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慈悲是佛教最重要的教義,同时还是佛教最为基础的观念。以慈悲思想、报恩观念以及福田思想等作为基础,佛教经论全面主张慈善的行为,主张广施诸善。在佛教传统形式的慈善济世观念与现代化慈善思想的指导之下,我们国家的佛教协在创建之后,始终将慈善事业当作最为主要的工作,从事了大量的慈善公益事业,推动了我们国家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不断进步。佛教慈善事业是佛教本身形象构建的主要内容,是佛教弘法利生重要的平台,是实现“人间佛教”最主要的形式。与此同时,其所继承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优秀品德、其所涵盖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所具备的安抚心灵的功能以及其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持等等,正逐渐发展成推动社会安定团结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佛教;慈善;社会和谐
一、慈善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
佛教是一个具有慈悲性质的宗教,慈悲是佛教最重要的教义,同时还是佛教最为基础的观念。慈悲所代表的便是“拔苦与乐”。慈悲又被人们区分成法缘慈悲、众生缘慈悲以及无缘慈悲这三种不同的形式。慈悲所具有的三种形式和本身的见证与心量有着非常的关联。不见父母、眷属、妻子以及等,见一切诸法皆自缘生而起慈悲心的为缘慈悲,此时主体行为人员已到达了一切相空的境地,然而并没有到达法空的境地不住法相及众生相,三轮体空,在佛的境界层面所生起的慈悲便是无缘慈悲,其是一个没有任何差别的、一般性的慈悲,是慈悲的最高境地。由慈悲的相关行为层面而言,慈悲所代表的不仅是向别人提供物质层面的扶持,同时还是对别人精神与心灵层面慰藉,使得别人能够消除痛苦、匮乏,摆脱烦恼、困惑等。在佛教各式各样的修持法门里面,悲心观与慈心观的广泛应用,均和慈悲思想有着非常大的关联。佛教同时还设立了悲智二门,来阐述佛法的觉德,同时借以观音菩萨来代表阿弥陀佛的慈悲门,借以普贤菩萨来代表释迦佛的慈悲门。佛教传人到我们国家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人们普遍接受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在中国人的严重,观音菩萨基本上成为了慈悲的象征。观音菩萨及其所象征的佛教慈悲思想,已深入到了人们的内心深处,善举与慈悲已经变成了佛教的重要象征。
二、佛教经论提倡广施慈悲之心
佛教所主张的是慈善义举,主张广施诸善,其思想的根本便是慈悲观念,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报恩理念与福田思想。佛教在提及到布施的时候,往往用“福田”来进行比喻,“田”包含了成长与收获的含义。布施就如同“福田”一般,能够播种福德,便能够获得更加多的功德与福德。在《大智度论》里面将福田区分成了敬田与悲田两个不同的形式,悲田便是以慈悲的心理善待孤贫病等人员以及那些待杀的动物等等,敬田便是以恭敬的心理奉养佛法僧三宝。除此之外,部分人员还加上了恩田,被叫做“三福田”。恩田便是需要以感恩的心来报答父母、师长等那些对自身有恩的的人员。
除了福田思想之外,我们国家的佛教界还重点宣扬报恩的理念。我们国家佛教界所提倡的是“上报四重恩”,四重恩所代表的便是父母恩、佛法僧三宝恩、众生恩以及国土恩。需要报众生恩与国土恩的原因主要是所有的生存均无法和相关的“有情无情”所脱离,换而言之,自然界所存在的一切均对于某个人的生存是有恩的。报众生恩与国土恩,便需要维护环境,保护动物,报效国家,为社会提供服务,上述均涵盖了慈善相关的内容,同时超过了慈善的具体范围。以慈悲思想、报恩观念以及福田思想等作为基础,佛教经论全面主张慈善的行为,主张广施诸善。
三、中国当代的佛教慈善
(一)佛教慈善思想
在传统慈善济世理念与现代化慈善思想的指导之下,我们国家的佛教协会在建立之后,始终将慈善事业当作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建国最初,慈善公益事业大都展示在植树造林、赈灾济困以及支持抗美援朝等其它层面。在1980年之后,伴随我国宗教信仰自由制度的全面贯彻,佛教将慈善事业当作是其世间的融入、和社会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进行了大量的慈善活动,推动了我们国家佛教慈善事业的不断进步。
(二)佛教慈善事业
在2004年的时候,印度洋海啸导致了几十万人的死伤,数百万人家毁人亡,我们国家的佛教协会聚集了海峡两岸的佛教人士在北京共同执行了“海峡两岸、捐款千万、百寺千僧、救苦救难”的消灾祈福法会,为那些在印度洋海啸里面遭遇灾难的斯里兰卡、印尼、泰国以及印度等其它国家的受灾群众进行祈福,同时针对亡灵实施诵经超度,当场捐款过千万,全都捐给了遭受灾害的各个国家。在2008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南部大多数区域均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性的较大范畴内的极端天气,导致了交通堵塞、道路结冰以及物资紧缺等其它的问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消极影响,同样造成了我们国家非常大的经济损失。雪灾牵连着所有佛教受众的心,我国的佛教协会组织全国范围内三大语系四众弟子都行动起来,以各式各样的形式,经过不一样的渠道,为抗灾救灾的工作作出相应的贡献。我们国家的佛教协会在北京的广济寺组织了“雪灾消弭国泰民安祈福法会”,同时组织所有的佛教信众全面的融入到抗灾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的相关工作之中。
我国的佛教界不但向出现自然灾害的地区捐款、向残疾人士捐款、支持希望工程助学的事业、自己出资帮助政府部门安排那些下岗的工人员再就业、赞助再就业基金以及为重症患者提供医药费等,还接连不断的设立了各式各样的基金会,实施有关募集的资金,自行进行扶贫救灾、捐资助学以及捐助社会等其它的慈善行为。
