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初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pjk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准备过程中要从多方面考虑,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生物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学习兴趣 激发方法
  学习兴趣是人们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它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生物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内在动力,它不仅能保证学生高效率地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生物科学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正确的学习目的,来源于学习兴趣,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欲望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调动和激发。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对学习的积极的认识倾向,只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才会从要学到想学、从会学到学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起到主体作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我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体会。
  一、优化生物课堂教学,发挥主导、主体双向互动作用。
  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参与者。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更新观念。教师除了做好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应多学习本学科的相关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优化教学方法,掌握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新技术,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的学需要教师的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从不自觉走向自觉,都是教师引导的结果。在学习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学習的主人,教师教得好固然是学生学好的前提,但学生想要学好,终归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教与学的关系,就好比领路一样,教师可以指点迷津,但能否到达目的地,取决于走路者是否努力,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所以,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新颖,变“教师导入”为“学生引入”。
  (一)利用新奇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学生引入”形式具有新颖性;第二,台下学生对台上同学如何导入新课感到好奇。这两方面原因能激发学生对“学生导入”环节的直接兴趣。那些过去对生物课没有兴趣的学生,由于对该环节的好奇,也会对生物课产生兴趣。
  (二)利用学生的愉快情绪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入”必须具有吸引力,每位引入新课的“当事人”都要精心准备,设法使引入更生动精彩。每一位成功的“引入者”都能赢得同学的掌声和老师的称赞,当事人会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也能给全班同学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些愉快的情绪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引入“藻类植物”时,这样说:“‘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我们很熟悉的诗,同学们知道什么意思吗?”台下的同学回答说:“春天来了,湖水、江水变绿了。”台下的同学回答完后,台上的同学继续说:“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那为什么会变绿了?”考了大家语文知识再考大家生物知识。这时台下的同学议论纷纷,最后台上的同学说:“这是因为水中有一种东西在作怪,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藻类植物’。”讲完后,后排一位同学从抽屉拿出了预先准备的藻类植物走上讲台,举起手中的藻类植物对全班同学说:“我知道,这就是藻类植物。”台上同学继续说:“对,这是我们熟悉的海带,它是藻类植物中常见的一种,我们要感谢××同学,他为我们准备了藻类植物实物。”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爆发了热烈的掌声,大家无不为他的上佳表现而喝彩。
  三、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宋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带有创造性的学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告终的。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一些在成年人眼里习以为常、不足为奇的事,在青少年看来往往很有趣或者神秘,这是青少年好奇心的表现。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青少年的特点出发,巧设一些与其自身密切相关或经常发生在其身边的问题。例如:人为什么有双眼皮?一对都有双眼皮的夫妇会生下一个单眼皮的孩子吗?手划破了为什么会流血,一会儿后又不流了?为什么兄弟姐妹总是有相似之处,而又有差别?为什么患过麻疹的人,以后一般不会得麻疹?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应该怎样预防与纠正呢?学生由于好奇心,想把问题弄清楚,就会认真地阅读课本,开动脑筋,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提出更多的问题。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主动性和实践性,做到了组织教学的“巧”,教学过程的“活”,教学手段的“新”,教学方法的“好”,教学效率的“高”。
  四、利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师的语言生动、风趣幽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不能把生物当成描述性课程上,如果教师只带一本书,一支粉笔照本宣科地把课讲完,而不顾自己的教学语言,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语言生动、风趣幽默,可使学生爱听、想听、爱看、爱想,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平时注意积累一些谚语、俗语、故事等,教学时便可派上用场。如讲述“遗传和变异”时,可以对学生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同学们听了一定会哈哈大笑,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通俗化,加深了学生对个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二)生动的语言,可以达到师生和谐,“教”与“学”统一。
  语言的锤炼非一日之功,平时要注意其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例如,在讲解“植物的向光性”时,可以借助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说明植物具有向光性;在讲解“植物的营养生殖”时,可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讲解植物利用地下茎和根进行营养生殖。
  (三)利用生动的语言介绍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在讲述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时,介绍农村种植的水稻——杂交水稻。这是我国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发明的。然后介绍袁隆平的生平:1974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后来被国际同行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功勋科学家奖”。袁隆平三个字价值1000亿元,堪称名字最值钱的人,袁隆平为世界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非常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平凡而伟大的实例,学生听了感到非常亲切、自豪。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加强感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观教学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的相关实物、模型、图片、动画、影视片段或教学课件等,通过直观教学手段活化、强化了知識的刺激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把直观和客观事物充分联系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经验少,阅历浅,通过直观教学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认识客观世界及理解教材的抽象概念。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的形象,把具体的感知与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帮助他们领会和接受知识。例如,在讲“皮肤的功能”时,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感知,天热时皮肤的汗腺会排出汗液,说明皮肤具有保护和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在讲“十字花科、禾本科”时,可以到野外采集油菜花、小麦花来进行直观感知认识,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这些实例可以看出,利用直观教学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六、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前提。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会增加对学生的热爱和期望,从而敢于要求学生,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会感到教师的亲切,乐于接受教师布置的任务,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敢于质疑问难,学得愉快、主动、积极。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信任、热爱教师,才能对学习感兴趣。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建立这洽师生关系的原则是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种超凡脱俗的爱,是由教师职责和事业心产生的一种无私的美好的感情,表现为: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以成绩好坏、智力高低而亲疏学生,不偏袒、不姑息,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不能歧视、讽刺他们,而应对他们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热爱,要从他们身上挖掘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使他们消除自卑感,减少对抗情绪,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和蔼可亲的人,让他们感到自我价值的存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化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只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改善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好之”“乐之”才能“学之”,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
  参考文献:
  [1]周美珍.生物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6:119.
  [2]尹玉红.如何做好生物课中的探究性学习[J].中学生物学,2006(6):12.
  [3]夏光锋.利用生物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学生物学,2006(1):25.
  [4]徐彬英.生物课堂教学“主体参与”的实施策略初探[J].中学生物学,2004(1):12.
其他文献
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的问题教学情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有效课堂教学。  一、教学情景的分类和创设方法  1.教学情景的分类。  (1)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  (2)真实情景  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
摘 要: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课堂教学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应从角色、观念上转变,做好课前准备、提炼教法、学法指导等方面,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高效发展,这就是高效课堂。  關键词: 新课程 化学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  课堂是知识传输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
本文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从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单元的设计、实训教学等方面分析了培养学
摘 要: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达到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认识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所学知识这些目标之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进行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实验教学 分析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实验结果,而不重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采用的新型LCU装置其软件、硬件均为模块化设计,易于系统扩充配置和维护,具有实时性好、功能强的特点,网络通信和控制回路采用冗余设计,系统可在线或离线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