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灯照亮美国贫民窟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h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9年,美国著名记者雅各布·里斯出生于丹麦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十分重视对里斯的教育,经常劝说里斯要多阅读,并希望他将来能够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21岁时,里斯怀揣着梦想去了美国。
  初到美国时,为了谋生,里斯干过各种工作,种地、制砖、修铁路等,尝尽了艰辛。这种艰辛生活使得里斯深深体会到了底层人民的疾苦。在闲暇时,他不断给当时的一些大报投稿,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效果微乎其微。
  后来,在一位热心人士的帮助下,里斯进入《纽约论坛报》工作。凭借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出色的写作能力,他很快就在报社站稳了脚跟。不久,他被报社派往各警局采访,写出了大量的罪案报道,成了报社的一名刑事案专访记者。
  在当时的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狂飙突进,然而,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与落后的市政建设使得整个美国社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一边是富人区的干净整洁,歌舞升平;另一边,大量的民众却生活在条件恶劣的贫民窟之中。在从事罪案报道的过程之中,里斯经常要跟随警察出入纽约的贫民窟,并受到来自残酷现实的各种震撼。
  这些地区的环境极其脏乱,犯罪率居高不下;在一些贫民窟中,婴儿的死亡率高达10%,火灾屡见不鲜,周围的街巷堆满腐烂的垃圾,霍乱、伤寒、白喉等疾病四处传染……里斯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这些楼层的全部新鲜空气都是从那扇永远乒乓作响的过道门和那些黑洞洞的卧室窗户透过来的,过道里到处都是污水坑……在炎夏之际,恶臭更加难以忍受……”他感到自己作为一名记者,有义务把这些现象报道出去。于是,他把报道重心转到了贫民窟。
  当时的美国新闻界已经开始在报道之中插入大量的新闻照片,可是,由于贫民窟的光线非常暗,以致里斯无法拍摄出理想的照片。他甚至尝试过使用素描来还原新闻现场,但是效果很不理想。幸好,在1887年,闪光灯摄影技术出现了。在闪光灯的辅助下,贫民窟中大量令人震惊的场景被定格在了里斯的相机之中,他也因此成为在摄影中大量运用闪光灯的先驱之一。他的这些照片把那些狭窄拥挤、污水横流、疫病流行的贫民窟真实地呈现在了美国公众眼前,在美国各界引起了极大震动。
  1890年,里斯把大量的采访素材汇集在一起,出版了一本名为《另一半人怎样生活》的书。在书中,他沉痛地说:“不能让人像猪一样生活……我们不能等待太平盛世到来才摆脱贫民窟。我们现在就该行动起来!”这本书很快就成为畅销书,拥有大量的读者,其中不乏重量级的人士,例如时任纽约警察局长的、后来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罗斯福在一次和里斯的会面中明确表示:“我读了你的书,贫民窟的问题,我来帮忙解决。”这无疑给了里斯巨大支持,并促使美国通过了第一个意义深远的改进贫民窟生活条件的法案。
  1892年,部分支持改革思想的议员说服国会拨款两万美元,调查芝加哥、纽约等2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的贫民窟情况。20世纪初,美国联邦政府更是开始大规模地营建公共住房。里斯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多年后又写成《与贫民窟的斗争》一书,报道了美国城市住房改革的过程。
  之后,里斯继续撰写文章,出版著作,去美国各地进行演讲,与志同道合者一起推动了美国的市政建设。
  编辑/晓雪
其他文献
康乾时代号称盛世,虽没出过什么名臣,却有不少清官。以往的清官,一般是以公正廉明著称,但康乾时代的清官,最主要的表现却是苦行僧范儿、寒酸味儿。  被康熙誉为廉吏第一的于成龙,身为一方大员,每日糙米青菜,一年到头都不见个肉星儿。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赵申乔,都做到一品大员左都御史了,依旧布衣蔬食;儿子被上司举报贪赃,牵连到他,来家抄查,查出来的都是破衣烂衫,连件像样的朝服都没有。  另一位清官汤斌,
