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人类区别动物的重要特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或忧伤哀恸,或喜形于色,或怒从中来,这些都是情感的生动体现,正是因为情感的作用,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异彩纷呈,缤纷灿烂,充满情趣。但是,人们的情感体验不是与生倶来的,而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培养、长期教育而形成的。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聋哑儿童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对聋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使他们成功回归主流社会的重要保障。聋生由于听觉缺陷导致了语言缺陷,语言缺陷又会导致情感认知的缺陷,而情感的交流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拥有健康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是他们成功回归主流社会的重要保障。我们应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聋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内容的情感教育因素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语文教材多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寄托、倾注着作者深沉、真挚、丰富的情愫。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语文教材正是培养聋生情感的最直接的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挖掘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披文入情,创造情境,激活聋生的情感体验,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因此,在教学《海伦·凯勒》和《假如只有三天光明》时,要引导学生走进海伦的内心世界,去领悟他顽强拼搏、不以身残自弃的可贵精神和热爱生活、珍视生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感受生命的跳动和生命价值的升华,从而唤起他们对未来、对生命的信念,并从中汲取人生的力量;在讲《长城》、《颐和园》时,要通过盛赞中华民族伟大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灿烂辉煌的文化,藉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詹天佑》、《梅花魂》时,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中孕育的内涵,弘扬民族精神,把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灵魂中;在欣赏《桂林山水》时,要在学生的眼前展现一幅幅美丽、壮阔的风光画卷,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背影》、《穷人》时,不要忽视字里行间充溢着的真挚感人的思想情愫,引领学生悉心体验美好的人间至情,唤起学生的爱心、同情心、感恩的情怀和对人类苦难的悲悯,激活他们的良心,净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懂得珍惜和爱护、关心和体贴,让爱在他们的生命中播种、萌芽、生成。
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针对聋生的特点,注意使用不同的语言
聋生的情感体验是否生动、丰富、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语言的理解及积累程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是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思想内涵的基础。因此,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重要视课文的朗读,读出字里行间所薀含的情感、哲理、意境等,在朗读中拉近学生和作者心灵的距离。
教学中,要帮助聋生充实、丰富表达情感的词汇和语言。聋生由于丧听失语,语言及词汇都相当贫乏。如:在表达高兴的心情时,多用“高兴”来形容,语言表达枯燥乏味、单调,缺少意薀,这就要求教师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多做一些词语扩展方面的练习,如:尽可能多的写出表示“高兴”的词语、表示“难过”的词语、表示“美丽”的词语等等。在教学中,要尽量多教给学生一些表达感情的词句,不要局限于课本,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要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形式。聋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教师直观形象的表情演示可以说是一种无声身体语言,可以弥补聋生的听觉缺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的特点,在现情境,调动聋生情感
语文教材中那些经过作家妙笔精心描绘的自然美景,更能激发人的审美情感。该类课文在教学中单凭教师简单的手势和繁琐的分析,是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的。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姿态万千的自然环境美,从而使聋生获得真切生动的审美体验。如在教学《桂林山水》、《长城》、《颐和园》、《海滨小城》等课文时,我让学生观看了大量的风光图片和风光资料片,使学生对课文中描绘的景色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并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对我国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赞颂之情和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捕捉好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才能使聋生迸发生思想的火花,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一次阅读课上,我指导学生学习一篇文章《悠悠寸草心》,讲的是一个日本青年替母亲洗脚的故事。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读到这里,我的声音哽咽了。而这时,我发现李大志同学眼睛也湿润了。我问他为什么流泪了。他说他想起了他的父母在自己丧失听力后,怎样为他求医治病,现在为了让他完成学业,他们又是怎样辛苦劳作,供养他上学。这时,我发现下面又有几个孩子在轻轻地啜泣,于是,我一一让这几个孩子讲他们哭泣的原因。孩子们满怀深情地回忆着父母的慈爱,诉说着父母的恩情,有的孩子甚至泣不成声。浓浓的爱意在教室里弥漫,人世间的至情至爱在此演绎。这感人的一幕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已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在教学中,要做到“以情激情”
聋生由于语言的缺陷,造成情感体验、情感认知的偏差与困难,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于诱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着直接影响作用。因此,教师是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引导者。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自己要先进入“角色”,真正把作者寄寓文章中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拂动其情感的涟漪。当教师的心融与文章之中时,感情就会自然流露出来,并传导给学生。
