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和鲁迅:家训彰显慈父心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boh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近春节,又到了“常回家看看”的时候。家人团聚之时,母亲们总喜欢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父亲们则会关心孩子的学习、做事和人格操守。而这些关心抽象地说就是“家训”。中国的先辈们也喜欢给孩子们留下家训,比如嵇康和鲁迅。
  嵇康才高八斗,且个性孤傲,特立独行,绝不与当权的司马氏合作,为此被司马昭处死,遇难时年仅39岁。然而,嵇康对儿子的告诫与嵇康平时行事的风格大相径庭。
  嵇康之子嵇绍少年时性格特别强硬,嵇康对他很不放心,专门作了一篇《家诫》,教其怎样为人处事:长官送别人出来时,你不要在后面,免得长官觉得你在背后议论谁;如果别人劝酒,你不愿喝也不要坚决推辞,更不能出言不逊……
  嵇康详细叮嘱儿子做人不要孤傲,与他生活中的遭遇有关:他因为性格过于刚硬、不屑变通,使得他一生少有相从之人,跟过去的好朋友也渐行渐远,整天活得提心吊胆。正因为如此,一看到尚未成年的儿子有点儿像自己,嵇康自然心生恐惧,立即写了《家诫》,希望儿子比自己会“来事儿”些、能有更加顺利的人生。
  鲁迅一生阅历丰富,成就恢宏,然而他对儿子的“家训”特别出人意料。
  1936年9月初,鲁迅自感来日无多,在病中写了一篇名为《死》的杂文。这篇杂文带有遗嘱性质,有对妻子的叮咛,也有对儿子周海婴的期盼,尤其是第五條:“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按照常理,做了大文学家、享受过万众瞩目的荣耀之后,鲁迅应该好好培养孩子的文艺才能、令其继续在文坛发光发热,为什么他在行将辞世之时反而建议孩子“寻点小事情过活”,不要当“文学家或美术家”呢?其实原因也是明摆着的:第一,当时的文坛中人大多是比较有个性的,有些还喜欢争强好胜。鲁迅一生不知与多少爱争强好胜的文艺界人士发生过争论,他为此到底生出多少闷气、怎样伤肝伤肺伤心伤情,只有他自己知道。第二,鲁迅当时面对的是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他对中国的前途虽然抱有光明的期待,但他更希望儿子有一门能直接挣饭吃的技术或手艺,这和凌空蹈虚的文艺才华相比显然更易谋生,也更适合当时的社会现状。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嵇康与鲁迅都是他们各自所处时代最杰出的人才之一,他们的眼光往往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他们对儿子的叮嘱内容各异,其深处却反映了一种共同的东西:不求孩子如何发达,只希望他们平安、幸福、快乐地生活。显然,他们的家训背后跳动的是一颗慈祥的父亲之心。这不仅令他们的形象更加高大,也给如今一些不知该如何教育孩子的父亲们提供了一条可供探索的道路。
其他文献
陈蝶衣是中国著名填词家,一生创作的歌曲作品超过三千首,代表作有《凤凰于飞》《南屏晚钟》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陈蝶衣曾是一位杰出的报人,二十多歲就名满天下。  1907年,陈蝶衣出生在江苏一个书香人家,父亲是前清秀才,清朝灭亡后,陈蝶衣的父亲先是在家乡教书,后来应聘为上海《新闻报》的书记员。父亲养家不易,陈蝶衣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当时他正念国中,每逢星期天便到报社帮助父亲抄写东西。陈蝶衣的字很漂亮
朱元璋称帝的第七年,京郊某个书生连夜温书,忽然看到田间火光四起,看多了《神仙传》的他马上意识到,这是在闹宝贝,于是仗着胆跑去做了个标记。次日平明,书生还真在草标之下一尺左右挖到了一块数百斤重的“巨银”。凭他一人之力,显然无法取出,只能去村里雇了18个人一起来挖宝。  结果不出意外,众人因分财不均,闹上公堂。鉴于银子上刻有“广积”字样,一看便知是大内库银,官员们只能上报皇帝亲裁。吊诡的一幕发生了,往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君主王延钧没什么大志向,满足于吃吃喝喝,但福建一隅地薄物少,除了鱼虾管饱,其他方面总是捉襟见肘,王延钧为此很是头疼。不过,他很快发现了“理财高手”薛文杰,并将他提拔为财政部长来解决这个难题。  薛文杰的办法很简单,既非开源,也非节流,而是吃大户,把地主家的余粮全部搬进国库。他派人四处查访土豪、富人,然后随便找个罪名将他们的财产充公。这么个搞法,地主被坑,贫民更穷,只便宜了王延钧,
