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GDP数字远景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o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DP是否还可能持续快速增长问题的更深一面,是我们是否还应该继续保持一种极端渴望财富的心态。
  
  次债危机让美国和世界经济变得风云莫测时,中国经济在高增长、高投资、高通胀中继续向前。而统计数据可以告诉我们,8%到10%的GDP增长率如果持续,多年后中国将不堪负荷。
  
  统计外收入的作用
  
  经济学家王小鲁先生根据调查,发现2005年统计外的居民灰色收入达到惊人的4.4万亿。一年4.4万亿,多年累计下来的总量,则有足够的能力为中国经济的过热推波助澜。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可得到从1978年至2006年各主要年份的人口和经济统计数据。1978年至2006年,中国居民总可支配收入约为79万亿元,而全部居民消费约为69万亿元。但是,居民消费加居民储蓄远远大于居民总收入,其中暗含了大量的统计外居民收入。
  通过计算历年居民总消费支出、居民银行存款余额、居民在股市的总现金投资、居民购买商品房或其他现金直接投资支出等项目的统计数据,可以得出在1978年到2006年的若干年间,中国居民的统计外收人大约接近27万亿。这部分收入有灰色收入、有私营资本投资群体中的未统计上税收入等。
  通过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可以估计,灰色收入的获得者主体为权力部门的公务人员和垄断行业的从业者,这些人都有自己的職业,因此基本上不大会拿这些灰色收入去投资开办实业。灰色收人者和隐藏了收入的私营资本投资群体本身的已统计收入就比较高,统计外收入用于一般消费的比例也就可能不大。
  
  那么,总额达27万亿以上的统计外收入的主要出路就只能是或投资房产、股市,或存于银行、家中。这能部分地解释为什么我国居民储蓄能够如此之高,我国从1978年至2006年年间,居民直接消费总额只占全部GDP的44.27%,并且近年来呈快速下降之势,从2002年46.48%下降到2006年36.56%。同时,统计外的收入也能很好地说明了,楼价和股价为什么在预期一旦形成时能够如此飞涨。在深圳,2005年的平均工资不高于2500元,一套170平米左右的房子售价在135万元左右,每平方米在8000元左右,房价收入比已经很高;而在目前,同样的房子400万一套的报价比比皆是。
  
