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孤独来看川断康成的自杀

来源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_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68年川端康成作为日本人首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然而,获奖后仅4年的1972年4月16日,他说是出门散步,在工作场所的逗子玛丽娜公寓口含煤气管自杀身亡。川端康突然的自杀给日本文艺界带来很大的冲击,关于他的死,曾经有许多文艺评论家从各种角度分析其自杀的原因,比如,有的说因为和保姆关系不好;有的说因为盲肠手术之后健康不佳;其中多数的评论家认为他的自杀应归结于其虚无的人生观。川端康成自幼失怙,亲人陆续离世,成年后感情不顺,可谓说川端康成一生极其孤独。本文试运用安东尼 斯托尔、弗洛姆等心理学家的有关孤独的理论来试分析其自杀的成因。
  【关键词】人生经历;孤独;创作
  一、人生经历与性格的关系
  心理学一般认为儿童阶段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其与人的个性、能力、智力的发展有紧密的关系,儿童时代所体验的事情对一个人未来的有可能起决定性影响。川端康成二岁时,父亲去世;三岁时,母亲死亡;七岁时,祖母离世;十岁时,姐姐因病离世;十六岁时,最后的亲人----相依为命的祖父也辞世,从此沦为孤儿,寄食于亲戚家。英国的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安东尼斯·托尔认为 孤独若非自愿,而是被强制,则会带来精神上的伤害。川端康成从小失去父母,亲人又陆续的离世,被迫陷入到了孤独的环境之中,这种被迫进入的孤独的状态对其性格及精神气质的影响显而易见。小川端康成就忧郁、敏感、不合群,这在其作品《致父母亲的信》中可以得到印证。
  “入学的孩子都有父母陪同,我被身边的大人遮挡着,什么也看不见。实际上,我体验到的是一种令人目眩的,幼儿身体深处的幽暗时的恐惧。我像恐惧那向我袭来的可怕的幽暗的影子和声音一样害怕这人群,满含着泪水,脸也扭曲了(中略)在五十户人家的村庄中,依偎在老人温暖怀中成长的我,心灵的皮肤比别人弱,心想裸露出来一样 ”
  “那时候,村里的学童们每天都到神社前集合,然后到学校去,这是惯例。因为村子间在互相竞争上学的出勤率,如果有缺席的,是村里全体孩子的责任。孩子们经常把想逃课的孩子从家里拉出来,在神社前集齐,然后一起带到学校去。而我在不想上学的早晨,祖父母怕孩子们来找,关紧了一度打开的木板套窗。由于惧怕孩子们的声音,我和老人悄悄地缩作一团,外面的孩子渐渐地开始叫骂,吵闹,向套窗上扔石头,直到快要迟到了,敌人们才撤走。已经不要紧了,都走了”祖父长出一口气,安下心来,打开了套窗。”
  作为孤儿的川端康成,自幼亲人相继离世,应该说心灵受到严重的冲击,性格孤僻,普通人更加敏感和忧郁、孤独,这样的经历也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孤独的环境驱使他发挥常人难于拥有的文学潜能。
  纵观川端康成的爱情史,其感情之路并不顺利,青年时代的川端康成分别和四个叫做“千代”的女性相恋,但都没有美好的结局,特别是惨遭未婚妻伊藤千代解除婚约,打击甚重,为此他心中积郁,倍感孤独。于是他以自己的感情经历为原型创作的一系列的作品,来宣泄心中的孤独与积郁。
  美国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认为人类的最重要的需要是克服分离的痛苦,从孤独中解放。爱是克服孤独的最好的方法,除此之外创造性活动也是克服孤独的方法之一。对于川端康成来说爱既成虚无,那么创作就是克服孤独的最好方法了。
  二、川端康成的孤独与创作
  孤独与创作潜力
  中国哲学家张志伟(2001)认为孤独是本真的心灵存在,这是真正艺术生活的根本条件。对于艺术家来说,孤独的状态极其重要,孤独状态为创作提供了内在良好的环境。在孤独的环境中艺术家可以整理自我的内心,产生独特的视角。东尼·斯托尔认为独处能够促进人的想象力,因某种原因而度过极其孤独的童年之人,想象力特别发达,同时孤独也驱使他们发挥在孤独的情况下才得以展现的才能。少年时代的川端康成已经对文学深感兴趣,立志要成为作家。这一时期他发表了《肩扛教師的灵柩》、《千代》,并且经常给《文章世界》写小品、小说,他被《文章世界》举办的投票选举为“十二秀才”之一,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他作为作家的敏锐和天才。应该说少年的孤独是川端康成写作的才能得到了发展,文学取代亲密关系,给了他人生重要的意义。
  创作的心理治疗效果
  安东尼·斯托尔认为创作的想象力具有治疗功能。通过创作,可以使丧亲之痛的人找到逃避的幻想世界,对于有创作天赋的人,则能进一步把他们的天赋用在一种修复和在创作的过程,回复失去的精神世界和谐或找到新的和谐。
  川端康成的作品从自传性要素来看,可以分为三个系列。第一类是描写孤儿的生活,抒写对亲人的思念的作品,比如《十六岁的日记》、《祖父》、《故园》、《致父母的信》、《拾骨》等。第二类是以与伊藤千代等的悲恋体验为写作动机创作的作品。比如《非常》、《南方的火》、《处女作作祟》等等。第三类是同性恋体验为题材的作品,如《少年》等。川端康成的这些自传性作品,包含了他本人许多的人生体验,可以说通过创作他精神上获得了许多慰藉,内心的世界得到了平复。
  创作的心理治疗功能,在川端康成和伊藤千代婚变后发表的一系列的文章可以窥见一斑。《南方的火》所讲述的是大学生时雄和16岁的少女弓子的恋爱及恋爱失败的故事,《南方的火》所讲述的故事和川端康成自身的经历基本一致。通过创作,川端康成从失恋的痛苦中,找到了逃避的世界,在创作的过程中,他的精神世界得到修复。《十六岁的日记》是川端康成记述祖父走向死亡的日子的白描作品。当时,川端康成看着祖父日渐衰落,心中应该是充满恐怖和不安的。关于《十六岁的日记》的写作动机,成年后的川端康成自己也感到不可思议。他在后记中写道“第二个问题,我为什么写了这样的日记呢?我想一定是那时的我觉得祖父快要死了,想写下祖父的样子。十六岁的我,在濒死的病人身旁,记述这写生一样的日记,从事后来看也是很奇怪的事了”“我发现这个日记的时候,感到最不可思议的是,这里所记录的日子里的生活,我一点也不记得了”。对于祖父即将的死的不安和恐怖,应该是写日记的主要动机,通过写日记川端康成从不安,恐惧中得到解脱,直至忘却。   川端康成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创作在他生命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川端康成通过创作获得了可供逃避的空想的世界,同时通过创作,他宣泄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正是由于有创作的心理治疗效果,川端康成的生命才得以延续。
