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喻视角看宁波方言词义演变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DS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宁波作为一个国际化的港口城市,其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通过隐喻机制对宁波方言的词义演变产生了诸多影响。本文以隐喻为理论框架,从语言外部环境探讨地域特色对宁波方言词义演变的影响。同时,本文还分析了英语中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一些习语演化的认知理据。
  关键词:隐喻宁波方言词义演变海洋文化
  一、引言
  汉语方言的调查和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在1949年以前,方言学者进行的调查研究多以方言语音为主。汉语方言语法和词汇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汉语方言语法及词汇的调查和研究才有了较大进展[1]。从那时起,人们开始重视对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特征的揭示和比较,一扫过去只重方音研究而忽略方言词汇、方言语法研究的偏向[2]。同时,人们也开始注重地域文化特点对方言形成和演变的影响。比如,李树俨认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大力提倡把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双向的或综合的研究[3]。Sweetser指出,新词义的获得并不是任意的,其依据是使各种意义以有理据的方式联系起来的认知结构[4]。由此可以看出,词义演变必然有其认知基础。另外,词义演变往往和社会环境、历史发展、经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迄今为止,对宁波方言的研究大多集中和局限于对语言特色和演变过程的描述,很少有文献探究宁波方言词义演变的内在和外部原因,也少有文献探究宁波方言形成地域特色的原因[5]。本文从隐喻视角对宁波方言词义演变作认知分析,在分析和讨论中,重点关注海洋文化对宁波方言词汇及谚语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同时,本文也讨论了海洋文化对英语词义演变的影响。
  二、宁波方言中的隐喻现象
  由于各地的文化差异,方言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方言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变迁和风俗民情。宁波位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带,作为一个港口城市,繁荣的海洋经济贸易促进了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因此,宁波方言在社会、经济、文化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有许多词汇已逐渐淡化了其本义,演化出新的含义,从而形成了宁波方言的地域特色。
  隐喻是一种以词为焦点,语境为框架的语用现象[6]。从隐喻的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只要是在一定的语境中,用某一类事物来谈论另一类不同的事物,就构成了隐喻。隐喻可能在语言的各个层次上出现。以下是宁波方言中常见的以隐喻为机制而演化形成的词汇和谚语。
  (一)词
  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宁波方言中的许多词汇已经不再体现最初的语言环境,而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演化出一些鲜活的引申意义。以下是这一类型词汇的典型例子。
  1.纸糊头
  头,脑袋。糊,用浆糊粘起来。用纸粘起来的脑袋,不经一击。纸糊头,现指脆弱、不经一击的人。例如:
  (1)你啥(难道)是纸糊头,碰都碰不来。
  2.拖祭包
  祭包,出殡时最后烧掉的捆停尸用具的包裹。现指老跟着别人而不受欢迎的人。例如:
  (2)这个女人怎么老是拖祭包介跟着丈夫(介,在宁波方言中义为“像……一样”)。
  3.万金油
  本义为一种适用于许多小病的药膏。现泛指什么都懂一点,但并不精通的人。例如:
  (3)我在单位里只不过是个万金油。
  4.赖孵鸡
  孵蛋的母鸡。赖孵,赖在窝里要孵蛋。孵,音“部”。现比喻为做事情懒散,整天宅居在家里的人。
  5.梅林鸡
  一种小种鸡。此鸡产于宁海梅林,个虽小而产蛋率甚高。现比喻小个子的人。例如:
  (4)新来的会计,梅林鸡介一只。