  结构失衡的未来
  
  中国经济存在严重的内部结构失衡,投资和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过高而消费的比例过低。在这样失衡的格局下,我们还能够持续多少年继续高速增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乐观预言中,有的认为中国经济还可以按8%的速度成长20年。但是,利用统计数据经过测算,就会知道,中国不可能支撑这样连续的增长率。
  以8%的增长速度测算,到2026年,中国GDP将达到101万亿元左右,是2006年GDP的将近5倍,20年间,中国的投资总额将达到488万亿。而1978年至2006年这29年间的投资总额,折算成2006年现值大约才是81万亿元。
  按照市场供求的基本原理,这么多的资金投进去,其产生的产能我们将消化于何处的消费需求?问题还在于虽然技术进步会带来资源的节省,但我们的土地、能源、环境,不允许我们几乎是再建设4个多的现有中国。以当前的汇率计算,中国GDP全球占比大约5%,但其消耗的钢、电、铜、铝、石油、水泥等的比率远远超过了5%(2007年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36.4%),钢和水泥的消耗量已经超过美国。
  参照发达国家的一般在20%左右的投资水平,未来至2026年我国总的投资水平降到总GDP的30%以内,才是经济发属的内在要求。这样的话,2006至2026年的总投资额才大约为334万亿。此外,如果保持占GDP7.17%的贸易顺差水平,则2026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将达到21456亿美元,届时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将达到美国GDP的8%多,外部世界将不可能接受这样一个规模的中国贸易顺差。从长远看,国家间贸易以平衡对于双方都最有利,因此我们不能设想到2026年我们的贸易还不能达到平衡的状态。
  如果中国经济到2026年持续保持8%的增长速度,消费、投资和贸易顺差比例保持2006年水平不变,同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至2026年保持年升值4%的速度,2006至2026年21年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大约达到758万亿,是2006年前29年间的约6倍多。即便考虑到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能够逐年上升并在2026年有望达到60%,剔除消费支出中的服务消费,2006年后20年中国的物质消费需求将是前20年的3到4倍。这样的数量所能带来的对物质资源的消耗,中国将乏力应付。
  在地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今天,真正需要考虑的是,继续保持20年8%的GDP增长速度,并非真的对我们的福利有意义,并非是我们真的需要。美国多年以来真实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3%~4%的水平,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经济总量已足够大的适当时候,应当也减到这个水平。2005年中国人均肉类产量59公斤,水产品39公斤,按3%到4%的增长速度,中国居民的总体物质生产和消费水平已经不低。而GDP是否还可能持续快速增长问题的更深一面,是我们是否还应该继续保持一种极端渴望财富的心态。
其他文献
前所未有的凛冽寒风正在撕扯和浸淫着中国制造业。  来自工信部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在中国目前的24个行业中,有22个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在过去长达11个月的时间里,汇丰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一直徘徊在50的“荣枯线”之下。而自2011年12月以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依然没有摆脱疲弱的困境。  中国制造业如此长周期的下挫为历史罕见,对过去中国制造的模式进行重新的反思,并寻找新
《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  刘军洛 著  东方出版社2012年1月版  本世纪初,刘军洛对黄金、粮食、石油以及世界经济走势的偶尔言中让他近年来迅速走红。他喜欢从美国的战略角度思考问题,譬如说美国已经完成了“去工业化”的经济结构调整,下一步将进入包括页岩气为代表的能源革命,以谷歌、苹果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革命,以及“婴儿潮”一代退休以后新的需求革命时代,美元会再度强势。刘军洛一直强调这次的萧条是央
中国要秉承一种开放、健康、包容的心态,从自己的政治传统中汲取和发扬“持强势而示弱,内刚外柔”的王道,不惧战,但不挑战;主张国际政治民主化。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完成和平崛起、民族复兴的伟业。    不确定的年代    《南风窗》:中美关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在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应该如何看待中美关系在世界格局中的作用?  黄靖:目前,包括中美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都面临
在广州,文化艺术创意园区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群落。  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一度被很多人称为“文化沙漠”:理由可以有很多,比如市民很少看歌剧等“高层次”演出,着便装出席音乐会,城市商业化程度高,等等。  在岭南人看来,这些当然不是充分理由。但无可否认的是,在商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年广州对文化艺术的投入远远不如北京上海。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迟滞,更令地方政府如芒在背。  直至进入21世纪,古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近10年来,中国各地投入食品检测能力建设的资金达数千亿元人民币。化验检测成了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手段,但是,这些繁浩巨大的化验检测工程真的能给人民带来安全的食品吗?    耗资巨大的化验检测工程  在全国各地调研中,笔者了解到许多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官员,一谈起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成就时,就以投入多少千万资金建大楼,购买先进的化验检测仪器设备为主要内容,来宣扬自己的工作成绩。农
“为农民服务,为理想奋斗!过有意思生活,走理想之路!”一排醒目的大字刷在温泉村的土墙上,这是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基地。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被这样的口号吸引,从全国各地聚集到这些北京远郊的村庄。他们和当地农民一起建立各种各样的新型农场和合作社,不仅把有机农产品卖到城里去,更把土地租给城里的中产阶层和白领来种,每到周末,都会吸引一大批朝九晚五上班的年轻人从城里开车过来交钱种地。  这种原本在城市化和工
当前,中国整体改革面临着新机遇。  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增量改革”走到负效应临界点,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体制、机制、结构和历史问题仍然很多,改革难度也越来越大。官方喉舌《人民日报》发出了“改革又到闯关时,不改革没出路”的警告。11月9日-12日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总体部署,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全面改革,被誉为3
“在当地人的一片惊愕声中,杨爱金“意外”落马了。这个曾任福州市副市长10年之久的厅级官员,在其一生宦途中,曾遭遇过数次“险情”、每次均能逢凶化吉。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在他退休两年之后—当众人以为他真的全身而退时,一件意外事件的突然出现,打断了他平安着陆的美梦。  中共福建省纪委日前证实,2012年4月16日,福州市前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杨爱金涉嫌“严重违纪问题”被立案调查,且被“双规”。人
今年中国的“两会”,被境外媒体描述为“告别GDP崇拜,缔造幸福中国”,中国自1997年始“一直坚守的图腾般的经济增长目标”“保八”也第一次淡出了国人视野。“十二五”期间,GDP增速被定为7%。如何让普通民众感觉更幸福成为本次“两会”的一大亮点,在“两会”热点问题中,民生问题更是占了一半。  “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希望到2015年城镇化率提高到51.5%。外媒把中国城市化进程形容为一
如今,很多人相信可再生能源很快就能让我们摆脱化石燃料。不幸的是,事实正好相反。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1971年世界能源中有13.12%来自可再生能源,这也是IEA第一次报告全球数字。2011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实际上有所缩小,为12.99%。最新调查显示,美国人认为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比例将是30.5%。但现实可能性大概仅在14.5%。  太阳能和风能在现有可再生能源格局中几可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