  川端康成的晚年与创作
  川端康成晚年的作品《千纸鹤》《山音》《睡美人》等等一系列的作品都有描写违背社会伦理的性与感情,或多或少都透露出年老的孤独与悲凉。这些小说被批评家们认为是反社会、非理性、反道德的,在这一阶段他比起忠实于外在的世界,应该说更忠实内在的心灵。在这一阶段,与登峰造极的荣誉相比,他的孤独却更加的深刻了。在《睡美人》中,他写下了老人不能融化的孤独的老丑;在《一只胳膊》中,他不再相信孤独在人间可以化解,这些作品中表现出的孤独,也许正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身体健康情况也不佳,繁重的社会活动和疼痛的病体使得他创作也不顺利,可以说他的孤独和忧郁更加深重了。
  英国心理学家安东尼·斯托尔认为艺术家晚年作品风格的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这种作品不像以前的作品那么重视沟通。第二,它们常有反传统的形式,而且似乎设法在乍看之下极端不同的各种元素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和谐。(中略)第四,这种作品似乎都在探索经验的深处,而这个经验属于个人内心或超越个人,并非人间的经验。换句话说,艺术家在第三个阶段里,都深入自己的精神领域,并不十分在乎别人是否了解他。”川端康成晚年的作品更加深入自己的精神领域,并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他试图在作品中展现一种融合,这种融合就是要达到超越美与丑、生与死,把矛盾对立的东西统一起来。
  三、川端康成的孤独与死
  安东尼·斯托尔认为,大自然、宗教、性爱、创作等能够一种天人合一的忘形感觉,创作的孤独促进想象力的发展,使创作者通过向其内心深处的探索,在创作过程中,经验到内外世界完全和谐的忘形感觉。
  川端康成后期的作品大多致力于从虚幻的世界,孤独的人生中去寻找美的享受。他把官能和颓废,社会的污秽和邪恶都当着是美的艺术来描写了,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美与丑、善与恶不再是对立,开始走向和谐统一。可以说,创作的孤独使他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对于生死,川端康成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在他眼里,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他没有把生与死对立起来,生死一线之隔,死是生的延续。孤独使川端康成顿悟,让他跨越了美与丑、生与死的对立。他把宇宙世界,内外世界看着一个整体。川端康成在宇宙的存在中来思考生与死,对川端康成来说结束自己的生命并不是自杀而是一种自我的追求与完善。
  参考文獻:
  [1] 叶渭渠《川端康成评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 洪石《川端康成与东方古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全集』东京:角川書店,1952
  [4] 安东尼·托尔泰 《孤独与回归自我》(张嘤嘤)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5] 埃里希·佛罗姆《爱的艺术》(,刘福堂)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2
  [6] 高兴兰《日本作家的自杀现象探究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75-79
  [7] 吉海霞《试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孤儿情结》 焦作大学学报 2006(7):19-21
  [8] 张东焱《文学的负面情感——论隐痛 》 艺术研究2006 (3):12-15
  [9] 郑忠信《川端康成死亡论》 中州大学学报1997(3):18-31
  [10] 管三元《川端康成自杀成因浅探》 日本问题研究1995(1):59-63
  [11]王艳凤《试论川端康成情感发展轨迹》 内蒙古师大学报1997(6):41-68
  [12]张东焱《作家的孤独和作品的孤独》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报 2001(3):34-36
  [13]徐凤《死亡与孤独》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报 2001(4):48-50
其他文献
【摘要】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主体作用。要想坚持人民的社会主体地位,必须坚持人民在社会财富创造、社会利益分享、国家政权以及权力运行的主体地位。这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确立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构想“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成为现实的必经之路。从古至今,人民群众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社会主体,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伟大构想“中
期刊