  6.夜开花
  蒲瓜。因在夜间开花而得名。现比喻夜里格外开心而富有活力的人。
  7.十三点
  以时钟比喻,规范的时钟最多敲十二下,十三点则越规多敲一下。又叫“乱敲钟”。现多指做事不合情理或越规的人,也指傻里傻气自作聪明的人。例如:
  (5)闲话莫乱讲,当心变成十三点。
  8.打煞胚
  小孩玩的陀螺。用鞭子或绳子打着使之旋转,又称“打勿煞”。煞,死;胚,胚子,贬称。该词现被喻为常挨打的孩子。例如:
  (6)这小孩是打煞胚。
  因与海相邻,百姓的生活与海密不可分,历史上宁波地区,尤其在象山一带,鱼是渔民的命根子,渔民祖祖辈辈跟鱼打交道。因此宁波方言自然而然也就带上了“海”的烙印,众多词汇和渔业生产密切相关。
  9.褪脚毛蟹
  褪脚,掉了腿;毛蟹,一种淡水蟹,断了腿无法横行。现比喻没能耐,落后的人。例如:
  (7)这人在篮球队里只是褪脚毛蟹,讲讲是打边锋,实际上混混日脚过。
  10.洞底沙蟹
  沙蟹,近海滩涂里的一种小螃蟹。本义为长年沉在泥洞底部的沙蟹,平时不外出,当外物入侵泥洞时才发威争斗。现比喻目光短浅,守着小家小利不放的人。例如:
  (8)我家老公是洞底沙蟹,外面一眼没用场(外面一点没用),老婆地方交关凶。
  11.大头梅瘦
  梅瘦,梅鱼。本义为一种在梅季成汛的头大身子小的小海鱼。现比喻头大身小的人。例如:
  (9)这小孩只吃饭不生肉,养得象大头梅瘦介。
  12.寨蛳螺
  寨,来回摇动容器使物体晃动;蛳螺,又称螺蛳,一种带壳的软体动物。寨蛳螺时因众多蛳螺同时滚动常会发出嘈杂的声音。该词现比喻嘈杂、乱哄哄的场面。例如:
  (10)这班学生自修课寨蛳螺一样。
  13.糟鲳鱼
  用酒糟腌制的鲳鱼。鲳,音“车”。因鲳鱼骨重量轻,现比喻不自重的人。例如:
  (11)你这人,领导随口表扬一声,骨头就象糟鲳鱼介了。
  (二)谚语
  宁波方言中的不少谚语与隐喻密切相关。这一类隐喻通常通过某种与海相关的现象或事件来映射其他相似的现象或事件。
  1.老大勿识潮,伙计有得摇
  老大,船上的领班;勿识潮,不识潮水,指不识渔汛、不知鱼群所在;伙计,船员;有得摇,不断摇船去瞎碰瞎撞。现比喻团队合作中,如果领头人缺少才干,手下人便不得不付出更大的努力。
  2.有佬儿子钓差鱼
  有佬,指富人;差鱼,浮在水面的小鱼,没什么经济价值。现比喻纨绔子弟无所事事,不讲究效益。
  3.船到江心补漏迟
  船到了江心,才补漏洞。现比喻补救过失要尽早,晚了就会后悔莫及。
  4.蟹有蟹路,虾有虾路
  路,路子,门路关系。现比喻在困难面前,各人自有各人的门路,各有神通。
  5.莫看蟹呒血,烤熟也会红
  莫看,不要看;呒血,没有血。现比喻不能单纯地从外表看人或物,再软弱无能的人也不能小看[7]。
  6.蜒蚰蛳螺上宁波,只要日脚多
  蜒蚰蛳螺,一种爬行很慢的水生软体动物;上宁波,意为从乡下进城,路途遥远;日脚,即日子,指爬行的时间。现比喻人们只要有毅力,不畏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实现目标。
  三、英语中与海洋文化相关的隐喻
  在世界的另一端,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国,在其近代科技的推动下,利用地域优势,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一举登上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并且建立了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英国人民同样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英语词汇中产生了大量与海洋、鱼和航海相关的习语,而这些展现英国海洋文化的习语往往与隐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个岛国,英语词汇中存在较多与岛屿相关的词汇。以词干“insul”为例,该词的原始意义为“岛屿”,由此我们便能理解为何用“insulate”来表示“绝缘、隔热”的意思了。这实际就是概念隐喻的一种表示,即用岛屿的孤立、与世隔绝,来比喻某种材料对热、电的隔绝。
  (一)与海相关的隐喻习语
  四面环海的地域特色使得“sea”在英语词汇中被赋予了格外独特的寓意。茫茫大海一望无垠,船在海上失去控制,只得随风漂流时,英国人会用“all at sea”来形容。现在这一习语的含义是“不知所措”。大海的广阔使英国人把它同“大量”“许许多多”联系在一起,例如“a sea of troubles”。利用海水的流动性,经济领域中也存在着与海水相关的隐喻表达。例如“cash flow”(现金流)。利用海水潮涨潮落的特性,人们又创造出“the currency float”(货币浮动)这一短语,隐喻经济市场上的瞬息万变。另外,水手们常用“keep head above water”这个习语。该习语原义为把头保持在水面上,不下沉,现用来比喻设法不陷入债务漩涡。与此相类似的习语还有“over head and ears in debt”(债台高筑)。
  (二)与鱼相关的隐喻习语
