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泉州到台湾 迁徙的人民与神祗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dj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泉州流传至今的闽南歌谣中有这样一首:“行船到东都,出门卖土布。”东都是郑成功时期对台湾的称呼,当年的泉州移民乘着飘摇的帆船横渡台湾海峡,稍不小心葬身大海,连抵达都无从谈起。他们中多数人背井离乡,对台湾满布疟疾、毒蛇猛兽的消息惶恐不安,但开辟新家园的渴望最终还是战胜了心中的恐惧,留下了900多万祖籍泉州的台湾同胞。
  侨乡的美丽与哀愁
  泉州东部是泉州市镇最密集的地区,泉州市区、惠安、南安、晋江、石狮五个县市在4500平方公里大小的地块上,叠叠加加地凑在一起,彼此间的距离很少超过30公里,形成珠连之势,地狭人多。它们全部承袭了泉州靠海的优势,有着各自的海岸线与口岸,与台湾隔海相望。其中南安石井镇,复台英雄郑成功的故乡,距离金门港只有6海里,距澎湖港85海里,是明清古帆船时代前往台湾的大陆港口之一。
  从泉州湾往下,深沪湾、围头澳、围头分布了泉州的众多港口,成就了向海洋进发的泉州人性格。这一带是中国最著名的侨乡之一,人们常说的“750万海外泉州籍华侨华人、76万港澳泉籍乡亲、100多万在外经商的泉州人和900多万祖籍泉州的台湾同胞”有许多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泉州人对台湾海峡有自己的一个说法:台湾沟。为了形容它的狭窄,民间百姓说只用两根竹杆一撑就过去了。2007年石井对台客运码头启动后,从石井出发确实不是什么难事。但海上的妈祖又是如何看的呢?帆船航海时代的神灵显然并不同意这个过于乐观的说法。“黑水沟”才是存在时间更长的词汇。
  古代的航海条件下,穿渡海峡并不容易。有时候,从福建沿海同时同地开出的两只并行的船只,一艘顺风,一艘顶风,到达台湾的时间可能相差10天。澎湖群岛风柜尾和虎井两孤岛间的海面,是最危险的地带,湍急的海流不知吞噬了多少移民的生命,留下了“六死三留一回头”的传说。在地处晋江南岸出海口的祥芝,老渔民至今仍会吟唱:“行船到东都(明郑时期台湾的称呼),出门卖土布。过水过汁真艰苦,为着一家的活路……”。
  祥芝附近的石狮蚶江每年端午期间会举行热闹的海上泼水节,当地人和从台湾赶来的同胞一起泼水、捉鸭、划龙舟,这个习俗已经延续了百年,来自当年蚶江与台湾鹿港通商对渡的遗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时蚶江设立了正五品官衙——海防通判厅,并与台湾鹿港对渡。无论是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以及永春、德化,要对台贸易,都要经蚶江出入。民船有从厦门出海的,也要到蚶江报验。《蚶江海防官署碑记》中以“大小商渔,往来利涉,其视鹿仔港,直户庭耳”来描述当时的繁荣。这样频繁的往来一直持续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蚶江和鹿港对渡被迫中断,海防厅也由此关闭。而它留下的是罗大佑所怀念的繁荣一时的鹿港小镇,和蚶江越来越为人熟知的对渡习俗。
  从人到神的时空转移
  从郑成功开始,台湾的土地开发有了更成规模、可堪记载的进展,开发的范围以安平县(今台南)为中心,逐步推及南北之凤山、嘉义、淡水,扩大到了全岛的南北。在大陆,和安平对等的是福建的泉州,郑成功的家乡自然成了他的后援团。泉州人于是成为了最早大批次来到台湾的移民。除了在台湾的闽南语腔调中占有半边天,还有泉州移民在台湾的分布足迹,由于是最早到达的,他们挑选了合意的沿海地带,一如他们的故土。而漳州人、客家人则落户在台湾的内陆和山地。为了一补乡思,泉州人用故园的名字来命名新开垦的家园,一时间,台湾也有了南安、德化。与晋江东石同名的台湾东石乡,还将晋江东石的“三公爷”分灵过海,在台湾的东石乡建造嘉应庙供奉,并衍化出与东安略有不同的元宵挂灯习俗。
  郑成功不仅收复了台湾,召来了大批开发台湾的劳力,留下了行军中的博饼习俗、闽南神灵,他还留下了自己,成为台湾人的“开台圣王”。据说这最早是源于当地百姓为掩清朝统治者耳目改名参拜而形成的,但现在全台祭拜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祠已经达到了六十几座,成了台湾人切切实实的信仰。这种信仰在台南甚至要比在南安更笃实,郑氏的许多子孙都留在了当地。
  在台湾的不同籍贯人士各有各的信仰,如泉州的清水祖师,漳州的保生大帝,客家人的三山国王,可以说唯有妈祖是他们始终不变的共同信仰。但这个说法还不够恰当,因为他们又从各自的祖庙请来妈祖,妈祖也被分成了不同的派系。台湾漳化鹿港天后宫的妈祖名气最大,这座天后宫号称“开台妈祖”,是由大将军施琅在平定台湾时恭请护军渡台的。施琅是惠安人,郑成功早期的左膀右臂,也是半个泉州老乡,经历过一段恩怨纠葛之后,他选择留在大陆的另一边,可惜他与郑成功的恩怨从来没有正面交锋的机会,郑成功38岁就已壮年早逝,在他逝世21年后,施琅以同样的雄心壮志完成了清朝统一台湾的关键一步。