【摘要】绿色发展是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实现经济、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长远和大局来看,要想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做到上下联动,政府协同。由于目标激励的不同,加上相对独立的利益关系,中央与地方、同级地方政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政府内部,或多或少存在着竞争关系,不能做到有效协同,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绿色发展迫切需要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整合地方职能部门,改革绩效考核机制,推动政府各部门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解决城市中土地资源贫乏的问题,我国已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资源,为我国国民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由此引起的地下环境工程问题也日益严重。想要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从城市地下建設中所形成的地质问题,加强对于建设工程的管理。  【关键词】城市建设;地质问题;环境工程;水污染;地表变化  一.地下建设工程对于地质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急剧快速的城镇化
期刊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通过对教学改革,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动力去参加结构设计竞赛等实践教学活动。经过两年实践表明:学生参加竞赛类比赛积极性明显提高,且比赛成绩也取得很大的进步,同时让教师有更多精力指导学生参与更多实践教学活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0.前言:  以应用型为定位的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
期刊
【摘要】生物工程是最近几年兴起的新型学科,它是由发酵工程逐渐演变而来的。但是生物工程学所包含的范围和深远影响则远远超过了发酵工程,它是由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计算机等许多基础学科组成的,发酵工程仅仅占据了其一部分内容。本文将浅谈生物工程中所应用的几种发酵方式以及提出几项尚需改进或优化的建议,以促进发酵工程在生物工程中得到更加全面地应用,促进二者协同配合良性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制药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极强的科学,其技术发展是建立在医药工业、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等相关技术领域之上的,因其与人类健康关系的密切程度,所以制药工程技术方面创新的要求就显得更为迫切。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实现制药工程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然后再对制药工程技术的工艺和设备这两个方面作了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就如何实现制药工程技术创新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
期刊
【摘要】非裔作家莫里森的《宠儿》讲述了女主角所遭受的精神创伤问题。本文以碎片化叙事摹仿精神创伤的内在表现与存在形式为支撑,外化为创伤的表现形式,使不可言说的创伤体验变得可以理解,旨在鼓励沉默于社会边缘地带的弱势群体发出真实的呐喊。  【关键词】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主义;碎片叙事  引言  笔者选择非裔女作家莫里森的《宠儿》作为分析对象,《宠儿》讲述的是蓄奴制下的黑人母亲为避免女儿再受奴役折磨之苦,亲
期刊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就已将批判性思维列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我国近几年也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本文重点探索了批判性思维视角下大学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能力和转变学生英语写作的思维模式。教学实践证明:批判性思维和英语写作思维的结合能够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中重技能轻思维的培养现状。这对英语教师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英语写作教学也提出了较高的
期刊
【摘要】于生态平衡而言,低温微生物发挥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地对环境中存在的某些污染物进行处理。本文首先将低温微生物与嗜温微生物进行了简单的对比,由此对低温微生物的概念作了简要阐述,然后再介绍了嗜冷菌和耐冷菌这两种主要的低温微生物类型,最后再以环境污染治理工程为切入点,分别从生活污水去除、氯粉类化合物降解、芳香烃类化合物降解、石油烃类化合物降解以及脂肪类物质降解这五个方面对低温微生物在环境工程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人们对于生物发酵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超声波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在不断进步,研究发现,将超声波技术利用到微生物的发酵工程中去可以改善其缺陷,提高生物发酵的生产质量和效率。本文主要讲述的是超声波在生物发酵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详细讲述了这种技术具体的应用。  【关键词】超声波技术;生物发酵;应用  我们知道,生物发酵技术拥有众多好处----对环境危害小、生产效率高,尤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