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里踏访李白

来源 :中国西部·旅游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_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陇西院,李白的第一声啼哭


  传说公元701年,李客的家中发生了一件奇事:他的妻子在涪江畔“浣纱得鲤”,烹食后便珠胎暗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便生下了神童李白。我一直在想,李白在陇西院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天地间该是怎样一番情景?赤裸的他,第一声啼哭是否也催生出漫天的云蒸霞蔚。
  寻访他,靠近他,这对于痴爱他的人们,此生必定要来一次陇西院。
  “旧是谪仙栖隐处,恍闻昔日读书声”,品味着陇西院山门两侧的楹联,信步跨进游客寥寥的宅院。喜爱李白的人不经会问,这哪里还有昔日的读书声?
  一枝一枝的腊梅安静地开着,精致的鹅黄花瓣在空气中弥散着馨香。多少年前,李白就在这里,坐在炭火炉旁,诵读着一册旧得发黄的线装诗集。这里就是李白出生的地方。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武周时期,一位名叫李客的胡商,因不堪边疆的动荡岁月,举家从西域迁至巴蜀腹地的青莲乡,在天宝山麓修造了大宅——陇西院。“陇西”二字无不表达着他对祖籍甘肃陇西的怀念。李客或许不会想到,整天环绕自己膝前的儿子将会成为名垂千古的“诗仙”,更不会想到,这座被他给予满满乡愁的“陇西院”会在滚滚红尘中历经世间沧桑,几度生死。李客建院后,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再建,明末毁于兵火,清乾隆年间又得以重建。如今的陇西院,虽然历经多次维修,但仍然保留了清代风格,尤其是彩塑山门更是独具匠心:山门微呈“八字”,中部檐顶上塑有宝珠中花、鳌鱼,四角有卷草翼角。中门上端捶灰竖匾上用瓷片嵌塑“陇西院”三个大字,匾周塑有五条蟠龙,栩栩如生。三道门由石条砌造,两侧均刻对联。中门是:“弟妹墓犹存莫谓仙人空浪迹,艺文志可考由来此地是故居”;右门是前文中提到过的“旧是谪仙栖隐处,恍闻昔日读书声”;左门是“太华直接青莲宅,天宝遥看粉竹楼”。
  1961年,陇西院被四川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江油市政府对故居旧宅进行了维修;2003年,陇西院又重建了陇风堂和序伦堂两处建筑。如今的陇西院逐步成为人们追忆诗仙李白的一个重要场所。


  一块陨石,让诗仙魂归故里
  漫坡渡的古渡口,石牛沟出土的石牛,磨针溪畔的巨石,普照寺的题诗,月爱寺的七星井,小匡山的读书台,大匡山的书院,戴天山的道观,窦圌山的诗碑……这些星罗棋布的遗迹遗踪无声地告诉人们,李白曾在这里,却又离去。李白二十七岁那年,写下“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的诗句后,便只身离开了陇西院。
  李白从长江夔门出川,开始了横跨大江南北的求索游历。一路上,迂回辗转,广结各路名流,从此这位佩剑爱酒的男人,因诗名满天下。得意时,唐玄宗召他进京,供奉翰林院;失意时,他遭“赐金放还”。无论得失,李白始终秉承着中国文人心中那个“达者兼济天下”的理想。即便在晚年,李白依然雄心不死,盼望着从军打仗,结果受到牵连,流放夜郎。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白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关于李白的去世,以他为荣的江油百姓始终相信“捉月骑鲸而终”的传说,因为他是“诗仙”。李白离开青莲后,至死也未曾再回故乡,他将自己的诗歌奉献给盛唐,带领盛唐诗歌登峰造极。他的胞妹李月圆为他思念成疾,最后香消魂断,空遗故乡“粉竹楼”。传说,在李白去世的那天晚上,一块陨石划过夜空,坠落在青莲乡的土地上。于是百姓们奔走相告,“诗仙”李白魂兮归来,更是在陇西院周遭陆续修造了衣冠墓、名贤柌、太白祠等等,用以纪念这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人。