  施琅并没有像郑成功那样由人格上升到神格,但他恭请到台湾的、已有千年历史的黑面妈祖端坐在鹿港天后宫里,保佑了当地捕鱼为生的人们,并被一直留到现在。台湾后来的许多妈祖庙也由此“分身”而去,让妈祖信仰同泉州人一起在台湾扎下了根。
其他文献
闽南人自古“崇神重祀”,对神明的虔信和膜拜之热衷,汉人中无出其右。神明的诞辰,都是节日。新年伊始,正月初九天公(玉皇大帝)诞辰、正月十五上元节(闽南之称元宵节)、道教神明天官诞辰、三月初三玄天上帝诞辰、三月十五保生大帝诞辰、三月廿三天上圣母诞辰……除了这些知名而普遍的神明,各乡各村往往有自己所看重或本就是自己造出来的神,对众多神的祭拜,缀满了闽南人的年历。  闽南“拜拜”中蕴含着丰富的食粿文化。 
期刊
所有你对故乡的,  再也找不回来的记忆都在这里。  用手慢慢刻出来的印章、  红漆加上碎语的招牌、  满桌小菜配一手台啤、  街口从来自由的小白,  “这几年你跑去哪了”  基隆,失去的时光都在这里躲藏。
期刊
国际一流的马拉松赛事,比如伦敦马、柏林马,都在将体育由视觉运动的激情中抽剥出文化的属性,它们在和商业的合作中承载了公益与人文,而厦马也必将跟随这个潮流。  道路两边美丽的风景是长跑运动的绝佳附着物,它有时甚至还会决定你愿不愿意去跑。因此,在哪里跑步也常常成为跑步的人出门前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在一些漂亮的景观城市找到令人心情愉悦的跑步路线其实不难,海滨城市厦门是其中一个。曾经“渔舟唱晚”的筼筜湖
期刊
自1928年,第一本旅游指南书在地球上诞生,到今世代,网络、智能手机颠覆人们传统的出游前资讯收集与整合方式,指南书在旅行者心中的地位,正在逐渐改变:不仅仅作为一种实用攻略存在,其本身正慢慢变成一种文化——在不同品牌、不同系列的指南书中,在被翻到脱页、边角卷起的一本指南书中,有我们对于旅行从来不曾被用旧过的感情。  指南书过时了么?我看不会。当我们说“孤独星球”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说一种“身未动,心
期刊
在加德满都,我遇见了一个从英国来的旅行者,已经是第7次到尼泊尔了,从青春到了中年。尼泊尔吸引他又让他困惑的一点是,这个国家,二十五年前来,是这个样子,二十五年后来,还是那个样子。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感觉,几乎每个到访的人都会觉得,尼泊尔就是活着的二十世纪:雪山、稻田、神庙和混乱的交通固然永恒,尼泊尔人生活中的日常事件,亦带着“战前”的特色和戏剧化的情调——我是说冷战结束前,也即1945年到1990
期刊
跑步体验是否舒畅除了与心情有关之外,路线旁边的风景通常也关系重大,在一些自己非常喜欢的环境中,你甚至还会产生舍不得在预定时间内结束跑步的念头。厦门的城市特色汇集了人文与自然风光的双重优势,这可以满足那些喜欢老城风味或是南洋建筑的跑步者的爱好,而那些中意湖光山海的跑者,也能轻松找到适合自己的跑步路线。  以下的几处跑步地点来自厦门一些资深跑者的推荐,有时间就去那里跑一跑吧。  环岛路 推荐指数:★★
期刊
在厦门工作的朋友给了我一本当地出版的书《三宝九品百味》,那天一翻,在“风味小吃”看到芋包,怎么看都觉得有我从小吃到大的肉圆的影子,再翻,浮现在“宴客美食”里的芋圆,让我想起的还是台湾的肉圆。  芋包,槟榔芋蒸熟压成芋泥,涂在碗内,放上猪肉、虾仁、香菇、冬笋和荸荠等的馅料,再盖上一层芋泥,倒扣放入蒸笼蒸熟,食用时再佐以酱料,平常待售时则浸泡在花生油里,以便保温。我从小在彰化吃的肉圆不也是这副模样,蒸
期刊
在 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我在莲花一带水果店买猕猴桃,店主非跟我说是奇异果,好像他不知何谓猕猴桃,我很想回呛:台湾才叫奇异果!  厦门卖的水果大都有俩名儿,诸如凤梨(菠萝)、芭乐(番石榴)、释迦(番荔枝)……人们已忘了哪些是大陆名儿,哪些是台湾名儿,忘了猕猴桃也不奇怪。因为厦台民众说的话都是普通话和闽南话的结合体,很难区分,你看我不也爱用“呛声”(放话、叫板)吗?  曾几何时,湖南妹子李湘曾因说话疑
期刊
有史以来最为实用的购物原则,选合适的,而不是贵的,在追求切身体验的跑步运动中再适用不过。以路跑中最该重视的跑鞋为例,它除了尺寸上要适合脚掌的大小,并在材质上为宽、适中、窄等不同脚型带来舒适的脚感之外,还需具备实战能力,能胜任应对脚下的复杂路面。而要想科学地掌握自己的锻炼强度,一些类似计步器这样的科技产品也是必须的。  【The North Face】  Men's Single Track II 
期刊
一趟印度锡克教的圣地拜访在遇见满坑满谷的包头大胡子男人后被撞得七零八落。从将近两个小时的排队痛苦中刚刚清醒过来,却发现自己似乎正静坐在饲养场里等待被喂食。在印度,信仰时而眩人耳目,时而令人疯狂,它永远像打翻了颜料瓶那样缤纷多彩,也永远像打碎的调味瓶那样五味杂陈。  包头大胡子的锡克教徒  来阿姆利则最大的理由,是那里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圣地:锡克教最神圣的“金庙”。任何宣传印度旅游的书籍都不会漏过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