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创造性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ks1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造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创造教育具有反思性、民主性、自由性和创新性等四种品格,这些品格呼唤个人意识并将自身融入个人意识之中,使得个人意识具有对社会的破坏和建设作用。
  关键词: 创造教育 破坏性 建设性 个人意识
  一、创造一词的诠释
  (一)创造一词的破坏性与再生性。我们说创造具有破坏性与再生性是从创造的自然属性出发的。从词源角度看,《说文》中说:刃,伤也。指“受伤”之意;《广雅》上说:创,始也。有“开始”之指。
  (二)创造一词的“革命性”与“建设性”。我们说创造一词具有革命与建设性是从创造的社会属性出发的。著名学者塔达克维奇认为西方的创造一词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无到有,从特指神到特指艺术,从特指艺术到泛指人类整个文明领域。宏观上观察此四个阶段,从认知水平角度看,是人类打破单一宗教观,面对自然,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逼近;从价值取向角度看,是人类打破单一价值观,对事物,从宗教向哲学、艺术、科学的转变,甚至是对宗教的扬弃。而在古汉语中,诸如“雄峻不创寿于旌旗”(《韩非子·大体》),“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孟子》)等语句都表明一直以来,创造就有“革命性”与“建设性”的内涵。
  二、创造性教育对个人意识的作用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创造教育,它是对以赫尔巴特“三中心”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突破;从功能学角度看创造教育,它是对以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的逼近。由此,我们可以尝试对创造教育下一个定义: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创造学的科学理论,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认知方法和价值取向,使学生更好地开发创造性思维,掌握创造技能,形成创造型人格的一种教育。据此,我们认为,创造教育有以下五种品格:反思性、民主性、多元性、自由性和创新性。这些品格呼唤提高个人意识,并与之融合。
  (一)反思性。根据索绪尔语言符号的差异性原则,亦即任何意义的确定只能在比较的差别中存在。我们可以先从以“教师,教材,课堂”的三中心传统教育模式出发,追寻创造教育。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从上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以教育救国为目标和以中国“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古代教育传统结合后,形成教育界普遍的教育教学模式“三中心”。于是,“园丁式的教书匠”,“课堂书声琅琅”等语词便成为人们对教育的最好描述,直至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当然,否则,就是离经叛道。列宁就曾指出: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而这样的传统和习惯下的结果,便是有识之士不断呼喊,呐喊新的教育出现。
  (二)民主性。教育民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创造教育的必然基础。陶行知曾多次提醒大家: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师生关系的平等,班级管理的民主,对真理讨论的支持,对不同意见的宽容,都是创造教育的特征和前提,而正是这种特征,使得个人养成自信的品质,不畏权威的精神,能独立地享有对自身的各种权利的追求,开发地使自身与外界接触,使自己“活得像个人”(马克思语)。
  (三)自由性。从过程来看,自由是创造教育的有力武器。黑格尔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恩格斯进一步说:人对一定问题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正如上文所及,只有让想象翱翔,自由奔放,才能让人们更有可能,更有概率地达到对必然的认识,从而养成自由思想,独立思考的习惯。从结果看,自由是创造教育的不懈追求,包括自由的人格态度和自由的认识境界(自由王国)。陈春文教授说:“自由就是由于自己,而不是由于他人,由于传统,由于习惯,成为思想上的‘独行侠’。”
  (四)创新性。创新能力是创造教育的灵魂,创新性成果是创造教育的目标和归宿。所谓“创新”,如一位高校教师所说,谓之:发明,发现,发展。新事物的发明,新规律的发现,新理念的发展,都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公开化和对象化,都是激励个人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不竭动力,都是对深埋于人性最底层的“自重感”的挖掘和强化,使每个人都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步,都能在对视这个成果的时候欣然一笑。
  三、创造性教育下个人意识对社会的破坏及重建作用
  在原始社会,个人意识是几乎不存在的,更谈不上对社会的破坏。个人对社会的无限依赖有时会让其对社会作出个人生命的牺牲。如涂尔干所说:“在印度,所有寡妇都会义不容辞地随丈夫共赴黄泉;在高卢,任何人都不允许活过族长;古代凯尔特人在不能自食其力的情况下自愿了此一生。”[1]马克思更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宏观层面,视历史为人的自由个性生长史的立场出发,视封建社会或前资本主义社会为共同体压制个性,个人为“狭隘人群的附属物”,个人权利包括财产权被视为束缚于“共同体躯壳的社会”。
