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你的理性为人生”:现代性哲学话语的基本内涵

来源 :宁夏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fox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涉现代性的问题繁芜复杂,但普遍达成共识的是“现代性是一种双重现象”。通过重返现代性自我奠基与自我确证的历史哲学场域,分析作为问题史出现的现代性被批判与被否定的根源,以“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这对元范畴为基本叙事话语,回到黑格尔和波德莱尔那里,思考现代性哲学话语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内涵。黑格尔哲学确立了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和时间意识的再生性,它们既预示着人类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同时也暗含着现代世界的危机,主体理性使现代生活陷入一种分裂状态,导致信仰与知识的分离。作为现代主义美学奠基人的波德莱尔将对现代性问题的关注转变为一种哲学话语,既肯定现时代的价值,表现为对主体理性原则的捍卫,又突出艺术对人的异化的反叛,强调艺术自律只是前提,为人生而艺术才是最终目的,旨在重建人与世界的完整性。简言之,现代性哲学话语的基本内涵应被理解为“合理运用你的理性为人生”。
其他文献
<正>孟子曰:“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这表达了上古社会邻里友善相处、社会美满和谐的美好景象。然而,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的我们,邻里之间仿佛多了一道防盗门,同处一隅却互不相识。浙江省海宁市海昌街道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村落散布较广,呈多点聚集式分布。该街道的年轻人基本迁居市中心,常住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外来新居民较多。
期刊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多元化学习环境,也能促进学生习得数学知识技能。文章主要分析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从信息化课件设计、信息技术应用时机、信息教学比例、信息工具应用四个方面,论述整合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措施,旨在为教师建设信息化数学课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正>小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与人生观启蒙的关键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在这个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确立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师仅仅用理论讲解,很难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开展体验式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与意义体验式教学,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特点,利用
期刊
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国务院出台“双减”政策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在“双减”背景下打造优质课堂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工作,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多方面问题,初中化学教学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概述“双减”政策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影响,解决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双减”背景下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核心素质是一个热门话题。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化,新时期的小学德育工作也不断地进行着新的探索,其中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转变,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情境教学等体验式的教育有助于促进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课堂的内容。文章探讨了以"核心素质"为主线的小学德育和法制实践教育,并给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周作人散文大多是杂文随笔,也有些闲适小品,可分为“启明”“知堂”“药堂”三个时期,如其名号寓意那样转换思想文风,在保持博识、明智、风趣、冲淡的一贯风格中,随着人生阅历和处世态度的变化而逐渐加深知性化、苦涩味和古朴风。他坚持个人自由主义的写作立场,执着开垦“自己的园地”,不仅展示“叛徒与隐士”错综起伏的心路历程,也传承革新散文随笔的思维方式和文体形式,引领了现代散文言志派的发展路向。
报纸
根据应用化学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现状和高校教学质量亟待提高的要求,结合专业综合实验综合性和探究性较强的课程性质和连接基础实验与毕业论文两种实践性环节的桥梁作用,详细阐述了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探索过程,包括“项目化”实验教学改革思路的提出、“项目化”实验管理和实施方案设计及突出过程考核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必须超越关于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难题的“治病”模式,超越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过度反思的批判模式,确立基于“发展”的“建构”文化战略,以发展看待伦理道德,以伦理道德看待发展。作为一种文化战略,“建构”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立体性体系:理论维度的伦理学理论体系和伦理实体体系的建构;实践维度的伦理观、伦理方式、伦理能力的建构;民族精神维度的“精神”素质、精神哲学理论和精神哲学形态的建构。现代
传统实践哲学奠基于一个根本前提,即理论、制作与实践的分离与对立,这一前提产生于对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命题的破解:它使实践从理论性知识怀抱中分离出来,使实践哲学从理论哲学(形而上学)中独立出来。然而,这种分离和对立却导致传统实践理论的内部矛盾,马克思所创立的“劳动—社会”的实践哲学第一次转换了实践哲学的根本前提,使劳动实践成为总体性实践。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关于劳动的思想,以现实的劳动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