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老一辈那些年的故事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df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在中国大地上不乏奇景,但是能真正让人魂牵梦绕和耕耘不殆的终究是自己的故乡。河南睢县是我的家乡,故土情结让我更加关注家乡的那些人和事。2015,这一年,记者这个职业让我有苦有乐,有泪水有汗水,有付出有收获。回首这一年,睢县水上义务救援队那些可爱的救援队员们奋不顾身救人的场景、睢县新华书店为留守儿童送温暖的情景……都从我的脑海跳出来。但最让我动容的还是那些用不屈的身姿挺起民族脊梁的抗战老兵们。
  为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2015年7月29日,怀着对老兵的敬仰,我与我们时代传媒集团发行中心主任李百立、新媒体中心主任张华征及睢县县委宣传部网络科科长汪方勇和睢县新华书店的几位领导一同来到河南省睢县西陵镇看望慰问抗日英雄马培钦,与抗战老兵有了面对面的同哭、同乐、同悲、同笑。
  车子在乡间小路上缓行,随行的宣传部网络科科长汪方勇向我们讲述抗战老兵马培钦在解放战争中为民族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曾只身一人深入匪窝、劝降匪首的故事。
  曾经的峥嵘岁月已经远去,当我们将车停在马培钦老人的小院门口与老人寒暄时,马老与我想象中的抗战英雄大相径庭。当年的年轻小伙也已经成了双眼昏花、褶皱满身、只身坐在轮椅上的耄耋老人。尽管岁月流逝,但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到子弹从老人脸颊射入嘴里贯穿的伤痕及说话时那不能打弯的残缺的舌头。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再加上身有残疾,口齿已经不太清楚, 讲起过往,有时还需要身旁的女儿转述才能让我们明白自己表达的内容。可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及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时,老人依然忍不住泪湿衣襟。
  1943年,年仅20岁的马培钦加入水东独立团,投入抗战的大潮中。当记者问起老人当年为何要打仗、跟着谁打、一个月能打多少次仗时,老人一下子来了精神,混浊的双眼闪着异样的光,一边回忆一边喃喃说道:“当时没有多想啥,就是感觉日本鬼子太孬种,啥坏事都干,心里很恼,想教训一下他们,就参军了。 刚开始我跟的部队马玉堂任团长兼政委,王广文任副团长,领着我们打伏击、截军车,经常在各地转战,日子苦得没法说,晴天还好些,一遇下雨天儿,脚都泡烂了,那时候哪有鞋呀?行军走路光脚跑,脚上磨的都是血泡,仗着年轻,没黑没夜地跟随部队转战杞县、济南各地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激烈战斗。一个月当中参加了大大小小28次战斗,那一次那个仗都打红眼了,看着我那些小兄弟谷个子样一个个倒下时,我拼了命地往前冲,为兄弟报仇雪恨啊。你想想,他们有的才十五六岁,好日子还没过就都走了啊。”老人说到动情处,竟伸出当年打仗时被子弹击穿的半截舌头,鼻涕眼泪一大把,全然不顾地号啕大哭起来……
  “从您的资料中看,1945年抗战胜利之前,您正在执行任务途中与一股从前线溃逃下来的日伪军遭遇。您一人手持步枪与敌人周旋是咋回事?”谈起这段往事,老人家轻描淡写地说道:“俗话说,人小鬼大,我那时也就是22岁,天不怕地不怕的,浑身是胆,也特别机灵,人称马小鬼。想着法子与这些人周旋,咋着也不能让这伙人跑了再去祸害老百姓。没多长时间,48人的逃兵最终全部缴械投降,有智谋不在老少嘛,您说是不是……?”谈到这里,一屋子人都被老人的幽默诙谐逗得哄堂大笑。老人咧了咧嘴,想大笑,但口水却顺着嘴角流了出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马培钦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投入到解放战争中,为全民族的独立解放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初,和睢县搭界的宁陵匪患严重,严重威胁当地及周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被派去筹备军粮的马培钦的战友们都先后遭到杀害。匪患不除,百姓就永无宁日。马培钦主动向上级请缨,孤身一人踏上了危险的路途。“等我到了地方,见到那个土匪头头,才发现他在没当土匪的时候我曾经救过他的命。” 马培钦说:“那个时候我特别沉着冷静,对土匪头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加上我对他有救命之恩,对方终于同意缴械投降,并且把打家劫舍得来的粮食全部送给解放军做了军粮……”说到激动处,老人话锋一转说道:“好汉不提当年勇,都过去的事了,不提了,不提了……”最后,竟孩子般地招呼女儿让她下厨做饭招待我们。
  毕竟93岁高龄的老人,有时候说话做事竟像老小孩。说到激动处,他的肢体语言相当丰富,地道的乡音及含混不清的话语再加上女儿的转述与他表达不合拍老打岔时,老人家的诙谐幽默让我们忍俊不禁。
  “现在的日子好了,我有8个子女,都成家立业了。吃不愁穿不愁的,公家每月还给我发钱,这是我做了一辈子的梦都没有想到的。你说这天下太平多好,习近平领导的不孬,那贪官要是搁从前都应该杀头。还有那小日本,孬种啊……前天电视上说小日本跟咱争钓鱼岛哩,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妄想哩。”一席话,逗得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
  时间在老人有声有色讲述中不知不觉流淌, 随着老人的一颦一笑一恨一怒,我们一起哭一起笑。聊到高兴处我们与老人开怀大笑,说到伤心地儿,也与老人同掬一捧泪。
  下午一点多,采访结束,我们谢绝了老人家及其儿女的再三挽留。临行前和老人合影,镜头中马培钦老人笑得那样慈祥,轻轻抚摸老人的肩膀,松弛的皮肤却承载着信仰的厚重。发生在70年前的那场战争,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希望英勇不屈,血染沙场。而像马培钦这样的抗战老兵当年更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背负着国仇家恨奋勇杀敌,用他们一次次奋不顾身的拼杀在隆隆枪炮声中扛起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他们,就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时间在新闻里流逝,故事在文字里绽放。我和坚守在媒体行业的所有同仁们,寻觅着你我他身边的真善美,客观、全面、公正地传播每一条信息,努力做一位航行路上的合格“瞭望者”。也许在若干年后,回望我人生的生命旅程,记者这个职业让我看到了很多风景,做了一些有益的事,已足矣。
