (二)改进宣传方式,积极探索案源
  解决民行检察案源问题,首先必须突破“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坚持“走出去”的积极思想,增强责任意识、主动意识,积极探索案源。
  1、多渠道地开展民行检察宣传。继续坚持诸如民行检察宣传活动周、联合相关法律部门做好民行检察专题宣传等有效做法,提高社会认知度,同时,在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信访等法律服务窗口、部门,采取设立如《检察机关民事行政诉讼案件申诉指南》公示栏、宣传册等方法,条件允许的还可以在较大的社区、村、镇等地建立民行工作联络站,民行干警专人定期接待咨询,增强宣传效果,方便当事人申诉。
  2、健全内部沟通联系机制。健全民行检察部门与公诉、侦监、反贪、反渎、控申等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机制,及时沟通情况,共享相关信息,对重大疑难民行申诉、审判人员职务犯罪案件,联合办理,将民行检察置于整个检察监督合力中。
  (三)建设高素质的民行检察队伍
  人才是事业的保证,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不一,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判断和执行结果就会不同,这样就势必影响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影响民行检察事业的提升。因此,不断提升民行检察队伍自身的法律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应长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中可以通过争取上级院对民行办案的工作指导、定期邀请民行业务骨干、高校专家学者讲座等形式进行业务培训工作,并结合民行疑难案件进行研讨分析,有条件的还可通过自主招录民行法律专业人才,建立民行检察人才库等形式,努力造就一批民行办案专家、业务能手,不断促进民行检察队伍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迈进。
  注释:
  [1]石绶麟,《试分析检察机关民行检察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载中国法治网www.sinolaw.net.cn2006-11-12。
  [2]冯丽、马鸿涛,《基层民行检察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载中国法制新闻网http://www.chinalnn.com/Html/Article/Class77/Class80/80_158535.html。
其他文献
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是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保证职务犯罪侦查权正确行使的一项重要举措,既有利于及时、全面固定关键证据,防止犯罪嫌疑人翻供和诬告干警,也有利于强化对讯问活动的监督,有效防止刑讯逼供等违法讯问行为的发生,促使侦查人员进一步转变执法观念和工作作风,努力提高依法办案水平。另外,还可以通过再现审讯过程,帮助检察机关从中寻找新的案件突破口。  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从2007 年
期刊
近年来,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此类犯罪在原有作案手法的基础上手段翻新,包括:1、冒充国家公务人员诈骗。嫌疑人冒充电信局、邮局、法院等工作人员,拨打受害人固定电话或手机,称受害人的身份被冒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要受害人把钱转入嫌疑人账户,从而达到诈骗目的。2、银行卡消费、扣年费诈骗。骗子通过群发诈骗短信,以银行名义告诉受害人在某地刷卡消费或被扣年费,如有出入请于其联系,事主与其联系后,骗子以银行
期刊
摘要:我国侦讯程序滥用的情形主要有:使用非法手段讯问、证据造假以及滥用强制措施。为了有效防范侦讯程序的滥用,应当从口供中心转到物证中心,通过律师在场和同步录音录像改变讯问的封闭状况,侦查人员客观对待辩护性意见,加强对强制措施的司法控制,强化庭审阶段证人和鉴定人的出庭。  关键词:侦讯;程序滥用;防范  侦讯程序是刑事诉讼的基石,侦讯程序一旦滥用,就极可能催生冤假错案。在我国现行刑事司法体制下,侦查
期刊
摘要:新刑事诉讼法对检察机关侦查取证活动的监督作出了新的规定,如何理解和适用这些新规定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本文根据侦查取证活动监督的概念,谈一下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新刑诉法对侦查取证活动的监督的新规定,推进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新刑诉法;侦查取证活动监督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将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刑诉法对逮捕的必要性审查、监视居住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修改,正确理解和贯彻这些新规定是
期刊
乡镇检察室指由县区级人民检察院在经济比较发达、集市贸易相对集中、有重点工程的乡镇或社会治安形势长期较为混乱的乡镇设置检察室,作为基层人民检察院的派出机构,履行派出院一定职能的相对固定的机构。乡镇检察室作为检察机关向农村延伸检察职能的触角,体现了检察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检力下移,检察机关应该加强对基层乡镇的法律监督力度,这对优化基层检察机关的监督效率和强化基层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是非常有力的措施,
期刊
为发挥行政检察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职能作用,推进社会管理体系的完善,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行政检察工作长远科学发展,广东省检察院选定10个基层院开展行政检察促进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我院作为广州市唯一一个基层院被确定为试点单位。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
期刊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约有九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革中,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由于转型时期改革措施不配套和政策法规尚不完善,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新旧体制并存、交叉和碰撞,造成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某种无序状态;加之原有利益格局被打破,利益主体变得
期刊
权、责、利管理是新时期制度化建设的有效方式。今年以来,都安瑶族自治县检察院从“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这一检察工作总体要求出发,增强时代感,突出权、责、利的相互制约,互相促进,大胆探索和实践制度化管理新模式,加大责任制和奖惩制度的落实,演奏了“加强对权、责、利管理的领导,改进和创新权、责、利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权、责、利管理模式”的“三步曲”,取得了阶段性的新成效。  一、加强对责任
期刊
取保候审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依法责令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其不逃避或者妨碍侦查、起诉、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再次犯罪或有危害社会行为的发生。不仅有利于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利的保障,避免一些轻罪出现审前羁押时间超出最终审判确定刑期现象的发生,也有利于减少羁押看管场所花费的大量资
期刊
摘要:渎职侵权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其隐性危害和潜在影响十分巨大,不仅造成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损失,而且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反渎侵权工作是检察机关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司法公正、实现公平正义的有生力量。加强和改进反渎职侵权工作,对于惩治和预防腐败,增强执法公信力以及提高党和政府形象,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反渎侵权工作进行研究,并在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