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化叙事方式的民族化改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进心灵化叙事方式,不能“原装引进”,搞“大迁移式横移”,必须进行民族化改造。
   形式是内容的形式,内容都有自己的形式。因此,形式与内容既相互矛盾,又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强调指出:“黑格尔则要求这样的逻辑:其中形式是具有内容的形式,是活生生的实在的内容的形式,是和内容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形式。”(《列宁全集》第38卷,第89页)中华民族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艰苦创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史诗般的社会历史内容和鲜明的民族化形式。这样,艺术表现这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应以鲜明的民族化形式出现于世。因此,文艺引进,涵盖心灵化叙事方式的引进,必须进行民族化改造。
   我们的文学要发展,要走向世界,必须具有世界性,而文学的世界性与文学的民族性辩证地联系在一起。毛泽东从认识论视角创造性地论述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本质。当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和僵死的东西。”(《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84—285)由此可见,特殊性存在普遍性、产生普遍性、发展普遍性。而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就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因此,文学的民族性存在文学的世界性、产生文学的世界性、发展文学的世界性。说到这里,还必须提及:特殊性存在普遍性,这种存在,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连而存在”(《列宁全集》,第38卷,第409页)。没有无普遍性的特殊性,没有无世界性的民族性,如同别林斯基所说:“只有那种既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一般人类的文学,才是真正民族的”(《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187页)。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如藏族的敦群佩、哈萨克族的唐加勒克、朝鲜族的金学铁、满族的王度庐等等,其优秀代表作品充满了民族性特色,产生、丰富、发展了文学艺术的世界性。由于文学艺术的民族性对文学艺术的世界性具有产生、丰富和发展的意义,因此,引进西方文学艺术,涵盖引进心灵化叙事方式,必须进行民族化改造。
   由于各民族的文学艺术都具有自己的民族化特色,因此,引进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必须经过改造制作,创新发展,才能同自己民族的文学艺术融合起来,成为自己民族的东西。心灵化叙事方式对于意识流的运用,意识流已成为国际文学现象,不仅欧美作家运用,日本、印度、拉美不少作家也运用,但各有其民族性特点。从川端康成的《水晶幻想》、崛辰雄的《神圣家族》等作品来看,日本一些作家没有原装引进“乔伊斯”,而是在本国文学艺术传统抒情格调和美文趣味的基础上改造了意识流,以建立日本的“东方意识流”。印度一直存在着讲故事人、吟唱诗人的叙事传统,达拉巽格尔的《诊断所》、拉盖什的《关闭的黑房》等运用意识流写作的作品,不同于西方的淡化情节、淡化人物的意识流动,作品有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拉美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古代的和现代的,过去的和未来的,现代民主和封建势力,史前状态和乌托邦幻想交织在一起,这样的现实本身就具有魔幻色彩。马尔克斯的《家长的没落》、卡彭铁尔的《竖琴和影子》等运用意识流创作的作品就用魔幻色彩创造了“神奇的真实”。
   中国作家引进心灵化叙事方式,注意用民族化的磁石予以磁化,以建树中国的心灵化叙事方式。从现在看,中国心灵化叙事方式有下述特点。
   其一,不搞晦涩。
   西方不少心灵化叙事作品为了表现无意识、非理性,常常有意搞朦胧、晦涩。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学则喜欢明朗,厌恶晦涩。刘勰的《文心雕龙》强调:“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就是说,遣辞状物,只以清晰明白为贵。我们的一些心灵化叙事作品,如苗长水的《冬天与夏天的区别》、姚鄂梅的《索道》、李进祥的《狗村长》等等,人物意识运行起来,时空方位明确,事件脉络清晰。
   苗长水的《冬天与夏天的区别》,解放战争中,支前回返的农民李山,一路“触景生情”,引发了对抗日战争中一个个充满奉献精神的回忆,其运行线路清晰:疗养何青——养育新生——饲养骡驹。其时空方位明确:一九四一年九月二十,区委书记武元、部队旅长刘浩到李山家送来了病重的女战士何青;同年冬季的一天,区委书记武元赶毛驴来到李山家,送来了部队首长没奶吃的孩子新生;光复那年阴历腊月的一天,李山到区上开会,在区委书记武元的部署下,赶回六个骡驹回家饲养,以备支前用。
   李进祥的《狗村长》,做过村长,关心村民的德成老汉病倒了,企盼有人进来把他病倒的消息告诉在外地的儿女,可是一个人也没有进来。老汉病倒的第三天,马家的黄狗来了,于是引起老汉对黄狗的回忆,马家到城里谋生,黄狗也跟去了,可是过一段时间黄狗又回来了,住在马家的废院里,自己谋生。这使老汉想起自己家当年的一条黄狗,这条黄狗像村长一样,对村子里啥事都关心。马家这条黄狗,是老汉家当年的黄狗的后代。老汉病倒的第四天,马家的黄狗又来了,于是老汉想起马家这条黄狗做的许多好事:前些日子的一个晚上,在村街,它用嘴从偷牛贼手里为村民夺下几条耕牛;前不久,一个村妇在山上割羊草,一个货郎要奸污她,被它用嘴救下了。老汉病倒的第六天,还是只有黄狗进来,还给老汉叼来只兔子,这时老汉已经神志不清了,分辨不出这条狗是马家的还是自家的,但他想起了四十年前闹灾荒时,一天半夜,自家的黄狗从山上叼来只兔子,救活了邻居德福一家人。作品用黄狗反讽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乡情淡薄,呼唤乡情的回归。从上述叙事中可以看出,《狗村长》回忆的事件的时间、方位交待得很明确,回忆的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得很清楚。
   其二,不搞直陈情思。
   西方不少心灵化叙事作品赤裸裸干巴巴地直抒胸臆,缺失抽象与具象相互融合产生的强大的审美感染力。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强调精神与物象融会贯通。刘勰的《文心雕龙》强调“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因此,中国文学作品,人物意识运行,常常在感受具体事物中进行。
