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中视觉传达的审美设计分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a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李商隐作为晚唐时期极具代表性的诗人,其作品往往萦绕着一种朦胧的氛围。他擅长用精巧华丽的语言,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回环往复的叙事结构,塑造朦胧感伤的意境,来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和体悟。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作品中塑造的审美形象和意境,进一步探讨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觉,领悟其营造的视觉传达效果。
  关键词:李商隐 意象 视觉 审美艺术
  引用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史上,李商隐以其朦胧感伤的风格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在李商隐的作品中,往往传递着一种飘忽不定、难以琢磨的情感。李商隐在39岁时失去了相爱的妻子,其仕途之行也是屡经坎坷。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其作品中常常围绕着一种感伤、抑郁的情绪。这些独特的审美情趣最能代表李商隐的风格。在对李商隐诗歌的研究中,有关“意境”的探讨必不可少。王国维主张“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视觉上感受作者塑造的意境氛围,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心灵上的艺术熏陶。
  一 李商隐诗歌中的“视觉意象”
  众所周知,所谓“意象”,就是创作主体结合自身独特的经历对客观事物进行情感上的创造而表达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把所寓之“意”附加到所描之“象”上,使客观物象有寄托主观情思的作用。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诗人在歌咏一件事物或描摹一种景物时并不会简单地至于表面的描写,而是刻画一种心灵的图景。纵观李商隐诗作中的意象内容,我们发现他的诗歌在意象内容上有以下一些特征:
  1 朦胧的视觉设计
  李商隐作为晚唐时期的一名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正是国势衰微的低谷时期。从初唐的王勃到盛唐的李白,无论是对时代的憧憬还是奔放的情怀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有寄托于边塞、山川、田园的豪情壮志已经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本身就体弱多病的李商隐命运多舛,在抒情方式上必然不会是雄浑豪迈的风格。在他的情感世界里,充满了哀婉与悲伤。李商隐将观察范围和情感抒发缩小到自身对平凡事物的体悟上,这样更有利于宣泄心灵深处的感受。然而,平铺直叙的手法并不是抒情的最好方式,李商隐的诗抒情内敛,表达细微。如《霜雪》一诗: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这首诗描写了在深秋时节,作者临水登高望远所观赏到的霜月交辉的夜景。月白霜清,仅仅这两种意象,便给人无限的寒凉秋意。这样的景色所给予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自然之美,而是超过了人们在类似实际环境中所能感受到的场景。仔细品味会发现,诗中所塑造的形象是简单明朗的,而诗中的意境却是丰富而深远的。
  从视觉感受上来讲,诗中的征雁、高楼、水天是萧条衰微的,眼中所看到的一切自然之境,都是枯萎、枯黄、黯然无光的。恰恰是这样的总体画面中,一轮清月分外光明皎洁,寒霜的烘托更见其冰冷。“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苏轼曾经说到“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而诗中的青女素娥这样的绝代佳人,愈是在着宵寒露冷的自然之景中,愈是出见其超凡脱俗的美。正因为具有耐寒的特性,才能经得起寒冷的考验。这自然、这人生,不都是这样吗?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自然流露。这耐寒的素娥、青女,是诗人隐以自喻还是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通过这样朦胧的视觉设计提高了诗歌本身的美学价值。
  2 感伤的情感传递
  在李商隐众多的作品中,都萦绕着一种感伤的情感氛围。他是一个极爱幻想,内心情感世界丰富的诗人,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是他经常抒发哀婉的情调。在李商隐的诗中往往却以抒情为主体,着力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抒发主人公的内心感觉,表现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生动性,作者常常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多种手法,把毫无生气的情景转化成生动可感的视觉享受,来加强诗的形象性和表现力。这也是他的诗作往往具有蕴藉含蓄、意境深远、写情细腻的吸引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反复的品读。