  新生,灾难,涅槃
  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纪念诗仙李白,弘扬李白文化,江油人前仆后继,不遗余力。江油市于1962年在市区昌明河畔兴建李白纪念馆,于1981年建成开馆;2000年在陇西院东侧,历时两年,巧妙利用天宝山,依山而建“太白碑林”。太白碑林占地三百余亩,建造诗碑1500座。碑林以园林为基调,注重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根据李白诗风的脉络,分为“李白诗精品园” “清风明月园” “故园山水园” “磨针寻梦园” “诗仙醉酒园”五大部分。同时,他们恰到好处地将诗歌艺术、书法艺术、园林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座特色鲜明的主题公园。碑刻的内容主要是历代书画名家书写的李白诗歌和颂扬李白的楹联诗文等近两千件创作精品,风格迥异,足以体现我国源远流长的书画艺术的深刻魅力,极具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2003年金秋,江油市又在天宝山之巅修建了仿唐古建筑群“太白楼”,与太白碑林有机地融为一体。太白楼是清风明月园的主体工程,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高33米,共三层。它的正面是郭沫若题写的“太白楼”,西面是谢无量的题匾。与太白楼一起竣工的还有清风明月园的大鹏亭和回廊。整个建筑依山就势,结构严谨,显得十分大气。 登上太白楼楼顶,临空远眺,诗仙故乡的山水、亲人、明月一览无余。
  寻着李白来到江油的人们,无不感慨江油已然融入李白浪漫之源。人们在惊叹李白与诗月酒剑的不解之缘时,也深深感受到其瑰丽篇章的万丈光焰,带给人们心灵深处的强烈震憾。
  谁也未曾料到,2008年5月12日的特大地震,竟然将以陇西院、太白祠、名贤柌为主体的李白故居毁于一旦!然而,正是这场灾难,让诗圣杜甫的家乡人与诗仙李白的家乡人迅速汇聚成为手足兄弟。中原地区的河南人民举全省之力对口支援李白故里,加速重建。
  在李白故居恢复重建中,援建队以“修旧如旧、精益求精”的精神,以最快的速度让李白故居重现昔日风采。“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今天的李白故居,让盛唐时代阴差阳错的两位诗人在天之灵永不分离,让川豫两地的援建友谊源远流长!


