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让阅读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让阅读不断地为写作提供新奇、感人的素材,以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使阅读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如果说写作需要源源不断的灵感,那么阅读和生活便组成了写作的“源头活水”。因为写作是对生活的体现,而阅读就是使生活更加饱满的富有情感的源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汲取优秀文章中的精华之处,然后对自己的生活加以描述,这是展现出真实而感人的生活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八年级的课堂上,教师给出的作文题目是“坚强”,让学生以此为话题写作,以初中生的经历也许无法真正体会到“坚强”这一词语真正的意义,但是教师将这一作文题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一个单元的课程教学完成后,那么这个作文题目就显得应景而贴切了。这一单元无论是《白杨礼赞》,还是《海燕》,无不体现了“坚强”这一主题。教师利用对课文的阅读来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源”,让学生能够灵活地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然后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坚强”的理解,都体现出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教师合理利用阅读这一写作的源头活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使阅读成为写作的灵魂导师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精髓很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章领悟到写作的技巧,不但学习文章运用的内容,还要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方法及技巧。如教师要教授学生如何描写人物的时候,其实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就有很多文章可以借鉴。通过阅读教材上的文章,并结合教师的讲解,学生便能更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描写人物的精髓之处。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就是一篇描写人物的典型之作,如在描写与藤野先生初见的时候,作者采用的是外貌描写与语言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首先在外貌上介绍藤野先生:“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接着描写了他的语言:“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其实这里就以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描写埋下伏笔,接着以事例来佐证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如写他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用的是添改讲义的事例;写他对学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用的是纠正解剖图的事例;后来描写他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用的是关心解剖实习的事例。教师可以以此为案例,教会学生描写人物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以这种就事论人的方法,写出对人物的真实情感。
三、使阅读成为写作的素材宝库
新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诗词、美文、美段,有意识地积累、感悟、运用,将阅读中的所思所想体现到写作中去。在这一目标中,明确地要求学生多阅读,为写作积累素材,建立一个属于自我的丰富而充实的素材库。作文不但是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考评,还是对学生阅读量的检验。从一些学生作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量之大,并且真正做到了“读以致用”。如在论证“玉不琢也成器”这一论点的错误时,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不琢之璞,只是一块顽石;拒雕之玉,不能叫艺术品,这是客观事实。‘天才’论者难道忘了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教训吗?而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千古名句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一些人平时不严于律己,自恃才高,坐待‘天降大任’,这是无知狂妄。假若停滞不前,故步自封,纵使‘幼有神童之誉,少怀大志’,也会‘终历与草木同朽’,这是客观规律。由此可见,玉不琢是不能成器的。”这些引用的事例、名言名句驳斥了“玉不琢也成器”的论点,使论点更加突出。所以,教师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让学生能够“读以致用”,真正学会使用文中优美词句、典型事例,使文章文采飞扬,处处显示出灵活运用阅读积累的优势,才能使文章更加的优美、深刻。
四、使阅读成为写作的牢固构架
写作文也讲究顺序、条理,自己写出的作文需要让人读起来清楚、明白,讲究结构严谨、布局精美。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立体而形象的思维,为自己写作时布局谋篇打下基础。在教会学生构架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朱自清的《春》,从这篇文章中,学生可以模仿作者写春的技巧:春草图——小草报春,春花图——百花争春,春风图——微风吟春,春雨图——细雨润春,迎春图——勤人迎春,五幅图画,条理清晰,结构简单,同时又清晰地表现了春的特色,让人看了不禁感概春之美丽。巧妙的构思,让文章看似简单却不简单,处处洋溢着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这就是作者的成功之处,学生对其进行模仿,加上自我的情感,才能将文章写得活灵活现。结构是支撑文章的框架,只有支架牢固,才能在这一支架上“添砖加瓦”。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润色文章,才会使文章更加优秀,所以阅读的同时,模仿优秀文章构架也十分重要,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十分有益。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是学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体现,而阅读是促进写作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合理利用阅读的优势,提高学生写作时的选材、立意、布局的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积累,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使阅读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如果说写作需要源源不断的灵感,那么阅读和生活便组成了写作的“源头活水”。