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侯新年俗 时尚锦里老味道

来源 :中国西部·旅游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e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在老成都人的记忆中,自小对年的认识是从这句童谣开始的,红萝卜上市,意味年就近了。接下来,则有一长串值得期待的规定曲目:杀年猪、煪(音同秋,熏的意思)腊肉、灌香肠、推汤圆粉子、给压岁钱、吃团年饭、放火炮儿(鞭炮)、新年撞钟、烧子时香、打通宵麻将、走人户、逛大庙会、游草堂、耍狮子、舞龙灯、元宵观灯……这一套程序全部下来才算把年过完整了,而这其中最热闹最好玩的,就是看灯末粉、花生壳来煪,只需几个小时就成了。那时没有冰箱,每家每户的窗台或者房檐下都挂满了煪制过的腊肉,放很长时间都不会坏。
  进入腊月中旬,各家各户又开始推碾汤元粉,为大年初一全家人可以吃到象征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汤圆做准备。推碾汤元粉用的是磨盘,因为不常用,既重且占地方,所以城里有磨盘的人家很少,甚至整条街都不一定有。这时有磨盘的人家就洋盘了,左邻右舍隔几条街的都要来借用,这户人家就把磨盘摆放到屋外,还牵上线、开起灯供大家晚上用。
  到了大年三十,亲友们都会聚集到辈分最高的老人身边互致新年问候,这时的小孩子是一年会、逛庙会了。


  老成都的旧时年味
  过去的成都,临近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不单乡村处处闻猪鸣,城里也能见到杀年猪的场景。年猪杀好后,则开始灌香肠、煪腊肉;待香肠灌好,猪肉抹上酱料后,一起挂在灶台的上方,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响,令人馋涎欲滴。城里人没有灶台就用柏树丫、锯中最高兴的时候,他们里里外外都穿着新衣服给长辈们拜年,凡是有工作的人无论辈分高低都会给压岁钱。压岁钱通常都是长辈们从银行换来的崭新票子,得到压岁钱的孩子们刚开始都舍不得用,小心翼翼地装在兜里,但最终大都抵不过物质的诱惑,崭新的压岁钱换成了火炮儿、玻璃珠子、响簧(即空竹)、拨浪鼓等各种玩具。晚上就是吃年夜饭的时候,菜肴都很丰盛。饭后,小孩子出门去放火炮儿,大人一般就4人一桌地打麻将。从1983年开始,各家各户大都聚在一起看央视的春晚。零点前后的火炮儿声响成一片,对着耳朵说话都不一定听得清楚。
  初一开始走人户,到每个成家立户的家里吃转转会,每户人家都会招待一天,除了每家必不可少的自制香肠、腊肉外,也会端出各自的拿手菜,大家也少不了品尝评鉴一番,一圈下来春节的假期也差不多过完了。当然,对成都人而言,春节期间的灯会和庙会则犹如一道春节餐桌上的大菜,不可或缺。
  看灯会是许多老成都人的保留曲目,灯会的现场总是人山人海,人一进公园大门就身不由己了,只能随着人流向前走,一家人都得手拽手紧紧牵在一起,手一松很可能被人流挤开了。公园的广播里则缭乱,吊灯、挂灯、走马灯、鲤鱼灯、荷花灯、壁灯、鳌山灯、大花篮等应有尽有。灯会的主题大多采用大众所熟悉的川剧剧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市政建设、工业成就等,反映了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的主要建设成就。从1962年起成都恢复春节灯会,会期一个月。灯会期间,公园内有民间曲艺、杂技、杂耍表演。后来,各种地方风味小吃也进入了展区内,每届灯会游人都在百万人次以上。
  传统武侯的新花样
  与灯会相伴的则是庙会。2004年,曾经举办了35届灯会的文化公园举办了“成都大庙会”,正不停地通知走散的人们在某处集合,或者是去广播室领走自己走丢的孩子。那时的灯会上也没有什么商品卖,人们蜂拥而至就是为了观灯和看个热闹。有些大型的组灯突然亮起时,人们在惊叹之余还不时响起情不自禁的掌声。
  成都的灯会是在元宵赏灯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最早是在青羊宫举办。从1951年开始,成都把紧邻青羊宫的文化公园(以前的二仙庵)作为灯会的活动场地。灯会开幕后,各种灯竞相展示,五彩缤纷,令人眼花式以庙会冠名,灯会则移址于塔子山公园。2005年,成都大庙会于2月6日在武侯祠锦里一条街举行;除此之外,大慈寺恢复开放,举行“新春祈福”活动;第37届及以后的灯会都在塔子公园举行。
  成都最早的庙会源于秦朝的都江堰,李冰父子为了抗旱求雨而组织的庙会,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三国后,著名的孔明灯市在武侯祠和青羊宫出现。到唐宋时,休闲的巴蜀人民逢年用来至海外的珍宝、三代六朝的古董、四季穿着的服饰、老少皆喜欢的食品来求得来年的风调雨顺,所谓“日市开场,货随类分”。入夜,张灯结彩,齐奏鼓乐,施放焰火。到明代,武侯祠和青羊宫的庙会规模已经相当宏大。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非常重视这一传统盛会,但庙会的内容与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加强了商贸、文娱游乐等活动。如今的成都大庙会,是在已中断多年,原民国时期的青羊宫春节庙会的基础上,于2004年春节恢复举办的。除第一届成都大庙会在成都青羊宫附近的文化公园举办外,自2005年开始,成都大庙会移师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举办,至今已连续举办了9届,累计游客达880万,现已成为享誉全国的四大庙会之一。