佛教领域所从事的慈善公益事业,是我们国家的佛教协会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的实际操作,展示出了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理念,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平稳发挥出了非常大的作用,逐渐发展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四、佛教慈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一)佛教慈善思想对道德文化的作用
1、佛教慈善思想对社会和谐文化的作用
伴随佛教慈善事业的不断进步,慈悲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同样全面的推动无私奉献、扶贫济困较好社会风气的产生;推动了社会各个阶级关联的不断融合以及社会道德水平逐渐增强。伴随佛教慈善事业的大量落实,其所具备的慈悲精神已深入人心,为推动人际关系的稳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佛教慈善思想對社会公共道德的作用
佛教“民心向善”的思想推动了社会道德水平的不断增强。传统形式的道德教育,通常是经过一些外部的宣传教育将相应的道德观念传递给人民群众,无法从本质层面增强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然而佛教以其正见破除不善的观念,并且强调正面善念的构建。此样的正面善念,便是佛教所提及的正念,慈悲更是其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此力量才是能够推动“民心向善”,推动社会道德水平不断增强的核心所在。
(二)慈善事业的作用
1、佛教慈善事业对调节贫富差距和社会关系的作用
佛教慈悲事业是平衡贫富差异最为主要的社会力量,在平衡贫富差距与调节社会关联层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佛教慈善事业是社会第三次配备范围内的一种,其着手点与最终的目标均是为了保护弱势人员所具有的发展权与生存权,其以“慈悲济世”的理念为基础,经过宣扬、指引来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善心”,使得社会中比较富有的人们愿意实施自我财富的合理分配,无偿的救济那些弱势的人群,以缓和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的安定团结。
2、佛教慈善事业对生态平衡的作用
从历史传统层面而言,佛教慈善所提倡的是戒杀护生、植树造林。从缘起论所指引的平等观、慈悲观以及因果观等层面入手,佛教所重视的是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大自然的所有,涵盖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等均是互为生存的基础。佛教慈悲思想主张人们用慈悲的心理善待生命与自然,提倡对于动植物的生命的尊敬。伴随科学技术的逐渐进步,人们运用自然、改建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损害、气候变暖、自然资源不断减少等相关的问题日益增多。参考佛教的慈善事业,运用其慈善理念,爱护生命,爱护自然,必定能够推动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恢复,有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有利于促进社会与经济的逐渐进步,推动人与社会、自然的共同发展。
3、佛教慈善事业具有巨大的心灵安抚作用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不断转型的阶段,因为竞争的加剧,社会与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大,产生了精神文明高度缺失的情况,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发生扭曲,人们的心灵失去平衡,部分人员感觉到孤寂、空虚以及抑郁等进而变得十分淡漠,人和人相互间的猜疑、妒忌,打人问题不断涌现,自杀也经常发生。佛教慈善事业所具备的慈悲心与爱心,能够使得人们人民在对于社会与其它人员的无私奉献环节去除烦恼,以收获心灵的慰藉。与此同时,佛教慈善事业能够使得人们感受到慈悲与爱,感知到整个社会的温暖。佛教慈善事业能够使得人们领悟到佛教慈善和社会所具备的和谐、包容以及尊重等,能够避免人们的孤寂、空虚以及抑郁等,使得人们的心灵能够达到平衡的状态,同时具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佛教慈善涵盖了对于人们心灵的慈善,大部分寺院所设立的夏令营、心理咨询门诊以及禅修营等均起到了非常大的心灵慈善作用。
总结
佛教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最为主要的构成环节,其主体思想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有着非常多相互呼应的内容。总而言之,和谐社会所寻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三个层面的和谐,然而佛教所具有的慈悲济世的社会理念,以及其对于心灵环保的高度关注,刚好展示出了此三个层面的和谐追求。因此,汲取佛教思想的精华,针对创建具备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牛延锋.佛教慈善与社会和谐[A].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9)[C].寒山寺文化研究院:,2009:18.
