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印象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ke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你对故乡的,
  再也找不回来的记忆都在这里。
  用手慢慢刻出来的印章、
  红漆加上碎语的招牌、
  满桌小菜配一手台啤、
  街口从来自由的小白,
  “这几年你跑去哪了”
  基隆,失去的时光都在这里躲藏。
其他文献
四个与父母同游的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背景之下。有的故事成为与父母最珍贵的回忆,有的故事则充满遗憾甚至恼怒。  与父母同行如烹小鲜——当我们有意与父母一同上路,原料均是爱。但烹煮的方式和加入的辅料不同,得到的味道也千奇百怪。其中甘苦酸甜,值得我们借鉴考量。  01  那次旅行  像是看到了他的一生  一个朋友曾跟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因工作原因外派云南三个礼拜,这三个礼拜里,他的父亲通过发
期刊
姜是老的辣  雨天走楼梯,气喘吁吁  邮差先生打招呼、道再见  啊,忘了留你姓名  转头一望,他已消逝那端
期刊
着岁月的流逝,对儿时的饮食记  忆却越来越鲜明,终于让我完成  《彰化小食记》,不过三年的彰化街头觅食有许多超出我原先记忆所能承载。因老板姓李而得名的肉包店“肉包李”,一直以来总以为这家超过一甲子、闻名彰化街头的老店,做的肉包是地道闽南口味,没想到一次闲聊中,从第二代老板娘口中听闻,他们家的包子是因公公看“外省人”做包子才开始的,心里一阵讶异!“肉包李”的包子,怎会与外省口味的包子有关联?后来,再
期刊
的一个青海朋友杨小寒,在今年春节去老挝做了一次旅行。在琅勃拉邦,他羞于与吵吵嚷嚷的同胞为伍,跟同室的西洋人说自己来自吐蕃,更具体是上湄公(Upper Mekong)。这真是个有趣的说法,让听者都很开心。实际上,小寒的居住地是在西宁和热贡之间,离湄公河的发源地,玉树所属的杂多还有两三百公里的距离。  如果那么说起来,我跟小寒也算是同乡,因为我离湄公河也有一百公里多的距离,我生长在这条大江的小支流边上
期刊
谈及旅游,除去视野、见识之欲,我还存一个很具体的心思:把旅游当成运动。  从工作到家的例行生活让人忙来忙去,一天下来,懒在沙发甚于跑步机。在跑步机上锻炼,机器领跑灵动的身体,于我无论如何都有点怪诞产生的疏离。然而,人有奔跑跳跃的天性,旅游恰好,像是回应了蛮荒的祖先出外打野食,多少唤醒点自然机能。  一次长途旅行的运动量不可小觑。我记得在伦敦,常常出门就是一整天,陌生之地,乱花渐欲迷人眼,不知觉就走
期刊
说起“文艺”两个字,即便福州最实在的文艺青年大概都脸红。作为省会,我们经常不在演出展览巡回时会关照到的城市之列,甚至只是对比厦门,福州的年轻人都远没有那么活络。福州的文艺味,就像它自己那样,总有点慢吞吞、懒散散,还特别容易被生活气息淹没。但如果是在白马河边溜达一圈,却有可能会有不同想法。  新老文艺 一路向北  河流常常和文化艺术的聚集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在福州,自古以来城内就河流密集,《闽都记》中
期刊
[花砖]  花砖,又叫水泥花砖,诞生于19世纪工艺美术运动时的欧洲。因其牢固耐磨以及防潮防湿,促成了花砖在地中海沿岸的盛行。之后伴随殖民者的脚步到达加勒比海地区以及南洋诸国,因南洋华侨返乡建造别墅,花砖在东南沿海的厦门得以盛行。  一位美国牧师在其1910年成书的《厦门方志》中,描述了这样的情形:在其所见当时的厦门士绅住宅中,“这些纯东方的家庭中没有地毯,只盛行花砖铺地”。在随后的一百年里,花砖伴
期刊
“末日”过后,人间继续灯繁火华。  预言落空的2013,既然生活继续,难免又是一场接一场硬战。如何调整我们的身心曲线,在开年之际,排空过去,回缓自我,将绷到过曲的弦调到风平浪静、安之若素的情态,在其中暗暗积蓄力量?我们需要一场大减法。  极简开年,一些特殊的酒店,提供给我们放空自我的完美洞穴。  禅心佛意 去往安缦  杭州有其独到处——繁华所在,桃源易寻。在距离市中心20分钟车程的法云安缦即是这个
期刊
今 天看到一条新闻:郑州市区一家小店里,赵忠祥进去喝胡辣汤,刚落座,摄像机、照相机跟上来了。赵忠祥拂袖而去:“你们就是这样待客的?这么多人,(叫我)怎么吃饭?把我当猴耍了!不吃了!”  经常被围观是在“景点”中生活的人们的困扰,或许正因如此,旅游根本就不涉及某些文青鼓吹的灵魂救赎,而不过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到别人待腻的地方去,旅游这件事,刻意,你就输了。  想起了最近很火的猴硐。台湾猴硐,一个曾因煤
期刊
闽南人自古“崇神重祀”,对神明的虔信和膜拜之热衷,汉人中无出其右。神明的诞辰,都是节日。新年伊始,正月初九天公(玉皇大帝)诞辰、正月十五上元节(闽南之称元宵节)、道教神明天官诞辰、三月初三玄天上帝诞辰、三月十五保生大帝诞辰、三月廿三天上圣母诞辰……除了这些知名而普遍的神明,各乡各村往往有自己所看重或本就是自己造出来的神,对众多神的祭拜,缀满了闽南人的年历。  闽南“拜拜”中蕴含着丰富的食粿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