  大庙会为何如此火爆呢?这和成都已有近两百年历史的一种民俗有关——那就是“游喜神方”。在术、跑马上刀山、拉洋片、耍猴玩蛇,应有尽有;商贾云集,三教九流纷至,百种小吃、百般武艺、百项游戏,民族、民俗、传统、现代、乡村、城市诸种文化形式复合于一体。
  时尚锦里的传统味道
  即将举办的“2014成都大庙会”将是第十届。主办方表示,马年成都庙会将在传承和彰显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重点突出三国文化主题,形成有特色的以锦里为代表的一系列成都地方文化品牌。
  锦里,被称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这是感受成都浪漫休闲的精神驿站,也是体验三国文化与成都传统文化中,财神与喜神是连在一起的,所谓“喜神”,是指带给人们吉利、欢喜、智慧的神祗;而“喜神方”,就是喜神所在之处。人们游喜神方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武侯祠。这样,作为全国最大的三国文化圣地、成都的文化地标——武侯祠博物馆使一度中断的成都大庙会得以焕发生机。   成都大庙会可以说是一个娱乐项目的嘉年华:变脸、吐火、滚灯、手影戏、木偶戏等川剧绝活,皮影、泥塑、糖人、糖画、剪纸各式民间手艺都能在庙会上看到,滚铁环、抽陀螺、坐鸡公车、拉提簧、扯响簧,这些玩艺儿玩得小孩疯跑……往往几台戏同时演出,曲艺演唱、杂技魔民俗的魅力街区。“锦里”与武侯祠相连,又不收门票,因此人气很旺。
  传说中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的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这些充分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锦里是由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馆创建的,由于武侯祠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只能向游客作静态展示,难以满足现代游客体验式、休闲式、互动式的旅游方式。于是,以蜀文化为内涵的锦里一条街应运而生。2004年10月31日,成都“锦里”民俗一条街正式开市,老街、宅邸、府第、民居、客栈、商铺、万年台坐落其间,青瓦房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前行,让人恍若时空倒流。川茶、川菜、川酒、川戏和蜀锦等古蜀文化产品如清风扑面而来。这条在武侯祠东侧出现的老街,全长350米,采用清末民初的四川古镇建筑风格,与武侯祠博物馆现存清代建筑的风格相融,二者之间又以水为隔。游人在短短350米的距离内,就能享尽原汁原味的四川滋味。如果游人在“锦里”的古色中流连忘返,还可以住进高挂着丝绸灯笼的客栈,在彻夜辉煌的灯火中感受时空变换的神奇。
  相对国内很多旧瓶装新酒的人造景观,锦里是完全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商店里卖的是筷子、茶叶、灯笼、蚕丝被和土特产。沿街的美食有夫妻肺片、赖汤元、龙抄手、钟水饺、担担面、三大炮、蒸蒸糕、三合泥、韩包子、陈麻婆豆腐、油茶、酸辣肥肠粉、黄醪糟、糖油果子、甜水面、凉面、卤菜等地道的成都小吃,另外还有牛肉豆花、川北凉粉、牛肉煎饼、撒尿牛丸、臭豆腐、荞麦面、钵钵鸡等外地小吃。一箸一杯都是冲着味道去的,不花俏,没有噱头,讲究的是实惠。还有手艺人的玩艺儿,捏个泥人,转个糖画儿,买张剪纸,都是包含童趣的东西,怀旧也是怀念童年淳朴的快乐。
  在缺乏年味的今天,对许多老成都而言,“锦里”依旧可以找到老成都的年味。

其他文献
倘若你即将第一次踏上那传说中的西藏旅程,按照他人的经验、自己的偏好你多半会从成都出发,来一次川藏线的旅行,而且多半还是G318川藏南线。我怎能说G318不好呢?毕竟自己的第一次自行车旅行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不过倘若你喜欢点另类的走法,不喜欢喧闹的人群,想更多的独自去面对自然的洪荒与壮阔,那么请离开川藏线吧。滇藏线?新藏线?不!  离开拉萨向东南出发  不一定非要把拉萨作为终点,把拉萨作为起点也许你会
期刊
2013成都国际旅游展(CITF)于12月6日—8日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精彩亮相。作为中国西部最大的旅游行业展会,成都国际旅游展以“深入西部之心,联通无限商机”为主题,搭建了一个成都旅游、中国旅游、世界旅游的商务合作平台。  2013年的成都国际旅游展与2012年相比再度提档升级。主办方邀请到了近百位国内外高质量的买家,并安排多场专业推介会和买卖家交流会,还在现场设置了独立的商务洽谈区。组委
期刊