明朝才子张溥的哥哥是工部尚书,但庶出的身份使得年幼的张溥在张家很不受待见。更痛苦的是,老爸留下来的家产也被哥哥全数夺去。  别人越是瞧不起他,张溥就越要做出成绩给别人看。于是,少年张溥发奋读书,甚至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冬天手都被冻裂了,他就端来一盆热水,浸暖双手后继续抄书。自残式的刻苦让少年张溥成为当地著名的学霸。  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和好友一起参加举人考试,牛刀小试,便初战告捷。第二年
刘备是个小手工业者,手头没什么资源,要想跟大V们拉上关系,难度太大了。  刘备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得到一个平原县令的职位,这在天下才俊当中,根本算不上什么响亮的名头,怎么才能跟大V们拉上关系呢?得抓机会。  孔融绝对是当时的大V,粉丝无数,影响力巨大。这一年,黄巾军包围了北海郡,要借粮,北海郡的太守就是孔融。孔融不给,想搬救兵,这时正好来了猛将太史慈,可以负责联系救兵。  找谁来救呢?孔融是动了心
古人很重视牙齿,创造了“唇亡齿寒”等一系列典故。古人也很重视牙疼,很多名人都会倒霉地跟牙疼纠缠半生。  第一个牙疼名人是伍子胥。《太平清话》说伍子胥的牙齿特别美,远近闻名。后来伍子胥从楚国出逃时,唯恐这一口大白牙被人认出来,一咬牙,从山上捡了块儿石头,把自己的牙都敲下来了……这个狠劲儿连当地的山神都震惊了,从此把那座山改名叫护牙山,还修了一座伍子胥的庙。伍子胥真够惨的,过文昭关一夜白头不说,一口好
明末学者周筼(yun)有一肚子的学问,诗也写得很好,要是在和平时期,他完全可以通过招考弄个公务员当当。可兵荒马乱的时代,皇帝都在想着怎么跑路,哪还有时间去管公务员的死活?于是,周筼放弃了这个打算,从老家嘉兴跑到王店镇,开了家米行。  周筼毕竟是文人出身,因此米行开得不伦不类。别家米行的老板都在想尽办法招揽顾客,周筼却在米行的办公桌上搞诗歌创作,顾客来了,也不招呼,只是埋头推敲诗句。这样一来,谁还来
秦汉之交,秦国的一支嫡系部队在如今的两广一带建立了南越国。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和汉文帝都派人前去招抚,但南越和汉朝的关系还是时好时坏。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朝使者唐蒙来到了南越国。南越人对唐蒙盛情款待,又心存提防。唐蒙也不着急,到处游山玩水,吃喝玩乐—对,其实他的真实身份就是一枚吃货。南越人见这位使者好吃,一拍大腿:那就好办了,正事能拖就拖,赶紧准备山珍海味伺候着!  有一天,唐蒙无意中
与雍正喜欢素雅的瓷器相比,乾隆更喜欢乡村非主流气息的瓷器:“洋彩黄地洋花宫碗上花样甚好,再烧造些……洋彩红地锦上添莲花挂瓶大小二对。”这些农家乐瓷器的名字里都充斥著“洋彩”“洋花”的词汇,但“洋彩”可不是随便一件花哨瓷器就能叫的。洋彩瓷器上的花卉、人物必须采用西洋明暗阴影透视技法,纹饰上应用西洋花卉蔓草题材……这表明生活在18世纪的乾隆追捧欧美风,有着一颗喜好西方艺术的时尚的心。  是谁把欧美风吹
临近春节,又到了“常回家看看”的时候。家人团聚之时,母亲们总喜欢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父亲们则会关心孩子的学习、做事和人格操守。而这些关心抽象地说就是“家训”。中国的先辈们也喜欢给孩子们留下家训,比如嵇康和鲁迅。  嵇康才高八斗,且个性孤傲,特立独行,绝不与当权的司马氏合作,为此被司马昭处死,遇难时年仅39岁。然而,嵇康对儿子的告诫与嵇康平时行事的风格大相径庭。  嵇康之子嵇绍少年时性格特别强硬,嵇
随着《加勒比海盗5》的上映,中国又一次掀起了“加勒比热”。在《加勒比海盗3》中,海盗们敢与东印度公司的主力舰队正面对决。那么历史上,这些海盗真的那么厉害吗?  19世纪初,英国皇家舰队派总督伍兹·罗杰斯来到拿骚(今拉丁美洲岛国巴哈马的首都,曾是英国人的一个居民点)镇压越演越烈的海盗时,仅仅拨给了他100名海军士兵、两艘轻型护卫舰和两艘巡航炮艇。  此时的加勒比地区,海盗早已泛滥成灾。据当时的保守估
秋天的胡子,最爱长在玉米地里,长在玉米的脸上。  有金黄的,有米红的,有银白的,有紫红的,有灰黑的,也有纯红的。这些各色各样的胡子,让秋天很得意。秋天本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胡子代表着秋天的成熟。他披着这些胡子,在稻田里、河岸畔、公路上、柿子树下、野菊跟前,走走停停,欲言又止。他什么也不做,就想秀一秀自己的胡子。  风轻轻一吹,秋天的胡子就开始痒了,他淘气起来,一会儿瞪眼,一会儿挤眼,一会儿做出欲哭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