要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来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过程也就是学生对教师酿造的情感氛围进行认知并演变为自己情感内容的过程,为此,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聋生的表现欲很强,而且他们一般都热哀并擅长于表演。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我经常要求学生分组自导自演,展示课文情节内容。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语文课应该是传情的课,应该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素养的主阵地。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我面对着许许多多失聪儿童,肩负着沉重的责任,心怀着殷切的期望。我相信,只要在孩子们心中播洒下一份爱的种子,并精心地去浇灌,去呵护,那么,孩子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孩子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在金秋时节,我们收获的将是累累硕果。
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内容的情感教育因素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语文教材多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寄托、倾注着作者深沉、真挚、丰富的情愫。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语文教材正是培养聋生情感的最直接的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挖掘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披文入情,创造情境,激活聋生的情感体验,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因此,在教学《海伦·凯勒》和《假如只有三天光明》时,要引导学生走进海伦的内心世界,去领悟他顽强拼搏、不以身残自弃的可贵精神和热爱生活、珍视生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感受生命的跳动和生命价值的升华,从而唤起他们对未来、对生命的信念,并从中汲取人生的力量;在讲《长城》、《颐和园》时,要通过盛赞中华民族伟大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灿烂辉煌的文化,藉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学习《詹天佑》、《梅花魂》时,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中孕育的内涵,弘扬民族精神,把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灵魂中;在欣赏《桂林山水》时,要在学生的眼前展现一幅幅美丽、壮阔的风光画卷,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背影》、《穷人》时,不要忽视字里行间充溢着的真挚感人的思想情愫,引领学生悉心体验美好的人间至情,唤起学生的爱心、同情心、感恩的情怀和对人类苦难的悲悯,激活他们的良心,净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懂得珍惜和爱护、关心和体贴,让爱在他们的生命中播种、萌芽、生成。
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针对聋生的特点,注意使用不同的语言
聋生的情感体验是否生动、丰富、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语言的理解及积累程度。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是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思想内涵的基础。因此,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重要视课文的朗读,读出字里行间所薀含的情感、哲理、意境等,在朗读中拉近学生和作者心灵的距离。
教学中,要帮助聋生充实、丰富表达情感的词汇和语言。聋生由于丧听失语,语言及词汇都相当贫乏。如:在表达高兴的心情时,多用“高兴”来形容,语言表达枯燥乏味、单调,缺少意薀,这就要求教师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多做一些词语扩展方面的练习,如:尽可能多的写出表示“高兴”的词语、表示“难过”的词语、表示“美丽”的词语等等。在教学中,要尽量多教给学生一些表达感情的词句,不要局限于课本,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要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形式。聋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教师直观形象的表情演示可以说是一种无声身体语言,可以弥补聋生的听觉缺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形象直观的特点,在现情境,调动聋生情感
语文教材中那些经过作家妙笔精心描绘的自然美景,更能激发人的审美情感。该类课文在教学中单凭教师简单的手势和繁琐的分析,是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的。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姿态万千的自然环境美,从而使聋生获得真切生动的审美体验。如在教学《桂林山水》、《长城》、《颐和园》、《海滨小城》等课文时,我让学生观看了大量的风光图片和风光资料片,使学生对课文中描绘的景色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并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对我国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赞颂之情和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捕捉好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机,才能使聋生迸发生思想的火花,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一次阅读课上,我指导学生学习一篇文章《悠悠寸草心》,讲的是一个日本青年替母亲洗脚的故事。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读到这里,我的声音哽咽了。而这时,我发现李大志同学眼睛也湿润了。我问他为什么流泪了。他说他想起了他的父母在自己丧失听力后,怎样为他求医治病,现在为了让他完成学业,他们又是怎样辛苦劳作,供养他上学。这时,我发现下面又有几个孩子在轻轻地啜泣,于是,我一一让这几个孩子讲他们哭泣的原因。孩子们满怀深情地回忆着父母的慈爱,诉说着父母的恩情,有的孩子甚至泣不成声。浓浓的爱意在教室里弥漫,人世间的至情至爱在此演绎。这感人的一幕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已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在教学中,要做到“以情激情”
聋生由于语言的缺陷,造成情感体验、情感认知的偏差与困难,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于诱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着直接影响作用。因此,教师是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引导者。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自己要先进入“角色”,真正把作者寄寓文章中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拂动其情感的涟漪。当教师的心融与文章之中时,感情就会自然流露出来,并传导给学生。
要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来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过程也就是学生对教师酿造的情感氛围进行认知并演变为自己情感内容的过程,为此,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聋生的表现欲很强,而且他们一般都热哀并擅长于表演。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我经常要求学生分组自导自演,展示课文情节内容。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语文课应该是传情的课,应该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素养的主阵地。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我面对着许许多多失聪儿童,肩负着沉重的责任,心怀着殷切的期望。我相信,只要在孩子们心中播洒下一份爱的种子,并精心地去浇灌,去呵护,那么,孩子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孩子个性的幼苗就会一派生机,茁壮成长,在金秋时节,我们收获的将是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