其他文献
美国的意图是不让俄扩大在叙利亚的军事优势,或阻止其把军事优势带到谈判桌上。土耳其突然发飙打下俄战机,正好迎合了美国的小心思。但法俄反恐联盟在各自国内仍有广泛基础。  巴黎2015年11月13日猝发的连环自杀式恐怖袭击造成130多人喋血,有称法国版9·11事件,奥朗德所谓“法国已处于战争状态”的表态,一如当年的小布什。但奥朗德不是小布什,法国也不是美国,“伊斯兰国”在巴黎制造的血腥屠杀,不太可能如2
期刊
梅花香自苦寒来,每朵成功的花朵都浸透着奋斗的汗水。全国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柴生芳,从小虽然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他像一根顽强的绿苗,从贫瘠的土地上一点一点顽强地成长起来了。  ……  2014年8月18日,金秋的火阳迟滞着不肯迈上陇中岳麓山的三国点将台。山川含悲,洮河呜咽,马衔山低首,南屏峰含泪。从临洮县殡仪馆到线市街到县城的大街小巷,已经站满了人群。人们举着一幅幅写着感人
期刊
甲:你一年挣多少钱啊?  乙:一千多万吧。  甲:哦,好厉害,那你一个月得有一百多万呢。你是做什么的?  当著名散文家王剑冰在奔流作家改稿班上把这个笑话讲到这里时,所有人都支起耳朵,想听听这个路人乙到底是做什么的。  路人乙的回答是,做梦的。听到这个答案,大家哄堂大笑。王剑冰用这个笑话来阐述在文章里构造悬念的重要性。“写散文的时候写着写着就发怵,因为害怕重复,但其实我也会陷入重复的泥淖中去。要独辟
期刊
杂志社的一位同志找到我,递给我了一封电报,电报是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发来的。电文说,请通知XXX同志于X月X日到北京某宾馆报到,参加首届全国青年报刊十佳记者颁奖大会。  看看单位,是杂志社,不是报社,看看被通知人的名字,分明和我的姓名一字不差,我有点蒙,到底是让我去参加会议,还是让杂志社的某位同志去参加会议?我拿不准。  在此之前,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年报刊协会联合发文要在全国评选十佳青年记者。尽管报
期刊
1998年,伊利副总裁牛根生突然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在此之前,牛根生主管伊利集团的生产经营,业绩一直特别出色。牛根生白手起家,受尽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硬是在重重围剿之中杀出一条血路,6年之后,蒙牛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  传奇的背后隐藏了太多的秘密,郑俊怀何以对辅佐自己16年的牛根生反目?牛根生何以在短短6年之内凭空打造出蒙牛? 6年以来,牛根生及蒙牛上上下下一直对外界三
期刊
亲爱的青年人:  今年6月2日早晨,一个北京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悲观与烦闷之中,写了一封很沉痛的信给我。这封信使我很感动,所以我在那个6月2日的后半夜写了一封一千多字的信回答他。  我觉得这个青年学生诉说他的苦闷不仅是他一个人感受的苦闷,他要解答的问题也不仅是他一个人要问的问题。今日无数青年都感觉大同小异的苦痛与烦闷,我们必须充分了解这件绝不容讳饰的事实,我们必须帮助青年人解答他们渴望解答的问题。 
期刊
是到了该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的时候了。  很久以来,不少人对本刊卷首语关注有加,笔者也听到了不少议论,有夸奖赞誉,更有疑惑,认为本刊的卷首语不论从形式上或是内容的体现上都与一般刊物的卷首语有所不同。  是的,一般刊物的卷首语无外乎这么三种:一种是完全推介式,就相当于杂志导读;第二种是独立文章,就像杂文,夹叙夹议,和自己刊物内容有所关联;第三种是在第二种的基础上根据观点,把刊物最具代表性的东西给提炼出
期刊
天下鲜花,唯洛阳牡丹最艳;  天下倩女,唯宋氏三姊妹最妍;  天下的故事,唯三姊妹抗战的故事最为经典,堪称绝唱。  ——作者手记  序曲:繁华散尽亦风流  放在我面前是一本上了年纪的老画册。是我作为访澳学者,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莫那什大学洲际图书馆借来的。书题《丽人抗战》;副题《抗战中的宋氏三姊妹》,是民国纪年台湾帝国版本。画册的四角斑驳破损,内容也缺斤少两,看来翻来覆去地不知经过多少学人、雅士之手
期刊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每逢历史重要时间节点,我们总会回望历史,让历史之光,照亮前进的道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9月3日,中国以大阅兵形式隆重举行纪念大会,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意义重大,举世瞩目。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时代报告》精心策划,重磅推出两组不同体裁的大型系列宣传文图:一组是特别报道,突出思想性、理论性、精准性,站在世界、时代大背景下,全方
期刊
2015年9月,我到河南大学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县处级干部培训。在结业讨论会上,我把这两个月里思想上得到的荡涤、升华跟同学们做了分享。  在培训的两个多月里,有省内外的很多专家、教授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做了讲解、分析,将习总书记上任之后的治国理念做了精辟阐释,也对中国未来五年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做了展望。这一切都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心中无法取代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