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建筑功能与构造分析》教学改革新模式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ofPri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梳理《建筑功能与构造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该课程有效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最后给出了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建筑功能与构造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jg15304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27-02
  “建筑构造与功能分析”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主干课程,主要讲授建筑设计和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迄今为止高职院校主要采用理论教学的讲授方法,难以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岗位职业能力型”人才。目前发现了三个主要问题:教学方法单一化;专业课程及实训条件缺乏系统性;“闭门培养”导致了与社会需求较大脱轨。总体上,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建筑功能与构造分析》的有效教学方法分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建筑功能与构造分析》课堂采用讲授加课程实训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可采用综合性教学手段以优化课程教学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讲授+课程实训”相结合,建筑设计教学与建筑构造教学相结合。《建筑功能与构造分析》由设计和构造两部分组成。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住宅、教学楼和办公楼等小型建筑设计,构造部分主要讲授从基础、墙、楼、地面、楼梯、屋顶到门窗六大基本构件的构造原理及构造方式。建筑设计和构造这两部分的教学内容孤立而枯燥,缺乏对建筑构造与建筑设计之间关系的考虑。因此,以建筑设计教学引导建筑构造教学,先讲授建筑设计理论知识,并结合建筑设计题目,再讲授建筑构造,可以更好地完成建筑构造的课程设计。
  2.“互联网+资料搜索”相结合。运用项目教学法给学生布置一些建筑设计任务,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课外完成设计前期相关资料相关规范、图集搜索。
  3.“互联网+课程设计指导”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运用翻转课堂式教学。课堂内,引导学生认真反复修改并完成课程设计。课堂外,通过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联网群组讨论,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课程设计指导。
  4.“讲授+视频”相结合。利用BIM技术开发的仿真软件“模拟工地”,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模拟真实工地现场,并进行计算机仿真3D演练,能够最直接和现实地加强学生的最终实践认识能力。
  5.“讲授+现场”相结合。将教室设在工地,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参观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学生能够具体地看到建筑物各个构件的形状、做法、构造特点及节点细部构造,使教材上抽象的知识变得感性和具体,从而提高现实感知能力,参观结束后,及时加以回顾和总结,补充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重要细节,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建筑功能与构造分析》的教学改革新模式及意义
  表1给出了以民用建筑为例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部分的教学新模式。
  观察表1可知,新模式不但采用了“讲授+实训”的传统教学模式,还运用了建筑设计教学引导建筑构造教学、模拟工地和“互联网+”等多种新颖教学手段。课堂内利用BIM仿真技术,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模拟真实工地现场,并进行计算机仿真3D演示。课堂外利用“互联网+”搜索资料和课程设计辅导,以及实训基地和工地现场参观。最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非课堂教学资源等课程资源,设置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并将它整合于统一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实现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型”人才的教育需求,为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现实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敬辛,韩博.建筑构造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4):87-88.
  [2]杨振仲,吴延风. 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13(8):81-83.
  [3]宋桂杰.从建筑到构造——建筑构造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3):61-63.
  作者简介:
  赵桦(1977-),女,重庆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
  袁晨(1973-),男,重庆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房地产宏观管理。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物联网信息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意味着我们即将迈入一个全新的物联网社会中。现阶段,我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以物联网
本文采用纯培养方法,结合样品所在地环境生态特征,设计不同分离培养基,建立适合河南云台山、云南腾冲和越南下龙湾地区三个地区原核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技术,并对这三个地区的原
【摘要】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交流的工具,课堂教学是人类进行思想交流、思维活动的特殊实践活动,而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开启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都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来实现。教师不仅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还要以激情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关键词】
【摘要】突出医学细胞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 实验课课程设置以验证性、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 实验课 开放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4-02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
【摘要】本科阶段《材料力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简单杆件结构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进行分析的能力,是土木工程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针对实际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如适当引入前沿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恰当使用传统板书和多媒体授课方式;有效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引入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等。实践证明上述措施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关
沙门菌是全世界普遍流行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致病菌。因此对该细菌在进化过程中如何获得如此多样致病特性的研究尤为必要。  在对细菌进化学这一领域的研究过程中,一直存在
【摘要】通过以病例为引导的问题教学法“活化”临床免疫学的学习,把在基础免疫学中学到的枯燥的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病例的分析当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热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在牢固掌握临床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为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以病例为引导的问题教学法 临床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R4【
本文以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基于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的高职课程标准应用问题。在总结分析两者对接点及其对接模式的基础上,指出了制约高职课程标准深入实施的
为加强对相图及其作用的认识,引入地图,并以二元共晶相图和中国地图为例,对比"相图"与"地图"的异同点。从点、线、区(面)三个方面进行浅显的分析。从而得知,用数学(几何)的语言(图解形式)描述地理科学、材料科学等自然科学的规律,能够为学者提供诸多方便的同时,建立相关的学科之间的联系,为科学研究提供一种以数学为基础的思维方法。
【摘要】“工作室课题制”是适应艺术设计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实践教学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向,“产学研”合作成为发展的基本手段。本文在总结了“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社会转型和教学模式转变对用户研究课程知识体系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适合当前背景下的用户研究知识体系框架。  【关键词】工作室课题制 用户研究 教学内容  【基金项目】2015年内蒙古科技大学高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