康乾时代号称盛世,虽没出过什么名臣,却有不少清官。以往的清官,一般是以公正廉明著称,但康乾时代的清官,最主要的表现却是苦行僧范儿、寒酸味儿。  被康熙誉为廉吏第一的于成龙,身为一方大员,每日糙米青菜,一年到头都不见个肉星儿。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赵申乔,都做到一品大员左都御史了,依旧布衣蔬食;儿子被上司举报贪赃,牵连到他,来家抄查,查出来的都是破衣烂衫,连件像样的朝服都没有。  另一位清官汤斌,
明朝才子张溥的哥哥是工部尚书,但庶出的身份使得年幼的张溥在张家很不受待见。更痛苦的是,老爸留下来的家产也被哥哥全数夺去。  别人越是瞧不起他,张溥就越要做出成绩给别人看。于是,少年张溥发奋读书,甚至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冬天手都被冻裂了,他就端来一盆热水,浸暖双手后继续抄书。自残式的刻苦让少年张溥成为当地著名的学霸。  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和好友一起参加举人考试,牛刀小试,便初战告捷。第二年
刘备是个小手工业者,手头没什么资源,要想跟大V们拉上关系,难度太大了。  刘备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得到一个平原县令的职位,这在天下才俊当中,根本算不上什么响亮的名头,怎么才能跟大V们拉上关系呢?得抓机会。  孔融绝对是当时的大V,粉丝无数,影响力巨大。这一年,黄巾军包围了北海郡,要借粮,北海郡的太守就是孔融。孔融不给,想搬救兵,这时正好来了猛将太史慈,可以负责联系救兵。  找谁来救呢?孔融是动了心
古人很重视牙齿,创造了“唇亡齿寒”等一系列典故。古人也很重视牙疼,很多名人都会倒霉地跟牙疼纠缠半生。  第一个牙疼名人是伍子胥。《太平清话》说伍子胥的牙齿特别美,远近闻名。后来伍子胥从楚国出逃时,唯恐这一口大白牙被人认出来,一咬牙,从山上捡了块儿石头,把自己的牙都敲下来了……这个狠劲儿连当地的山神都震惊了,从此把那座山改名叫护牙山,还修了一座伍子胥的庙。伍子胥真够惨的,过文昭关一夜白头不说,一口好
明末学者周筼(yun)有一肚子的学问,诗也写得很好,要是在和平时期,他完全可以通过招考弄个公务员当当。可兵荒马乱的时代,皇帝都在想着怎么跑路,哪还有时间去管公务员的死活?于是,周筼放弃了这个打算,从老家嘉兴跑到王店镇,开了家米行。  周筼毕竟是文人出身,因此米行开得不伦不类。别家米行的老板都在想尽办法招揽顾客,周筼却在米行的办公桌上搞诗歌创作,顾客来了,也不招呼,只是埋头推敲诗句。这样一来,谁还来
秦汉之交,秦国的一支嫡系部队在如今的两广一带建立了南越国。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和汉文帝都派人前去招抚,但南越和汉朝的关系还是时好时坏。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朝使者唐蒙来到了南越国。南越人对唐蒙盛情款待,又心存提防。唐蒙也不着急,到处游山玩水,吃喝玩乐—对,其实他的真实身份就是一枚吃货。南越人见这位使者好吃,一拍大腿:那就好办了,正事能拖就拖,赶紧准备山珍海味伺候着!  有一天,唐蒙无意中
与雍正喜欢素雅的瓷器相比,乾隆更喜欢乡村非主流气息的瓷器:“洋彩黄地洋花宫碗上花样甚好,再烧造些……洋彩红地锦上添莲花挂瓶大小二对。”这些农家乐瓷器的名字里都充斥著“洋彩”“洋花”的词汇,但“洋彩”可不是随便一件花哨瓷器就能叫的。洋彩瓷器上的花卉、人物必须采用西洋明暗阴影透视技法,纹饰上应用西洋花卉蔓草题材……这表明生活在18世纪的乾隆追捧欧美风,有着一颗喜好西方艺术的时尚的心。  是谁把欧美风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