其他文献
《鸟啼》是英国作家劳伦斯写于1919年的一篇散文,《教学参考书》上对这篇文章写作背景的解释是,不久前英国经历了极为寒冷的冬天,当时有大量鸟儿死去,冬去春来鸟儿生命的复苏成了作家写作的直接动因。也有人把刚刚经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联系起来,因为劳伦斯是反战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创伤让他铭记深刻,于是他借自然界的一种生死轮回现象来抒发对生命的思考,这诚然也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诠释。  如果把《鸟啼》与作者的其
赵谦翔,吉林省吉林市人,清华大学附中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称号及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孺子牛金球(荣誉)奖。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育硕士导师,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吉林省教育学院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客座教授。1996年至1999年,于吉林毓文中学成功实施了“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九五”
人教部编七(上)第四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着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植樹的牧羊人》便是其中一曲洗濯心灵的梵音。她是虚构的“旋律”,却被誉为童话版的《圣经》。   无论是文本的原生价值,还是文本内在的生长逻辑,亦或是文本的教学价值,这篇小说都有很多值得咀嚼的地方。无处不在的对比手法,特点鲜明的环境描写,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丰富多元的主题探究,饶有意蕴的比
【教学目标】  1.以“酒”为线,感知其情,通过知人论世、体会声韵之美、把握意象意境等方式,理解李清照三首词的不同情感,感知其人生轨迹与人生境态。(重点)  2.学习诗词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法,掌握抓情感关键词、抓意象意境、抓事件典故、抓修辞手法、抓节奏韵律等读懂诗歌的技巧方法。(难点)  3.体会不同时期李清照词的不同风格,感知其因时代和命运而脉动的生命。(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
小说是最接近人生的一种文体,也是学生平时阅读中接触较多的一种文体。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小说教学所占比重也是较大的。提到小说教学,大家第一反应多数是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即扣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括故事情节,抓住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突出”主题……小说教学总是这么一套路子,翻来覆去,千篇一律,没有变化,完全套路化、模式化。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没有多少收获,自
首先从大家都熟悉的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谈起,“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诗只有二十字,但内容极丰富,意境优美,情节曲折,情感丰富。   先看意境。诗中没有直接描写意境的诗句,但善于联想和想象的读者,却能在脑海中浮现一组优美而空灵的两面:山中,近处,青松郁郁,“我”与一个童子在交谈,似可看见童子头束总角,身穿短青布衫,手执扫把。远处,深山缈远,白云悠悠,颇显神秘。   再看
《百合花》是作家茹志鹃于195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在文学界,《百合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茅盾先生曾在《百合花》发表之初有言:“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当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1]  1981年《百合花》第一次回归高中教材,该文前承鲁迅先生的《药》,后启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材地位可见一斑。四川师大的汤道榕教授曾为此撰文:“《百合花》被重新选入今年秋季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近十年,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渐入人心。在名特优教师示范课、观摩课、展示课和一线教师参评的优质课、公开课上,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式等确乎“改版”不少。但是,在当下应试教育的裹挟下,绝大多数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涛声依旧”,依然吟唱着昨日的歌谣。下面,笔者结合在一线调研中小说教学三则案例谈点粗浅认识。   一、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妙题的分析,初步感受作文拟题的方法。  2.学习、总结作文拟题的技巧。  3.行文拟出一个准确、精妙的好题目。  【教学重难点】  1.妙题分析,思维引导。  2.学生点评的总结,评论以及实践拟题。  【教学创意】  在新材料作文命题“一统天下”之际,考生在考场上总有这样的写作习惯:写好正文后匆忙拟个标题。这里,拟题的先后并不重要,问题是仓促拟题,也只能拟个大众化的题目,
黃珏明,上海市曹杨二中附属学校教师。  小说中有着大量“次要人物”,他们绝不是情节安排中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有着鲜明个性的审美艺术形象,甚至与主角之间休戚相关。抽离这些“小人物”,小说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  一、文本内部功能  理解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价值,不但要从人物自身形象特征入手,更要看他们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联。即在文本语境中理解次要人物的作用。  相互映衬关系。这主要是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