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宣彝族“哑巴节”人体彩绘图案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lazy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南大理祥云县七宣村“哑巴节”是彝族以独特形式传承下来的民族传统节日,作为这一独特形式的重要参与者——人体彩绘,展现了七宣彝家人特有的民族文化与审美观念。本文试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七宣村彝族“哑巴节”人体彩绘的文化生态和在这种文化生态下的人体彩绘图案所呈现出来的样式与审美特征,以及图案背后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人体彩绘图案;样式;审美;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188-03
  【本文著录格式】胡金成,赵雪.七宣彝族“哑巴节”人体彩绘图案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188-190.
  人体彩绘是以人体为载体,用特殊的顏料在身体上绘制图案的视觉艺术,人体彩绘源于原始社会的人体装饰,并已经形成人们装饰自己和表情达意的一种呈现方式。在哈里斯《文化人类学》中艺术的某种形式能够产生美感上成功的转换—表现,而这种转换—表现是指艺术总是表现着可交流的信息,……把它转换成某种隐喻的或象征的陈述、运动、形象。也就是说这种艺术可以包括以人体彩绘为主的视觉艺术,由七宣彝家人通过图案转换——表现七宣彝族文化内涵及审美观念,由人与图案的交流信息,深入探讨分析背后隐喻的人文意义及价值。
  一、七宣彝族“哑巴节”人体彩绘的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包括着自然环境生态和人文环境生态,正是在这种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态背景下呈现其人体彩绘的独特性。七宣村是大营村委下一个彝族自然村落,处在高寒山区地带,东、西、南、北各相接壤的都是山区,主要生产方式还是以农耕为主,背靠大山,以水环绕为主,由于地理位置与气候原因,农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水成为七宣彝族村民最渴求的,这也形成了七宣彝族“哑巴节”文化背后最本质的信仰来源。而在当地有“汉人闹灯闹上不闹下,彝人哑巴跳下不跳上”整个活动仪式只在本村进行,跳到七宣村每家每户,在大营村汉族居住的地方与七宣村彝族居住自然村有一水阁,以水阁为分界线,形成汉彝两种传统民俗传统活动。
  二、“哑巴节”人体彩绘图案的呈现样式与审美特征
  在七宣彝族“哑巴节”的整个仪式活动中有前期准备--迎神--酬神--入户驱邪纳吉--送神,而彩绘是迎神这一活动中,恭请大哑巴出山前的彩绘装扮(也称作承头家彩绘),彩绘主要在承办“哑巴节”的村民家中进行,承头彩绘在整个仪式中是重要的活动,彩绘图案的呈现表现了七宣彝族村民内心的感激和祈福,其图案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丰富多彩,更是一种自我审美观念的传达。
  (一)动植物图腾——图腾文化的原始之美
  七宣彝族村民信仰的动植物图腾包括龙王图腾、牛图腾、和树藤图腾。龙图腾主要在“大哑巴”的身体上,胸前彩绘的是黄色龙王,后背呈现的是两条青龙围绕龙珠,称为“二龙抢宝”。七宣彝族村民对龙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因此成为村民精神上的信仰。民间关于龙的信仰传说有两种:一是“哑女传说”,二是龙华会传说。在“大哑巴”身体上通过彩绘龙图案,象征龙王一家,是表达感激和敬仰的一种形式。
  牛图腾主要体现在中哑巴和小哑巴的额头上,与彝族村民的农耕生产息息相关,牛承载了七宣劳作的主要动力,与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整个“哑巴节”文化中,牛耕是村民们自然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在刘扬武《古老的彝族傩文化——哑神节》中“哑巴节”吉利内容就包括:“老牛虽吃老稻草,种下五谷看收成。一箩谷子两箩米,吃不完来穿不尽”。由此可以看出牛是村民们收成的可靠依赖。成为村民们农耕生产收获的信仰。
  树藤图腾以九鼓九藤(九龙九藤)的图案呈现,主要在女性中哑巴的左脸颊和男性中哑巴的胸前。九鼓是节庆所用的羊皮鼓,以前是九根敲鼓棒,现在用的是两根敲鼓棒,鼓在彝族人民的很多节祭场合都会用到。九藤是一种树藤,有九个花头,以前的老人用此树藤捆稻谷之类的东西,比较扎实,用途较多。七宣彝族人体彩绘动植物图腾更多来自村民们最原初的图腾崇拜,蕴含着最原始的自然劳动审美观念,是一种原始之美的流露。
  (三)人神像再现——人神交感的神秘之美
  人像以猎人,主要在男性中哑巴的手臂上呈现,在七宣护卫猎手是彝家村民信仰的山神之一,在“哑巴节”仪式活动中在恭请大哑巴出山的时候,威严的彝家护卫猎手放响震耳欲聋的猎枪。在李树华《“大哑巴”罗金全》一文中对“大哑巴”的访谈中谈到“七宣”,彝语“拆收”即“开剥麂子的地方”,相传当地彝族先民最初来到这里居住时,这里有个泥潭,傈僳族打山匠(猎人)在这个泥潭边开剥麂子,由此得名。可见猎人对七宣村的存在和来源有很重要的意义。猎人图案连接了彝族人民对猎神的崇拜,而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是对村寨的守护意义。
  神像以财神,在“大哑巴”脸上呈现(如下图),以红色象征财神脸,符号是驱鬼符,在彝族村民眼里红色寓意“五谷丰登,红红火火”,可以把财带给村民。黑白无常——七宣彝族神职人员,主要在大毕摩脸上呈现,以黑白阴阳脸,中间是驱鬼符章。在《毕摩文化论》中毕摩的根本职能是为家支、家族安灵、送灵、指路、招魂(亡魂)、作帛(道场)、做斋、祭祀。也兼行占卜、画符、咒鬼、驱鬼、咒人、禳解及对窃案进行“神明”裁判等巫术。毕摩作为连接天上、人间和地下的神职人员,承载了“哑巴节”文化的核心人物,即存在本身角色的本真性,又具有内在的人神交感的神秘性。
  三、“哑巴节”人体彩绘图案的文化内涵
