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征候群,是各类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或终末期表现,其发生率高,预后差,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长期以来,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包括传统的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以及近年来使用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8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征候群,是各类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或终末期表现,其发生率高,预后差,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长期以来,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包括传统的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以及近年来使用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8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其他文献
美国心脏节律学会(Heart Rhythm Society,HRS)年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心律失常学术盛会。第28届年会于2007年5月9日至12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Colorado)首府丹佛市(Denver)举行。本次会议内容包括首届心房颤动峰会(包括9场分会)、12个病例讨论课程、92个核心课程、24个辩论、9个专题论坛、19个专家见面会、
慢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是各种心脏病的主要死因。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Ⅲ级以上心力衰竭患者1年死亡率超过50%,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当。长久以来,人们更多关注于CHF的心肌舒缩功能,其传导性的改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使得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
近年来研究表明,个性因素在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某些个性特质可能是保护性因素,而有些则能加速其发展、引起不良预后。心律失常作为心血管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临床表现和机制复杂。冲动的发生、传导异常,包括折返、异常自律性和后除极等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心律失常发生和维持机制,但启动这些机制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的。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更多注重心脏解剖和功能的变化对上述机制的启动作用,如心脏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推进,幼儿园阶段作为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只有实现了幼儿园内部管理工作的优化,幼儿园教育的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彰显出来。基于这一背景,该如何解决幼儿园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常见问题呢?本文围绕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 一、幼儿园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规划 不同时代下,幼儿和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需求也存在差异。虽然幼儿园大多会跟随时代发展和需
目的观察冠心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后的长期预后。方法23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龄(71.56±10.38)岁。心功能不良16例。22例行血运重建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2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2例)。术后发生晕厥9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发作22例,心室颤动(VF)发作5例。植入单腔ICD(VVI)15例,双腔ICD(DDDR)1例,三腔I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增加心血管病致残率和致死率的重要因素,至今仍未能阐明其确切机制。对房颤模型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认识。房颤模型也由最初的心房肌组织片计算机模型和Langendoff灌注离体心脏房颤模型发展到现今的在体房颤动物模型。本文就目前房颤动物模型的制备作一综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经常会被家长和亲朋好友求助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人们都知道,孩子写作能力的培养有许多切入点,我认为在提升孩子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写作能力,是一个有效的根本性措施。本文就在提升孩子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写作能力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教材,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审美鉴赏与创造”作为语文学科的核
近年研究表明,心房间质纤维化是心房颤动(房颤)易于维持和复发的重要基础。房颤后心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l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和其抑制因子(T1MPs)的比例失衡是心肌间质纤维化重要发生机制。研究表明房颤后心房肌MMP-2、MMP-9表达和活性均增加。已证实急性心肌梗死10min后MMP-13表达升高,在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房颤时心房肌
尘 埃 本名欧阳文;昆明市作家协会会员,获2012年滇东文学奖。2003年开始网上诗歌写作,作品发表于《诗选刊》、《大家》、《滇池》、《云南日报》、《春城晚报》、《时代信报》、《2010年中国诗歌精选》《诗歌报》等报刊杂志上。 对于云南 对于云南 我不是主人 也不是客人 我是汉人 像个远古的入侵者 我的长矛戳在山梁 已经锈迹斑斑 就像一株久长不出根系的植物 很难吸收这片红土的养
导管射频消融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心律失常治疗中。消融成功的前提在于通过详细的电生理标测,准确地找出心律失常的起源位点或折返途径。传统的依靠X线作为指引的标测技术存在标测精度较低、定位困难、X线曝光时间较长等不足之处。近年来,一种被称为Carto^TM(Biosense Webster Inc.)的电解剖标测系统自1996年起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