[2]汪志强,李合春.佛教净土思想与和谐社会[J].中国宗教,2006,01:56-58.
[3]牛延锋.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J].江淮论坛,2006,01:109-111.
作者简介:付云抒(1992.1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佛教;慈善;社会和谐
一、慈善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
佛教是一个具有慈悲性质的宗教,慈悲是佛教最重要的教义,同时还是佛教最为基础的观念。慈悲所代表的便是“拔苦与乐”。慈悲又被人们区分成法缘慈悲、众生缘慈悲以及无缘慈悲这三种不同的形式。慈悲所具有的三种形式和本身的见证与心量有着非常的关联。不见父母、眷属、妻子以及等,见一切诸法皆自缘生而起慈悲心的为缘慈悲,此时主体行为人员已到达了一切相空的境地,然而并没有到达法空的境地不住法相及众生相,三轮体空,在佛的境界层面所生起的慈悲便是无缘慈悲,其是一个没有任何差别的、一般性的慈悲,是慈悲的最高境地。由慈悲的相关行为层面而言,慈悲所代表的不仅是向别人提供物质层面的扶持,同时还是对别人精神与心灵层面慰藉,使得别人能够消除痛苦、匮乏,摆脱烦恼、困惑等。在佛教各式各样的修持法门里面,悲心观与慈心观的广泛应用,均和慈悲思想有着非常大的关联。佛教同时还设立了悲智二门,来阐述佛法的觉德,同时借以观音菩萨来代表阿弥陀佛的慈悲门,借以普贤菩萨来代表释迦佛的慈悲门。佛教传人到我们国家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人们普遍接受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在中国人的严重,观音菩萨基本上成为了慈悲的象征。观音菩萨及其所象征的佛教慈悲思想,已深入到了人们的内心深处,善举与慈悲已经变成了佛教的重要象征。
二、佛教经论提倡广施慈悲之心
佛教所主张的是慈善义举,主张广施诸善,其思想的根本便是慈悲观念,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报恩理念与福田思想。佛教在提及到布施的时候,往往用“福田”来进行比喻,“田”包含了成长与收获的含义。布施就如同“福田”一般,能够播种福德,便能够获得更加多的功德与福德。在《大智度论》里面将福田区分成了敬田与悲田两个不同的形式,悲田便是以慈悲的心理善待孤贫病等人员以及那些待杀的动物等等,敬田便是以恭敬的心理奉养佛法僧三宝。除此之外,部分人员还加上了恩田,被叫做“三福田”。恩田便是需要以感恩的心来报答父母、师长等那些对自身有恩的的人员。
除了福田思想之外,我们国家的佛教界还重点宣扬报恩的理念。我们国家佛教界所提倡的是“上报四重恩”,四重恩所代表的便是父母恩、佛法僧三宝恩、众生恩以及国土恩。需要报众生恩与国土恩的原因主要是所有的生存均无法和相关的“有情无情”所脱离,换而言之,自然界所存在的一切均对于某个人的生存是有恩的。报众生恩与国土恩,便需要维护环境,保护动物,报效国家,为社会提供服务,上述均涵盖了慈善相关的内容,同时超过了慈善的具体范围。以慈悲思想、报恩观念以及福田思想等作为基础,佛教经论全面主张慈善的行为,主张广施诸善。
三、中国当代的佛教慈善
(一)佛教慈善思想
在传统慈善济世理念与现代化慈善思想的指导之下,我们国家的佛教协会在建立之后,始终将慈善事业当作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建国最初,慈善公益事业大都展示在植树造林、赈灾济困以及支持抗美援朝等其它层面。在1980年之后,伴随我国宗教信仰自由制度的全面贯彻,佛教将慈善事业当作是其世间的融入、和社会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进行了大量的慈善活动,推动了我们国家佛教慈善事业的不断进步。
(二)佛教慈善事业
在2004年的时候,印度洋海啸导致了几十万人的死伤,数百万人家毁人亡,我们国家的佛教协会聚集了海峡两岸的佛教人士在北京共同执行了“海峡两岸、捐款千万、百寺千僧、救苦救难”的消灾祈福法会,为那些在印度洋海啸里面遭遇灾难的斯里兰卡、印尼、泰国以及印度等其它国家的受灾群众进行祈福,同时针对亡灵实施诵经超度,当场捐款过千万,全都捐给了遭受灾害的各个国家。在2008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南部大多数区域均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性的较大范畴内的极端天气,导致了交通堵塞、道路结冰以及物资紧缺等其它的问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消极影响,同样造成了我们国家非常大的经济损失。雪灾牵连着所有佛教受众的心,我国的佛教协会组织全国范围内三大语系四众弟子都行动起来,以各式各样的形式,经过不一样的渠道,为抗灾救灾的工作作出相应的贡献。我们国家的佛教协会在北京的广济寺组织了“雪灾消弭国泰民安祈福法会”,同时组织所有的佛教信众全面的融入到抗灾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的相关工作之中。
我国的佛教界不但向出现自然灾害的地区捐款、向残疾人士捐款、支持希望工程助学的事业、自己出资帮助政府部门安排那些下岗的工人员再就业、赞助再就业基金以及为重症患者提供医药费等,还接连不断的设立了各式各样的基金会,实施有关募集的资金,自行进行扶贫救灾、捐资助学以及捐助社会等其它的慈善行为。
佛教领域所从事的慈善公益事业,是我们国家的佛教协会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的实际操作,展示出了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理念,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平稳发挥出了非常大的作用,逐渐发展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四、佛教慈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一)佛教慈善思想对道德文化的作用
