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死亡”,还是“向死而生”?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wart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鸟啼》是英国作家劳伦斯写于1919年的一篇散文,《教学参考书》上对这篇文章写作背景的解释是,不久前英国经历了极为寒冷的冬天,当时有大量鸟儿死去,冬去春来鸟儿生命的复苏成了作家写作的直接动因。也有人把刚刚经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联系起来,因为劳伦斯是反战的,战争所造成的破坏与创伤让他铭记深刻,于是他借自然界的一种生死轮回现象来抒发对生命的思考,这诚然也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诠释。
  如果把《鸟啼》与作者的其它作品割裂开来品读,你会发现《鸟啼》其实与其它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类散文没啥两样,只是“讴歌春天的美好和小鸟生命力的顽强,从而表达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肯定。”(《教学参考书》的解释)但如果把这篇散文与劳伦斯的其它散文结合起来阅读,就会发现,这并非作者简单地表达对自然界某种生命现象的讴歌或礼赞,也不是简单地表达某种人生态度,它其实是作家整个生命哲学以及艺术信念的呈现。翻阅劳伦斯的散文集,其中包含有大量对生命问题进行探讨的文字,劳伦斯是一个生命意识极强的作家,这或许与他自幼体弱多病有关,或许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和身世背景有关。联系劳伦斯艺术创作与艺术生命的全部,我们甚至可以下这样的断言:《鸟啼》是劳伦斯的生命哲学宣言。文章从自然界的生死现象写到生死体验,再到对生死的态度,作家向读者展示的是一种生命寓言。死亡是一种必然的归宿,生命又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是“追随死亡”,还是“向死而生”?这其实是一个重要而严肃的生命价值取向的问题。
  追随死亡是一种态度,那是在凝视生命终结的必然中劝导人们疏离尘世、压制欲望、抽取快乐、放弃追求,此时一种声音会在耳际响起:一切都是徒劳,一切都是空泛,一切都是虚无。另外一种追随死亡的态度是,随意地挥霍、透支生命,让本能欲望极度膨胀,让生命过度亏损,过早凋零。向死而生则是另外一种生命姿态,在把握生命全局的基础上,对生命选择珍视、呵护、点燃的态度,让生命活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与飞扬,然而又经理性合理的疏导与引领,做到野性与理性的完美交融。这显然是劳伦斯所倡导的生命哲学,他既痛心于纵欲享乐者对生命低级的任意的挥霍,也不满于传统理性主义对生命本能的漠视与压抑,前者停留于生物欲望的宣泄而使人接近一种动物的存在,后者片面追求精神的清洁而使原始生命冲动受到无理的压制,这两者都会导致生命的畸形与病态。
  劳伦斯所倡导的生命伦理既尊重生命存在的本能冲动,又承认精神理性的合理引领,达到灵与欲的有机融合。死亡与生命,劳伦斯把注脚的重心放在生命上,但他并不回避死亡,也没有恶毒地诅咒死亡,他坦诚死亡力量的强大与存在的必然性,这是生命轮回的正常演绎逻辑,这层含义在《鸟啼》中是有所显示的。死亡“犹如一场势不可挡的洪水”“攫住我们,一切残断,沉入黑暗”“它缠在我们周身,像蝙蝠绕进我们的头发,逼得我们发疯”。但死亡“永远不是我们最深处真正的自我”,那真正的自我是什么呢?当然是生命,是不断处于生长奋发的生命,那“新的浪头涌起”“极乐的源泉”“美丽的喷泉”“生命鼓舞着,摇荡着到新的天堂,新的昊天……”
  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此文时,应该沿着他们阅读体验的内在逻辑展开,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深潛文本,勇于质疑思辨,提出问题。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提炼出关键核心的问题。大体上可以围绕“生命”“死亡”“生与死的关系”这个三个基本维度展开,重点体悟劳伦斯是如何通过“鸟啼”来抒写生命的。
  当然,教学此文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此文与劳伦斯的其他散文进行联读:如《还乡》一文中的“我知道,我们必须要关心的是生命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没有希望的生命应该休矣,痴呆者、无望的病人和真正的罪犯们当属此类”。[1]《实质》一文中的“对我来说,能让我感觉生活美好的东西是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即使我们身患病症,我还是活生生的,我的灵魂活着,仍然同宇宙间生动的生命息息相关。我的生命是从宇宙深处获得力量的。从群星之间,从巨大的‘世界’中。我的力量就是从这巨大的世界中来,我的信心亦然”。[2]《作画》一文中的“一幅画是活的,是因为它与你投注的生命同在。如果你没有把生命注入——没有激情,没有视觉发现的欢欣或狂喜凝聚其中,那这画就是死的,就像很多画布一样,不管在上面进行了多么彻底与科学的劳作”。[3]等等。
  庄子曾两度借孔子之口强调:“死生亦大矣!”告诫人们理性地对待生死。司马迁在《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说:“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周国平说:“只有勘察了生命的全局,人生才能做出选择。”生命,属于每个人的只有一次,它是一块巨大的画布,要涂上什么样的色调,鲜活还是暗淡,灵动还是呆板,都由你自己决定。在生命的航程中,会有激流、险滩,会有残害、毁灭,但生命的河流永远滚滚向前。生命的价值本质在于自由选择,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然赋与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人们自己萎缩堕落退步的也还很多,然而生命却不因此回头,无论什么悲惨来袭击社会,什么罪恶来袭击人道,人类的渴望完全的潜力,总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4]“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可以走的路……”[5]。
  注释:
  [1][2][3]黑马译.劳伦斯散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6.128.204
  [4]鲁迅.热风·生命的路.鲁迅全集(第1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86.