  作为海洋文化中出现机率极高的词语,单词“fish”常通过隐喻被赋予其他语义。该词在英语中常用来比喻人。比如“poor fish”(愚蠢而又可怜的人),“cold fish”(冷漠的人),“dull fish”(枯燥无味的人),“fresh fish”(新囚犯),“big fish”(大亨),等等。“Like a fish out of water”,该习语原义为像离水之鱼,现用来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另外还有一些和鱼有关的习语,基于其特殊的语源,往往承载着英吉利民族独特的文化色彩。以“a pretty kettle of fish”为例,在苏格兰,每逢鲑鱼回游的季节,人们就会去河边进行野餐,吃一锅新鲜的鲑鱼,场面十分热闹。所以,人们现在用这个短语来形容“混乱,一团糟”的局面。“A red herring”,该习语本义为“熏鲱鱼”。猎狐时,人们会用熏鲱鱼引开猎犬,使它不循嗅迹追猎,因此该短语现用来比喻转移注意力的事物[8]。
  (三)与航海相关的习语
  海洋渔业和海上航行在英国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英语中也大量存在与航海相关的习语。英国众多的帆船都是由一整套绳索系统来控制的。熟练的海员必须对这些绳索的功能了如指掌,因此“know the ropes”后来引申为“知道窍门”的意思。在英语中,与航海相关的常用习语还有以下几例:“Nail one’s colours to the mast”最初是指船员把船旗钉在桅杆上,表示绝不降旗投降。该习语后来被引申为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宣布并坚持自己的主张。“Take the helm”,“helm”在英语中义为“舵”。舵是船的方向盘,掌握了方向盘就掌握了船只前行的方向,现在该习语用来比喻领导和决定作用。另外,“sheet”在航海用语中指帆船的帆脚索,安装在风帆的底角,用来固定风帆和调整方向。如果帆脚索松动,船帆就会在风中摇摆不定,船身就像醉汉一样左右摇摆。英国人由此就用“be a sheet/both/three/four sheets in the wind”依次表示微醉到大醉。
  从上述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些海洋类习语的演化过程中,人们往往选择已有的相似性创造新奇的语义,用熟悉、有形和具体的概念来映射相对陌生、无形和抽象的概念,继而逐渐形成隐喻义。通过这种方式,词义的演变不断进行与发展,语言这一民族的文化载体也随之得以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
  四、结语
  词义来源于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结果,是对逻辑思维中概念的综合反映,并在人的思维活动中映现为各种意象,意象通过思维机制外化为语言形式的意义和内容[9]。词义演变往往与人们的认知机制和社会环境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从宁波方言入手,从隐喻角度探究影响词义演变的理据。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靠海的地域特色构成了宁波方言及英语词汇的外部语言环境。在这种外部语言环境的作用下,宁波方言与英语中产生了许多与海洋文化相关的词汇。人们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把熟知的经验知识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由此促成了词义的演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人们的认知因素是词义演变的内在因素,而地域社会文化因素是词义演变的外在因素。
  
  (本文系宁波大学2013年校级SRIP重点项目“隐喻视角的宁波方言词义演变”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金有景,金欣欣.20世纪汉语方言研究述评[J].南阳师范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詹伯慧.二十年来汉语方言研究述评[J].方言,2000,(4).
  [3]李树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汉语方言研究[J].方言,1999,(1).
  [4]Sweetser,E.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戚国辉.地域文化与宁波方言的词义演变[J].现代语文(语言研
  究版),2013,(8).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周志锋.海洋文化视野下的浙东谚语[J].汉字文化,2008,(6).