因为写作是对生活的体现,而阅读就是使生活更加饱满的富有情感的源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汲取优秀文章中的精华之处,然后对自己的生活加以描述,这是展现出真实而感人的生活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八年级的课堂上,教师给出的作文题目是“坚强”,让学生以此为话题写作,以初中生的经历也许无法真正体会到“坚强”这一词语真正的意义,但是教师将这一作文题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一个单元的课程教学完成后,那么这个作文题目就显得应景而贴切了。这一单元无论是《白杨礼赞》,还是《海燕》,无不体现了“坚强”这一主题。教师利用对课文的阅读来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源”,让学生能够灵活地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然后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坚强”的理解,都体现出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教师合理利用阅读这一写作的源头活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使阅读成为写作的灵魂导师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精髓很重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章领悟到写作的技巧,不但学习文章运用的内容,还要学习语言运用的规律、方法及技巧。如教师要教授学生如何描写人物的时候,其实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就有很多文章可以借鉴。通过阅读教材上的文章,并结合教师的讲解,学生便能更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描写人物的精髓之处。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就是一篇描写人物的典型之作,如在描写与藤野先生初见的时候,作者采用的是外貌描写与语言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首先在外貌上介绍藤野先生:“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接着描写了他的语言:“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其实这里就以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描写埋下伏笔,接着以事例来佐证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如写他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用的是添改讲义的事例;写他对学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用的是纠正解剖图的事例;后来描写他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用的是关心解剖实习的事例。教师可以以此为案例,教会学生描写人物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以这种就事论人的方法,写出对人物的真实情感。
三、使阅读成为写作的素材宝库
新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诗词、美文、美段,有意识地积累、感悟、运用,将阅读中的所思所想体现到写作中去。在这一目标中,明确地要求学生多阅读,为写作积累素材,建立一个属于自我的丰富而充实的素材库。作文不但是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考评,还是对学生阅读量的检验。从一些学生作文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量之大,并且真正做到了“读以致用”。如在论证“玉不琢也成器”这一论点的错误时,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不琢之璞,只是一块顽石;拒雕之玉,不能叫艺术品,这是客观事实。‘天才’论者难道忘了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教训吗?而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千古名句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一些人平时不严于律己,自恃才高,坐待‘天降大任’,这是无知狂妄。假若停滞不前,故步自封,纵使‘幼有神童之誉,少怀大志’,也会‘终历与草木同朽’,这是客观规律。由此可见,玉不琢是不能成器的。”这些引用的事例、名言名句驳斥了“玉不琢也成器”的论点,使论点更加突出。所以,教师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让学生能够“读以致用”,真正学会使用文中优美词句、典型事例,使文章文采飞扬,处处显示出灵活运用阅读积累的优势,才能使文章更加的优美、深刻。
四、使阅读成为写作的牢固构架
写作文也讲究顺序、条理,自己写出的作文需要让人读起来清楚、明白,讲究结构严谨、布局精美。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技巧,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立体而形象的思维,为自己写作时布局谋篇打下基础。在教会学生构架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朱自清的《春》,从这篇文章中,学生可以模仿作者写春的技巧:春草图——小草报春,春花图——百花争春,春风图——微风吟春,春雨图——细雨润春,迎春图——勤人迎春,五幅图画,条理清晰,结构简单,同时又清晰地表现了春的特色,让人看了不禁感概春之美丽。巧妙的构思,让文章看似简单却不简单,处处洋溢着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这就是作者的成功之处,学生对其进行模仿,加上自我的情感,才能将文章写得活灵活现。结构是支撑文章的框架,只有支架牢固,才能在这一支架上“添砖加瓦”。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润色文章,才会使文章更加优秀,所以阅读的同时,模仿优秀文章构架也十分重要,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十分有益。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是学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体现,而阅读是促进写作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合理利用阅读的优势,提高学生写作时的选材、立意、布局的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积累,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