最美好的过年味道,大都存在于我们儿时的记忆当中。盼了一年才盼来的新衣服、放在衣兜里舍不得吃的糖果、还没有被使用过的崭新的压岁钱、玩疯了父母也不忍责骂的绝对自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的丰盛年夜晚饭……对生于1970年以前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过年就是一年一度最大的节日,“百节年为首”,再贫穷的人家都会在除夕这一天,竭尽所能享受一道近乎仪式一般的物质大餐和精神大餐。千百年来,中国人就这样一直守望着这一份
期刊
这是一座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水上寨堡。  遥望水寨,青山环抱,碧水萦回,古树婆娑,翠竹连绵,田园秀丽,炊烟袅袅,牧笛悠扬,余音绕梁,让你恍若置身世外桃源。  古寺、古桥、古墙、古树散发出耐人寻味的古朴美,无不令您流连忘返。  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繁星点点,原野如墨,这里便呈现出“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渔舟唱晚,梦里水乡”的奇幻景象。  水寨,即古时修建于江河沿岸的集市,专供停靠船舶,行人商
期刊
甘肃庆阳地处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海拔约2000米,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周朝的祖先最初在庆阳繁衍生息,后来由于受到犬戎的威胁,被迫南迁至岐山,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宝鸡一带。据史书记载,周的先祖不曾率族人“奔戎狄(今庆阳)之间”,与其子鞠陶、孙公刘等“教民稼穑”“务耕种,行地宜”,开启了先周农耕文化之先河,史称“周道之兴自此始”,巍巍周祖陵矗立于庆城东山之巅,殿宇巍峨。另据《史记》记载,人文始祖轩辕黄
期刊
这些年来,每到过春节时,人们都不由地感叹“年味”淡了。“年味”究竟跑到哪儿了呢?一直以来,年味都是构成我们历史长河的重要元素。但是,近三十年刮起的西风欧雨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渐渐吹散了、吹淡了我们的过年习俗。过年被压缩、被简化、被物化,省事、省心、省力固然是省了,但喜悦、欢欣似乎也一并被省了。现在认真回想老昆明过去过年的一些特有风俗,一条完整的文化脉络再度清晰可见,也许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年味跑到哪儿
期刊
一方净土聚集各方神明  初识真武场,第一印象就是庙多,街道随庙而名,房屋因庙而聚。要问到底有多少,连当地人也说不清楚,只说当年繁盛时“十步一祠堂、百步一庙堂,日日香不断、月月节相连”,可见其盛。  据志书记载,古镇中央原有一座真武大庙,大庙规模宏大,主殿供奉巨型真武大帝造像,两边屹立周公、桃花以及水火二将。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大庙人山人海,香客络绎不绝,因而名声远播,庙的名气大了,场也自然得名。只是
期刊
喜庆的锣鼓敲起来,嘹亮的唢呐吹起来,欢快的秧歌扭起来,高亢的信天游唱起来。地处广袤的陕北黄土地“延绥襟喉”的米脂古城,紧临黄河的佳县峪口乡。陕西最北端的榆林横山地区连空气里都有过年的味道!独特的米脂铁水打花,流光溢彩、火树银花;佳县放赦,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仙雾缭绕;横山牛王会,集宗教盛会中的水陆法会和民俗盛事于一体,俨然活的水陆画;千百年来,多姿多彩的年俗活动在这连绵不绝的黄土高原上尽情呈现,寄
期刊
地域不同,文化迥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地处贵州东南部的台江,史称“苗疆腹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苗族的主要聚居地。即使社会发展至今,人员频繁流动,可台江县境内的苗族人口比例仍高达97%,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千百年来,台江人民于高山深谷间繁衍生息,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节庆、服饰、歌舞、婚恋、祭祀等文化,成为世人考察苗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驿站。因为文化考察的需要,我零距离体验了
期刊
如果说世界文坛选“男神”的话,我决定只投一个人的票,他就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原因很简单啊,他在29岁时由一位爵士酒吧的小老板转行写作至今,笔耕不辍地写了三十多年。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出版后即获日本群像新人奖。他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更是风靡全球。作为如何看待两性关系的启蒙,书中的渡边、木月和绿子不知迷倒了多少文艺男女青年,常常用书中的情感辩白自我的人生问题。  当然,有些粉丝一直停留在上述两本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