  七宣彝族由于处于高寒山区,与外界交往较少,没有文字的记载,在以前更多是图案符号、声音符号、肢体符号的记载,保留了原始图腾崇拜的信仰,人体彩绘通过图案符号的形式体现彝族这一族群的信念、价值和知识,融合了彝族传统的文化记忆,人们将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情景与“哑巴节”文化结合,在彩绘的过程也是文化记忆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是审美与观念的结合,更是彝族村民们将自我生存空间里的信仰知识和自然生活的场景融合,是一种人与图案的交流,将内心情感和信仰的表达形成一种符号化的视觉图案,成为七宣彝族“哑巴节”文化独特的符号之一。正如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指出:“无论我们看到泥塑的偶像、图腾的雕刻和油画,或注意那些关于冠礼、丧礼、祭礼的仪式,我们都可发觉人们是接近于超自然的实在,以它为一切希望所寄托的对象,和一切信念的源泉……这方面会激动和影响他们全部情感的生活。”
  四、结语
  云南大理祥云县七宣村彝族“哑巴节”人体彩绘是七宣彝族人民信仰和精神寄托的载体,同时也是彝族人民对日常农耕劳作及生产活动中所面临的不可控的超自然力量的应对方式。七宣村彝族“哑巴节”人体彩绘图案不仅是信仰物化的载体,更是“哑巴节”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人体彩绘通过图案符号赋予人特殊的审美感受和记忆,并记录和展现了彝族人民历史传统的文化积累。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去分析七宣彝族人体彩绘图案有助于深入认识和了解艺术本体以及人体彩绘视觉形象背后蕴含的彝家人的生活、文化与思想。
  参考文献:
  [1](美)马文·哈里斯著,李培茱,高地译.文化人类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2]刘扬武.古老的彝族傩文化遗存——哑神节[J].云南档案,2013(6):31-34.
  [3]万德明.彝山彝水彝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
  [4]李树华,“大哑巴”罗金全[J].大理文化,2015(11):95-102.
  [5]左玉堂,陶学良.毕摩文化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6]卞宇田.仪式与秩序—云南祥云七宣村彝族“跳哑巴”调查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8.
  [7](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胡金成(1995-),女,汉族,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族民间美术;赵雪(1979-),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画与民族民间美术。
其他文献
小乘佛教传入云南后形成了以傣族为代表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壁画作为佛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播宗教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集小乘佛教文化与民族艺术于一体,傣族壁画
  松材线虫在马尾松病死木中的分布是研究松材线虫病理学和取样检测的基础。本研究对松材线虫在蓝变马尾松松木中的水平分布,利用染色法确定线虫在松墨天牛虫孔附近的分布进
  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是我国南方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应用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对害虫进行综合防治,将可能提供一种环境友好,生态安
会议
植被物候是反映植被动态的重要指标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感应器,它影响着地表反照率、粗糙度、蒸发散、CO_2通量以及人类生产活动。首先论述了基于遥感的植被物候提取方法和植被物候变化的影响因素两方面的研究进展,然后指出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物候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遥感难以直接获取常绿植被叶片和冠层结构物候、尺度效应阻碍遥感产品与地面观测的匹配、气候要素(降水和日间、夜间温度等)和城市化对物候的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世界性分布的威胁全球农业生产的重要病原物,每年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象耳豆根结线虫(M.enterolobii)在南方地区分布广泛,目前已
会议
  寄生基因编码的食道腺分泌蛋白在植物寄生线虫寄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用RT-PCR结合RACE的方法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me)中克隆出了一个类毒液过
会议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引起的甘薯茎线虫病是为害我国甘薯产业的三大主要病害之一,目前,该病害在我国东北和华北的甘薯产区广泛分布,为害非常严重.本
会议
现代音乐的创作具有独特与个性的特征,在旋律、节奏等方面都追求较强的个人主义,这时,作曲家往往会倾向于寻求一种独特的织体.“单声复调”作为现代音乐中最新颖且典型的织体
在实际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会产生衰减和频散现象,因此其更接近于黏弹性介质,在地震处理中补偿这些黏性影响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波动方程的叠前深度偏移中进行吸收衰减补偿
  根据植物寄生线虫细胞色素氧化酶Ⅰ (COI)基因保守区设计引物,所得序列运用DNAMAN V6软件与GenBank公布的相关线虫COI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