  (一)个人具有反思意识是破坏原有社会的前提。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n)曾将当今包括一般认为的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旨在捍卫显存社会秩序并为其提供合法性的“法理性”知识;二是旨在把社会及法理性和知识作为自身研究对象并保有对一些规范准则的合法性进行批判的知识,在他看来,只有后一类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社会科学”[2]。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必须完成对柏拉图、马克思的认真阅读和思索。柏拉图反“民主”,马克思反“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还要列为核心课程,所谓的民主、自由、现代等时髦字眼,是不是真的那么无可挑剔?“社会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马克思语)这个不证自明前提假设真的那么具有真理性?我们现存的政治结构、社会制度、法律条文、风俗习惯真的“就是好”?如果我们认为“就是好”,无需证明,无需思考地好,就不会有在几千年封疆社会中惊天动地的辛亥革命了,也就不会有在全民狂热的“文革”后的改革开放与特色社会主义了。没有反思的态度和本领,就不会有社会变革的发生,也就不会有人类历史的飞跃。
  (二)个人具有民主意识是社会破坏的催化剂。社会处于不断运行中,如同运动中的物体一样,具有惯性;任何一个社会都有既得利益的优势群体,而且他们往往掌握大量资源,在社会中很有力量,竭力保持原状,谁想破坏,便不遗余力地诽谤,打击,甚至是迫害。正如《共产党宣言(引言)》中所讲:“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有哪一个反对党不被它的当政的敌人骂为共产党呢?又有哪一个反对党不拿共产主义这个罪名去回敬更进步的反对党人和自己的反动敌人呢?”越是没有个人意识的社会,集体意识的力量就越大,社会的惯性就越大。而个人意识的苏醒,民主意识的强大,人人都关心政治,参与政治的社会必定是良性的社会。游行示威,静坐抗议,弹劾总统等行为,对当前政策、法律、政客的随时的关注,继而不满和抗议,使得社会处于不断更新、发展之中。
  (三)个人的自由意识,多元意识是社会重建的基础。人身的解放和多样性,使得劳动力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在市场作用下在最合适的地方工作,参与社会建设;思想的自由和多元化,使得社会精英在现有社会条件下为社会形态、发展道路提供多种思路,择优而选之。
  参考文献:
  [1]威著.张万新译.天才儿童的思维训练[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3-0.
  [2]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57.
  (作者系兰州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应用氟吡菌酰胺混剂进行苹果灰霉病防治试验,以40%施佳乐悬浮剂为对照.结果表明,666.7m2使用50%氟吡菌酰胺· 肟菌酯悬浮剂33.33mL,喷施3次,间隔7~10天,经济有效.在第3次药后8天
摘 要: 在实际工作中,作者发现许多老师的教学反思这一栏常常是空白,或者只写一些笼统应付的话,让教学反思真正起到作用的却不多。本文具体分析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反思的基本方法和功效。  关键词: 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 功效  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讲得好,业务能力强,但这绝不是一天两天的工夫能做到的,要靠点点滴滴地积累,要靠对每一节课的反思和总结,要靠对教学艺术不断地思考和追求
三、游戏摇杆PDL(φ)~PDL(3)信号输入H13是558四定时器,由完全相同的四个计时器所组成.为简单起见,图5只画出PDLφ的接线图.对PDLφ而言,有一个触发输入端H13—3~#,定时输入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1.有效备课。  1.1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传统备课中常用了解、掌握、理解等描
摘 要: 微博作为一种年轻化的网络沟通、交流形式,以其短小精悍、图文并茂、公开性等特征备受学生群体喜爱。微博拓宽了思政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创新了思政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效果。本文从微博的特征、微博在思政教育的作用和思政工作者如何深入利用这一新媒体来发挥教育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谈谈微博在思政教育平台的运用。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阮祥华一直喊“累”。作为武汉口区布莱特纸品厂的经理,他每天8点前上班,晚上8点下班,十年如一日,“我从未休息过一天。”他的销售渠道主要是批发市场、单位食堂及餐饮企业的
摘 要: 高职生德育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德育教育是使高职生热爱社会、热爱祖国,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培养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高职生 德育教育 教育策略  高职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根据他们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德育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所以,如何进行德育教育,是公共
新课标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发展性领域的目标,关注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教会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本
引言欧洲电信标准(ETS)草案由欧广联(EBU)和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T)所属的联合技术委员会(JTC)提出。本ETS草案已提交ETSI,并按其标准审批程序进入公开咨询阶段。欧洲广播联盟(EBU)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