如《无题·其四》,这首诗侧重于描绘了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抒发了感伤孤寂的幽怨之感,首句从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氛围着笔,写层帷深垂,幽暗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透过这静寂孤清的环境气氛,从侧面烘托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寂寥。在颈联中,运用了两个比喻:把主人公比作柔弱的菱枝和芬芳美质的桂叶,却屡次遭到迫害,却无月露使之飘香。这一联通过一贯比较隐晦的手法,措辞婉转地表达了沉痛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 视觉传达艺术中的审美效果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经论述到,诗歌中的意象确实是为了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而服务的,但在李商隐的作品中,其意象究竟想要表达作者的什么情感,象征什么样的人生感悟往往又是朦胧的。在李商隐的作品中,其意象之间营造的氛围是缥缈与感伤并存的,这种氛围通过视觉的传递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在这一部分,将重点从视觉方面分析李商隐诗中的某些意象传递的审美效果。
  1 李商隐诗中无关联意象的视觉化
  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激发欣赏者的潜在情感,通过感观体验使人的情感得到共鸣,心灵得到生活,同时享受高尚的艺术熏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在李商隐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的广泛性,如同绘画一样,凡是能使欣赏者感受到的意象,作者在有意无意的情感抒发手法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很多诗歌都营造了一种艨胧意境下可观可感的审美欣赏。七律《锦瑟》就给人叹为观止的审美享受。
  关于此诗的主题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写给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是以瑟为主体,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抒发政治情感等许多种说法,在这里暂且不做谈论。这里重点对诗中运用的一系列意象做一下探讨:   首先,是沧海里的“珠”和蓝田中的“玉”,这些原本是沉在海底埋在土中的,我们本看不见。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它们都成了可观之物。不仅如此,“珠有泪”、“玉生烟”,注入了情感色彩的意象更显地栩栩如生。其次,中间四句典,颔联前半句用了《庄子·齐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蝶我部分,表现了人生的迷惘;后半句用《华阳国志》中蜀王望帝化为杜鹃,悲啼出血的故事,抒发了包含苦苦寻觅又无成果的哀伤。颈联中引用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渲染了浓厚的感伤情怀;这些意象结合在一起,从可观的视觉感受上传达了迷惘、伤感、朦胧的情愫。最后,我们不妨对诗中的“月亮”意象做重点论述。古来写月的诗人层出不穷,高空中的月给人一种空灵、高洁、朦胧之美。她远离世俗的纷扰,又时时地关注着这个世界上的悲欢离合。“晚晴风过竹,深夜月当花”是悠然自得的吟诵。是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2 李商隐诗中修辞运用的视觉化
  在李商隐的诗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用典和比喻,同时,仔细欣赏李商隐的作品,我们多感受到其中的朦胧和梦幻,这也体现了作者丰富的幻想和华丽美妙的作诗风格。而这些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加了诗歌的视觉表现力。例如,《安定城楼》一诗,自古以来文人多喜欢登高望远,不仅可以使人游目骋怀,往往又会引起悲喜交织的情绪。在登高题材的诗赋中,多是气势磅礴、雄浑壮阔的意境描写,然而细细品味又各有千秋。杜甫的《登高》感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现了不幸者在命运的长河里艰辛的前行,所“愁”所感之情。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的时候,想起由于自己的政治主张而遭到一再打击,作诗《登柳州城楼》,“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贯穿全诗的无不是一个“愁”字,仕途不顺,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懑之情使作者感概。而李商隐的这首《安定城楼》,却另有千秋,首联即从登上城楼写起,从视觉上给人突兀雄伟的景观展示,城楼、杨柳、汀洲,这是一幅怎样的自然之景?“迢递”极言安定城的绵长不绝,“百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城楼的高耸。然后从近到远,风吹杨柳,尽头沙洲。这样的自然之景把作者的视角带入了远观天际的变化。而这位落第不久的人看到这种场景,怎么能不心生忧伤情怀呢?立时百感交织。
  三 从视觉设计上领悟李商隐的诗歌内涵
