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这种方法立足于学生本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鉴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上述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常被我们教师运用,但也常常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一、“合坐式”的小组合作学习
听过许多课,小组合作学习常见的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一声令下,前面的两个同学身体一转,便开始讨论,合作起来方便易行。但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合作学习进而演变为一般的“合坐式”学习。
二、“不合作”的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希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且在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合作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后就不再听取他人的意见了。小组中每个成员的任务一成不变,一个班级里代表小组发言的总是那几位同学,而另外一些学生始终没有表现的机会,长此下去,小组合作则失去平衡,部分学生失去了发表意见的积极性。
三、“无须合作”的小组合作学习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滥用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他们常常频繁地向学生提出一些琐碎的问题而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好像这样做就能体现课改精神;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合作学习,题目太简单,虽合作得很热烈却毫无意义;题目太难则因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根本无法合作学习。这些教师实际上忽视了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和小组合作的最终目的。
四、“缺乏指导”的小组合作学习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但是离不开教师的合理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提出学习内容,就马上要求学生开展讨论,这时既没有教师的指导,也没有学生的思考就参与讨论,这样的小组合作往往变成思维敏捷的学生表现的“舞台”,长此以往,只能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控时不当”的小组合作学习
经常在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们正在热烈地讨论,各抒己见,饶有兴趣地讨论交流,而这时,教师一声令下,学生不得不停止讨论;有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间过长,以至部分学生开小差、打闹或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因而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针对上述现状,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我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1 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构建合作小组时,应充分考虑小组结构的合理性。首先是人数要适量,一般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学生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其次是结构要均衡,分组时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均衡的基础。
2 充分考虑合作的必要性。一般来说,比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带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而设计的探究性、研究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主动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宣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和形式化。
3 注意适当指导与及时评价。一方面,教师针对问题的主旨和切入点给予学生适宜的点拨,能让学生尽快进入主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合作的进展,监控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方向,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指导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鼓励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积极参与。
4 培养基本合作技能。布置合作学习内容后,可采取“三步走”的方法: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二至三分钟,以避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其次让学生发表个人意见,每个人都必须陈述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最后是小组间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要参与其中,在组内发言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优等生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同时鼓励后进生要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乐于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因为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相互作用,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交往和提高的过程。我们只有正视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研究和改进,才有助于因材施教,有助于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众多有差异学生的不足,从而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人人都得到发展”这一目标。
一、“合坐式”的小组合作学习
听过许多课,小组合作学习常见的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一声令下,前面的两个同学身体一转,便开始讨论,合作起来方便易行。但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合作学习进而演变为一般的“合坐式”学习。
二、“不合作”的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希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且在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合作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后就不再听取他人的意见了。小组中每个成员的任务一成不变,一个班级里代表小组发言的总是那几位同学,而另外一些学生始终没有表现的机会,长此下去,小组合作则失去平衡,部分学生失去了发表意见的积极性。
三、“无须合作”的小组合作学习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滥用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他们常常频繁地向学生提出一些琐碎的问题而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好像这样做就能体现课改精神;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合作学习,题目太简单,虽合作得很热烈却毫无意义;题目太难则因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根本无法合作学习。这些教师实际上忽视了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和小组合作的最终目的。
四、“缺乏指导”的小组合作学习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但是离不开教师的合理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提出学习内容,就马上要求学生开展讨论,这时既没有教师的指导,也没有学生的思考就参与讨论,这样的小组合作往往变成思维敏捷的学生表现的“舞台”,长此以往,只能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控时不当”的小组合作学习
经常在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们正在热烈地讨论,各抒己见,饶有兴趣地讨论交流,而这时,教师一声令下,学生不得不停止讨论;有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间过长,以至部分学生开小差、打闹或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因而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针对上述现状,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我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1 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构建合作小组时,应充分考虑小组结构的合理性。首先是人数要适量,一般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学生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其次是结构要均衡,分组时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均衡的基础。
2 充分考虑合作的必要性。一般来说,比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带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而设计的探究性、研究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主动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宣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和形式化。
3 注意适当指导与及时评价。一方面,教师针对问题的主旨和切入点给予学生适宜的点拨,能让学生尽快进入主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合作的进展,监控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方向,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指导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鼓励那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积极参与。
4 培养基本合作技能。布置合作学习内容后,可采取“三步走”的方法: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二至三分钟,以避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其次让学生发表个人意见,每个人都必须陈述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最后是小组间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要参与其中,在组内发言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优等生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同时鼓励后进生要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乐于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因为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相互作用,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交往和提高的过程。我们只有正视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研究和改进,才有助于因材施教,有助于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众多有差异学生的不足,从而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人人都得到发展”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