  [5]鲁迅.华盖集·北京通讯.鲁迅全集(第3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4.
其他文献
世人皆赞李白的不羁大气,东坡的豪迈豁达,钟书的睿智聪明,而我独赏鲁迅先生的深沉自省。一个人精神上的可贵在于面对挫折时的不屈不挠,一个文学家的可贵在于将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化为点横撇捺,哪怕只是只言片语,却足以震撼世人的心灵。小的时候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只是因为他的名气大,觉得自己应该去读,是一种被动、消极甚至是略带功利色彩的阅读,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的自己该有多么的无知啊!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的我是带着
《送子由使契丹》并不是苏轼的名篇,没有学者对其作深入解读。但是,这种著名诗人的不甚出名的诗歌却最适合命题。《送子由使契丹》被选入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也因之进入我的视野。  对《送子由使契丹》主旨的解读,只能在苏轼作品集中找到一些零星不成系统的文字,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全国卷2的命题人为代表,认为苏轼告诫弟弟要以低调保平安,谨防被扣留,不能说自家是“中朝第一人”;一类是苏轼告诫弟弟要以谦虚
就散文而言,情感与审美是其主旋律。散文教学中,教师对于散文情感的把握和引领是比较重视的,也相对深入一些,而对于散文“审美”这一特质,在方法引领上却略显不足的。本文将以《壶口瀑布》一文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例,谈谈自己在引导学生去感受散文之“美”上的一点探索和实践,以抛砖引玉。   一、情感导入:情感是文本审美把握的关键   美学情感的介入是游记散文与景区介绍的根本区别。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
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碰到素材运用的尴尬,一方面感觉考前准备了不少素材,但真正在考时能够对接材料的素材却少之甚少;另一方面明明觉得素材还是可用的,但总想不到一个适切的角度,什么都不忍心割舍,文章便成了事例的“大杂烩”。这一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没有找到素材与材料的“对接点”,这个“对接点”犹如一枚小小的银针,刺到了最灵通、最敏感、最深邃、最核心的“穴位”,令事理的“大象”全身发麻,全身注电,顿然生色
所谓思辨力,也即思考辨析的能力。微观而言,思辨力乃说服论证的分析、理解能力和选择、判断、鉴别等能力。从高考论述文写作的指向来看,思辨力既包括考生的思维能力,也包括考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当下的高考议论文写作,由于受到考试大纲的导引,更多趋向于论述文的写作。而论述文的审题,大多以“事”为“因”以“观点”为“果”进行因果链的勾连即为立意;其一般的写作路径,大多为就事论事、就事析理或就理说理,故而要想谋求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中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明文规定“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课程内容的“学习任务群1”。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这个新的学习任务,建平中学沈老师结合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沪教版高中第一册)进行了尝试,我观后受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录了杜甫的《蜀相》《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这四首律诗,编者将其安排在三个不同的单元里,设计意图固然不错,但不便于集中欣赏杜诗。我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杜甫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根据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特征进行了分类重组,即将《蜀相》归为“丽景衬悲情”一类,将《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归为“空阔衬孤微”一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也临时生
黄湘:昨天,小泉首相再度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再一次严重伤害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但日本国内却有一部分人认为,靖国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参拜靖国神社是日本人对本国传统的尊重。例如,2004年10月3日,当时的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在朝日电视台的谈话节目中说:“在日本,无论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做过什么,死了之后是一样的。在中国,恶人死了以后,到那个世界去还是恶人。持有不同生死观的人
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前提。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我们教者既要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又要有微观分析的能力。其次还需要教师实现从个体化的阅读向教学视角解读的转化。再者,我们在文本解读时更需要关注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上得到现实而充分的呈现,从而发挥文本解读真正的教学价值。本文旨在文本解读策略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进行实例举隅,探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实施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融为一体,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也与课程标准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紧密相连,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以舒婷的《致橡树》为例,以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歌要抓住学生的心、多种形式朗读品味现代诗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