  [8]陆忆松.海洋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1).
  [9]魏惠萍.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
  社,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两方面对澳大利亚悉尼大同中文学校的汉语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着重分析了该校汉语课堂教学的实施步骤,总结出其在汉语教学中的特点,以期为同类学校提供有益借鉴,促进海外华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海外社区中文学校 教学过程 汉语教学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移居澳大利亚,中国成为了第三大移民来源国,而汉语也成为除英语以外的第一大语言。为了使华
期刊
摘要:本文以目的论的“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为指导,以ipad2的广告为例,对英语广告文本翻译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广告翻译中应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以期为国内的广告翻译提供相关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目的论 ipad2广告 广告翻译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已越来越紧密地和世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
期刊
摘要:《名公书判清明集》是历时词汇研究的一部重要语料,通过对该书词汇与《汉语大词典》词条的比对,我们发现《汉语大词典》在词条收录、义项收录、词语释义、书证例举等方面存在着2 580处问题,这充分证明《名公书判清明集》在辞书编纂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名公书判清明集》 《汉语大词典》 辞书编纂  《名公书判清明集》(以下简称《清明集》)是一部收录南宋中后期诉讼判决书和官府公文的资料汇编,是研究
期刊
摘要:“拷贝句”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结构,在句法中体现为“V-O-V-C”结构。其中,“V”为动词,“O”为宾语,“C”为补语,两个“V”为同一个动词,前者带宾语,后者带补语。词汇化通常指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个短语或其它语言单位固化为一个稳定的词项的过程。本文以“他学英语学晕了”为例,讨论词汇化在拷贝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关键词:拷贝结构词汇化动结式  一、引言  动词拷贝句是一种非常年轻的
期刊
摘要:以钱钟书《围城》为例,从文学语篇的视角对隐喻进行研究,强调隐喻在文学语篇中的建构作用,从而将隐喻从词汇和句子的研究领域扩大到语篇领域,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隐喻文学语篇《围城》  一、引言  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认知语言学家莱可夫(Lakoff)和哲学家约翰逊(Johnson)(1980)合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期刊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也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是人类赖以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的基础和手段。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文章旨在从德语隐喻现象出发,分析隐喻对人类思维和语言构建的作用。  关键词:隐喻思维语言德语  隐喻(Metapher)一词源自希腊语“metaphor¡”,意指“迁移、变换”,即“某个可具体观察到的事物的位置改变”。从20世纪初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词汇化理论,立足详尽语料分析,从对比语言学角度考察了空间认知视角下“under”和“下”的英汉语义对比。研究发现:第一,从认知角度看,“under”和“下”的英汉方所的原型意义基本相同,即“在下方”;第二,基于对空间识解和语义要素的理解,可以认识到“under”和“下”在不同场景中有多种语义对应关系;第三,两种语言的介词和方位词的语义的不对应关系主要依赖于空间背景的不同。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虽然可以大致说清造词法的脉络,然而关于造词法的争论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关于造词法的问题也从来没有彻底解决过。至少在现代汉语范围内,研究者一直带着问题研究,学习者一直带着问题学习,应用者也一直带着问题应用。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有研究者把修辞方式与造词规则混合在一起,提出了所谓修辞造词法概念,并引起共鸣与认同。其中,比喻造词法影响最大、共鸣最广泛、认同度最高。尽管不断有人对所谓比喻造词法提出
期刊
摘要:本文在CCL等三个大型语料库和全国报刊索引库的基础上,采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穷尽性的检索,考察了“永远”在不同语法位置上的语用频率。发现“永远”可以充当状语、定语和宾语,偶尔也作谓语。语频统计结果显示,“永远”的这些语法功能古已有之,属于恒定使用状态,只是在时代、语域及语体不同的语料中分布很不均衡而已。现代汉语阶段,“永远”出现了形容词化趋势,应该主要归因于欧化语法的影响。  关键
期刊
摘要:近几年,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PSC”)正在全国部分省市兴起,并将成为信息化社会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趋势。针对计算机辅助测试下“说话”试项出现的两大新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教学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PSC说话问题对策  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确定了普通话的法律地位,推广普通话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是推行这一国策的有力举措。1994年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