  名贤祠,蕴藏心底的陨石
  经过几年艰难恢复重建,这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向游客撩开了她惊艳的盖头。步入青莲古镇,行走在游客稀少的名贤路上,脚下依旧是青石板街道,两旁是修旧如旧的川西民居,从中依旧可以感知昔日的市井繁华和风韵。
  游览名贤路,少不了进入陕西会馆瞅瞅。陕西会馆雄踞名贤路的东段,是青莲古镇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会馆,它见证了李白故里的沧桑变化。地震发生后,破败不堪的陕西会馆,其穿木主体结构依旧矗立。在名贤路的规划设计中,陕西会馆的原址重建也被纳入其中。几经修缮、扩建,到2012年底,陕西会馆重现昔日恢宏的风采。尤其是会馆里那高大雕花戏台,此时虽然没有上演戏剧,但置身于大戏台,依然能够遥想到昔日的精彩纷呈,耳边仿佛响起了铿锵的川剧锣鼓声,仿佛在走马灯似的扮演着生、旦、净、末、丑。矗立其上,恍如隔世,戏台两侧的耳楼上,台下院子里不时响起的喝彩声和哄笑声,萦绕耳边。
  名贤路因“名贤祠”而得名,所以进名贤祠凭吊诗仙李白才不枉此行。名贤祠坐落于名贤路中段,现青莲初中旁边。据《彰明县志》载:名贤祠建于清代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供奉有青莲先生神位,是青莲后人祭祀李白及历代名贤的场所。名贤祠为一进二四合院,全穿逗木结构,上覆小青瓦的建筑。进门有一株百年桂花树。名贤祠正中柱上,有一副对联云:“抚谈士两言,毕竟荆州犹俗眼;惜夜郎一去,后来才子共寒心。”这副联语以李白生平文章、遭遇入时,十分贴切。
  在名贤祠南侧,有李白衣冠墓一座。在后来的修缮中,名贤祠与李白衣冠墓连为一体,与李白其他遗迹一样丰富着李白文化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相传,早在唐末宋初开始,每逢李白及其胞妹李月圆的诞辰,青莲古镇都要在名贤祠衣冠墓前举办祭祀活动。2003年 6月,李白衣冠墓和名贤祠被公布为江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12”地震中,名贤祠损毁严重,后于2009年由河南省文物局对口援建,经过一年半的精雕细琢,极具唐代建筑风格的名贤祠终于重放异彩。
  信步名贤祠庭院,我似乎听见李白带着酒香的呼吸。从隔壁校园传来的朗朗书声里,我触摸到唐诗的脉搏依然在经久不息地跳动。
  “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回”,回想每年的清明佳节,江油市作家协会都要邀约文朋诗友前来祭祀李白。“我相信这不是传统意义的扫墓,而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让江油文人明确传承李白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让李白的精神薪火相传。”这不是一句说来好听的话,而是活动组织者的用心,也是江油儿女的用心。
  曾在李白故居,我好几次遭到外地游客质问:真有那块象征李白灵魂的陨石回归故里吗?那么,那块陨石究竟在哪里呢?我拍着自己的胸口说,其实真的有这样一块陨石,它就深藏在我们每个江油人的心底,而且一直温暖着我们的灵魂!
其他文献
这是一座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水上寨堡。  遥望水寨,青山环抱,碧水萦回,古树婆娑,翠竹连绵,田园秀丽,炊烟袅袅,牧笛悠扬,余音绕梁,让你恍若置身世外桃源。  古寺、古桥、古墙、古树散发出耐人寻味的古朴美,无不令您流连忘返。  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繁星点点,原野如墨,这里便呈现出“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渔舟唱晚,梦里水乡”的奇幻景象。  水寨,即古时修建于江河沿岸的集市,专供停靠船舶,行人商
期刊
甘肃庆阳地处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海拔约2000米,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周朝的祖先最初在庆阳繁衍生息,后来由于受到犬戎的威胁,被迫南迁至岐山,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宝鸡一带。据史书记载,周的先祖不曾率族人“奔戎狄(今庆阳)之间”,与其子鞠陶、孙公刘等“教民稼穑”“务耕种,行地宜”,开启了先周农耕文化之先河,史称“周道之兴自此始”,巍巍周祖陵矗立于庆城东山之巅,殿宇巍峨。另据《史记》记载,人文始祖轩辕黄
期刊
这些年来,每到过春节时,人们都不由地感叹“年味”淡了。“年味”究竟跑到哪儿了呢?一直以来,年味都是构成我们历史长河的重要元素。但是,近三十年刮起的西风欧雨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渐渐吹散了、吹淡了我们的过年习俗。过年被压缩、被简化、被物化,省事、省心、省力固然是省了,但喜悦、欢欣似乎也一并被省了。现在认真回想老昆明过去过年的一些特有风俗,一条完整的文化脉络再度清晰可见,也许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年味跑到哪儿
期刊
一方净土聚集各方神明  初识真武场,第一印象就是庙多,街道随庙而名,房屋因庙而聚。要问到底有多少,连当地人也说不清楚,只说当年繁盛时“十步一祠堂、百步一庙堂,日日香不断、月月节相连”,可见其盛。  据志书记载,古镇中央原有一座真武大庙,大庙规模宏大,主殿供奉巨型真武大帝造像,两边屹立周公、桃花以及水火二将。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大庙人山人海,香客络绎不绝,因而名声远播,庙的名气大了,场也自然得名。只是
期刊
喜庆的锣鼓敲起来,嘹亮的唢呐吹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高亢的信天游唱起来。地处广袤的陕北黄土地“延绥襟喉”的米脂古城,紧临黄河的佳县峪口乡。陕西最北端的榆林横山地区连空气里都有过年的味道!独特的米脂铁水打花,流光溢彩、火树银花;佳县放赦,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仙雾缭绕;横山牛王会,集宗教盛会中的水陆法会和民俗盛事于一体,俨然活的水陆画;千百年来,多姿多彩的年俗活动在这连绵不绝的黄土高原上尽情呈现,寄
期刊
地域不同,文化迥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地处贵州东南部的台江,史称“苗疆腹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苗族的主要聚居地。即使社会发展至今,人员频繁流动,可台江县境内的苗族人口比例仍高达97%,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千百年来,台江人民于高山深谷间繁衍生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节庆、服饰、歌舞、婚恋、祭祀等文化,成为世人考察苗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驿站。因为文化考察的需要,我零距离体验了
期刊
如果说世界文坛选“男神”的话,我决定只投一个人的票,他就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原因很简单啊,他在29岁时由一位爵士酒吧的小老板转行写作至今,笔耕不辍地写了三十多年。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出版后即获日本群像新人奖。他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更是风靡全球。作为如何看待两性关系的启蒙,书中的渡边、木月和绿子不知迷倒了多少文艺男女青年,常常用书中的情感辩白自我的人生问题。  当然,有些粉丝一直停留在上述两本书
期刊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在老成都人的记忆中,自小对年的认识是从这句童谣开始的,红萝卜上市,意味年就近了。接下来,则有一长串值得期待的规定曲目:杀年猪、煪(音同秋,熏的意思)腊肉、灌香肠、推汤圆粉子、给压岁钱、吃团年饭、放火炮儿(鞭炮)、新年撞钟、烧子时香、打通宵麻将、走人户、逛大庙会、游草堂、耍狮子、舞龙灯、元宵观灯……这一套程序全部下来才算把年过完整了,而这其中最热闹最好玩的,就是看
期刊
2013年11月,在成都宽窄巷子偶然遇到了霍晓的新书——《园林清供》的发布会。《园林清供》讲诉了霍晓造园、说园、写园、玩园的一系列的心路历程,以及霍晓的朋友、成都文化界人士于园中作诗、赏画、品茗的故事。当代附庸风雅的大有人在,建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真的能做到说园、写园、玩园的确实少见,当时便对这座私家园林产生了兴趣,心想在喧嚣的城市中真的存在着一个清静的世外桃源吗?  后来约了霍晓在园中做采
期刊
旧时,糖瓜是祭灶神的主要供品。传说,灶神爱说闲话,每年腊月二十四要回天庭向玉皇老儿汇报工作,张家长李家短地翻嘴,惹事生非。玉皇老儿听了很生气,来年便常常发点脾气,弄些水涝旱象出来,使黎民百姓深受其苦。  有人打听到灶神贪吃,特别喜欢吃糖。聪明人有了主意,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给灶神上供品时,放了糖瓜在供桌上。灶神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上天路上就悄悄地嚼糖瓜。谁知那糖瓜粘性大,把牙给粘住了。第二天,玉皇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