  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志士都寻求心灵上的安顿。李商隐的诗作在当代很多研究者看来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价值。他的诗辞藻优美,幽微含蓄,尽管多意境朦胧,确定不了所言为何,然而给人情真意切、感同身受的感觉。李商隐富有哲理性的诗歌,将人类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探寻、对外在世界的求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使后人受益无穷。
  李商隐在他的诗歌中反复运用典故、想象等修辞手法,写成了众所佳作,而其从视觉这一方面描绘,更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通过眼中所见到的实物或心中所形成的事物用精巧美妙的语言描绘出来,给了欣赏者切实可观的视觉享受。在《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杏花》等诗作中描绘的形象中,给人视觉意象上的感悟。诗中或高洁孤傲,或寂寞零落的情感不仅仅是所描绘的事物,更是作者自身的。这种对内心世界的刻画让人深刻地领悟了生命话题中的感受。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了诗歌的“隔”与“不隔”的概念,当欣赏者的情趣与诗中的意象相互吻合时,感情能够形成共鸣,这便是“不隔”;而当诗中所塑造的意象凌乱不堪,东拉西扯时,不能和欣赏者心中所感悟到的境界形成共鸣,欣赏者的情思得不到释放和共鸣,这便是“隔”。在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中,诗意虽朦胧,但时刻让欣赏者有“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慨,这种文学价值成功的一方面便体现了视觉效果下的艺术审美情趣。在《端居》中,作者描述到: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里的月中之景和雨中之景并不是同一时间上的景物呈现,青苔与红树也并不是眼中所观察到的实景,然而以雨、月来衬托诗中所营造的气氛,同样给人可观可感的效果。意象与情趣的相互贴切真是绝妙至极。所以说,李商隐在使意象视觉化时,往往用某种看似简单的内容使欣赏者感受到丰富的情感。
  结语
  在李商隐的作品中,用于表现情感的手法是多方面的,而其将意象等方面的视觉化的手法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无论是感伤的抒情还是朦胧的写意,作者都能够将内心的活动或形象化或视觉化,将具体的形象和丰富的内心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唤起读者心中的审美需求,使读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意境,这是李商隐运用视觉艺术达到的审美效果,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和认可。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诗论》,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胡佳佳,洛阳理工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编辑同志:我是福建省三钢集团公司小蕉轧钢厂线材车间职工,现年46岁,1985年入厂工作,工龄17年,从事加热炉高温作业,接尘工龄12年。从1987年开始至今,每年都要接受粉尘作业工尘肺检查
除夕日大雪没停,傍黑时,地上已积了几尺厚。我踩着雪,站在井边上打水,脚下一滑,“财神”伸手扶了我一把。“财神”名叫张大田,四十多岁了,穷困潦倒,光棍一条,由于他每年都装
家藏古董的奇人1942年4月,长沙城南。上午九时许,一辆钢丝轮、充气胎、油漆光亮的人力包车从南正街向大西门方向的藩城堤奔去。拉车的年轻车夫显得很精神,一边很响亮地吆喝着
1 例题及解答例如图1,AB 是过椭圆 x~2/a~2+y~2/b~2=1(a>b>0)的左焦点 F 的一条动弦,AB 的斜率 k∈[3/4,4/3]并且3a~2-4b~2=0记 AF/FB=λ,求λ的取值范围.解法1:由3a~2-4b~2
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阿拉巴马州的范德森在墓地和当地的印第安巫医发生了口角,巫医拿出了一瓶液体,把里面难闻的气体吹到了范德森脸上,同时告诉他即将死去,成为巫毒之神(Bon
世界最大的肉业包装商———IBP公司 ,因违反多项环境法规 ,被判定支付 4 10万美元的罚款。决议决定控告IBP在内布拉斯加州 2 0 0英亩的肉联总厂里 ,每天屠宰约 5 0 0 0头牛 ,这违
近日,江华瑶族自治县森林公安分局侦破了一起滥伐林木案,当事人莫先军日前已被森林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今年4月15日,该县白芒营镇新、老社湾村为筹集资金建校,两村联合向白芒营镇
作为女性追求男女平等与人格独立的内在动力及价值观念,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成为自身行为主宰,不依赖于外在客体,支配自我行为的关键,也是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需要关注的根源性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中的一个独特存在,无论是对“自我”的拷问,人本困境的探索,还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究,都达到了形而上的哲学高度。而对爱与性的思考和探索也成为其创作中熠熠生
路透社伦敦 4月 2 2日消息 在去年英国口蹄疫爆发中遭受打击的乡镇企业 ,最近将英国政府告上法庭 ,要求政府对其损失作出 1 0亿英镑的赔偿。作为这些乡镇企业代表的律师日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