1、佛教慈善思想对社会和谐文化的作用
伴随佛教慈善事业的不断进步,慈悲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同样全面的推动无私奉献、扶贫济困较好社会风气的产生;推动了社会各个阶级关联的不断融合以及社会道德水平逐渐增强。伴随佛教慈善事业的大量落实,其所具备的慈悲精神已深入人心,为推动人际关系的稳定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佛教慈善思想對社会公共道德的作用
佛教“民心向善”的思想推动了社会道德水平的不断增强。传统形式的道德教育,通常是经过一些外部的宣传教育将相应的道德观念传递给人民群众,无法从本质层面增强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平。然而佛教以其正见破除不善的观念,并且强调正面善念的构建。此样的正面善念,便是佛教所提及的正念,慈悲更是其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此力量才是能够推动“民心向善”,推动社会道德水平不断增强的核心所在。
(二)慈善事业的作用
1、佛教慈善事业对调节贫富差距和社会关系的作用
佛教慈悲事业是平衡贫富差异最为主要的社会力量,在平衡贫富差距与调节社会关联层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佛教慈善事业是社会第三次配备范围内的一种,其着手点与最终的目标均是为了保护弱势人员所具有的发展权与生存权,其以“慈悲济世”的理念为基础,经过宣扬、指引来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善心”,使得社会中比较富有的人们愿意实施自我财富的合理分配,无偿的救济那些弱势的人群,以缓和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的安定团结。
2、佛教慈善事业对生态平衡的作用
从历史传统层面而言,佛教慈善所提倡的是戒杀护生、植树造林。从缘起论所指引的平等观、慈悲观以及因果观等层面入手,佛教所重视的是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大自然的所有,涵盖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等均是互为生存的基础。佛教慈悲思想主张人们用慈悲的心理善待生命与自然,提倡对于动植物的生命的尊敬。伴随科学技术的逐渐进步,人们运用自然、改建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损害、气候变暖、自然资源不断减少等相关的问题日益增多。参考佛教的慈善事业,运用其慈善理念,爱护生命,爱护自然,必定能够推动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恢复,有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有利于促进社会与经济的逐渐进步,推动人与社会、自然的共同发展。
3、佛教慈善事业具有巨大的心灵安抚作用
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不断转型的阶段,因为竞争的加剧,社会与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大,产生了精神文明高度缺失的情况,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发生扭曲,人们的心灵失去平衡,部分人员感觉到孤寂、空虚以及抑郁等进而变得十分淡漠,人和人相互间的猜疑、妒忌,打人问题不断涌现,自杀也经常发生。佛教慈善事业所具备的慈悲心与爱心,能够使得人们人民在对于社会与其它人员的无私奉献环节去除烦恼,以收获心灵的慰藉。与此同时,佛教慈善事业能够使得人们感受到慈悲与爱,感知到整个社会的温暖。佛教慈善事业能够使得人们领悟到佛教慈善和社会所具备的和谐、包容以及尊重等,能够避免人们的孤寂、空虚以及抑郁等,使得人们的心灵能够达到平衡的状态,同时具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佛教慈善涵盖了对于人们心灵的慈善,大部分寺院所设立的夏令营、心理咨询门诊以及禅修营等均起到了非常大的心灵慈善作用。
总结
佛教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最为主要的构成环节,其主体思想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有着非常多相互呼应的内容。总而言之,和谐社会所寻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三个层面的和谐,然而佛教所具有的慈悲济世的社会理念,以及其对于心灵环保的高度关注,刚好展示出了此三个层面的和谐追求。因此,汲取佛教思想的精华,针对创建具备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牛延锋.佛教慈善与社会和谐[A].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9)[C].寒山寺文化研究院:,2009:18.
[2]汪志强,李合春.佛教净土思想与和谐社会[J].中国宗教,2006,01:56-58.
[3]牛延锋.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J].江淮论坛,2006,01:109-111.
作者简介:付云抒(1992.1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