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中体会语文味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_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两次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感慨颇多。说明文怎么就有“语文味”了呢?第一次教学,语文味缺失,上得就像是一节常识课。再一次教学,一定要把语文味找回来。寻找语文味的过程仿佛进行冒险,寻找语文宝库里的宝藏。最终,寻到“大自然的语言”中的语文味,并在“语言”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缺失;寻找
  
  实习,让我有机会亲自进行说明文教学。
  第一次教《大自然的语言》
  1.课前准备
  第一次教说明文,我教《大自然的语言》,面对的是初二的学生。在上课之前,我仔细研读课文,不仅深入文本,还把它放在整体设计里面去思考。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初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中学阶段的第八篇课文。它说明的对象是物候学,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学的形象化说法。说明的内容是物候对动植物及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材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的语言准确而不失生动。
  我又了解了一下学生的情况,学生已经学过七篇说明文,对于说明文基本常识有所认识,但没有全面把握说明文,有些概念容易混淆,比如说说明方法中的下定义和作诠释,总体来说,学生学习说明文还处于初级阶段。
  接着我借鉴已上过的课,产生对这节课的初步设想。我上完这节课以后,学生对物候学有所了解,对身边的物候学有所体察,对物候学、动植物及农业生产影响有所认识,在他们头脑里留下物候学就在我们身边的印象,并能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2.上课过程
  我是这样教说明文的:
  一开始,我用一分半的配乐视频导入。视频集中了大自然春夏秋冬的美景,杨柳青青,桃花艳艳,荷花满满,蝉声阵阵,黄叶片片,稻麦黄黄,草木枯枯,白雪皑皑。关上灯,放这段视频,学生沉浸在四季美景中,进入了我创设的情境中。
  放完视频,趁着学生意犹未尽,我引入大自然的语言:“我们人类有自己的语言进行沟通交流,那大自然有没有进行沟通交流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上《大自然的语言》。”
  顺着《大自然的语言》课文,顺势介绍本文作者竺可桢,“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物候学家,为我国气候学、物候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就是他的一篇科普文章。”
  接着,我让学生带着四个问题默读一遍课文。用PPT现出四个问题,四个问题是课后练习一:(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边看边圈点,一遍看完后,他们对文章有了大体了解。这时我没有急着提问学生,而是让某些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可以再熟悉熟悉课文,我可以检查他们初读的效果。
  我请了五个学生起来朗读,除了个别字词错误之外,他们读得还比较顺畅。读完后,我重复一遍读前提出的四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做好了准备,并踊跃发言,积极回答四个问题。四个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上,学生从文中提取信息回答问题,我补充。问到第三个问题“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我进行了重点,从经纬度是什么开始,解释到为什么纬度是影响的首要因素、经度其次、高下次之、古今又次之,可谓详尽,我扩充了很多例子说明课文的道理。
  这一环节我讲授比较多。时间过了大半,剩下的时间用来品味语言。学生挑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评析交流,讨论热烈。然后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比如说第一段学生说描述景色美,仿佛呈现一幅幅四季的图画,还有学生说标题形象,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
  临近下课的时候,我做了小结:竺可桢先生用优美的语言通俗易懂地介绍了物候学这门科学,其实物候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很多很多的秘密,可谓其乐无穷!
  最后,我布置了作业,课后练习第三题的第二小题: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课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前思后想,总结成与败。
  最大的不足是: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知识课。在这节语文课中语文味缺失。学生回答四个问题,是提取信息、筛选信息、组织语言的过程,后来我补充说明影响因素,甚至解释经度、纬度、影响大小的原因,涉及的都是地理知识,在语文课上教地理知识喧宾夺主,在语文课上花不小精力教地理本末倒置。以至于学生在下课跟我交流时说:“老师,我感觉这是一节地理课,说的都是地理知识。”尴尬和懊悔之情难以言表。我多想说:“其实我也不想这样。”也许在我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知识,意识方面发生了变化,但变化的是地理意识,不是语文意识。深入思考,我怎么就上成地理课了?仔细翻阅备课记录,一看教学设想,我傻眼了。从教学设想,开始我就犯傻。教学设想是:学生对物候学有所了解,对身边的物候学有所体察,对物候学、动植物及农业生产影响有所认识,在他们头脑里留下物候学就在我们身边的印象,并能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教学设想实际上对学生上完课后的状态预想,自然而然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如果仅仅让学生留下物候学的印象、留下热爱科学的火种,地理课或科学课会圆满完成任务,而语文课显然不适宜。“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丰收不成,损失惨重。
  另外一个缺陷是在品味语言环节上。品味语言,随意性大,点拨总结不多。学生圈点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赏析交流,并没深入,我没有及时点拨、总结,以至于学生品味,只当说一些优美的语句,没有发现它真正的美——触动人心的美。唇齿留香不必谈,记忆犹新岂敢想?
  幸好这节课还有两个亮点。第一个亮点,开始的导入。我用一分半的配乐视频导入,视频汇聚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美景,学生沉浸美景,陶醉其中,迅速进入我预设的情境中,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效果良好。另外一个亮点,出现在朗读环节上。学生先默读了一遍课文,课文有所熟悉。紧接着,我请几位同学朗读一遍,趁热打铁,再熟悉熟悉课文,同时检查默读效果,一举两得。朗读是培养语感很好的方法。无论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朗读都可以让作品内化、情感内化,作品的所有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意识的一部分,此外还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即夏丏尊先生命名的“语感”。朗读过程中,学生比较好吸收优秀作品的精华。
  总而言之,成与败值得反思。尤其对于不足,教训是惨痛的。面对教训,站起来的是勇士,跌倒了爬不起来的是懦夫,勇士还是懦夫?阳光下成长的教师还是阴暗处苟生的学徒?我选择前者,没有犹豫。驱散阴霾,再次启程,准备再一次讲课。于是,我进行了第二次《大自然的语言》教学。
  第二次教《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次教《大自然的语言》,对象是初二另一个班的学生。
  1.课前准备
  上课之前,对文本进行更深一步研究,特别对文本条理、语言深究,为的是对教学内容了然于心,教学的过程更加得心应手。
  教学班级的学生比较活跃,课堂氛围更加积极,但在课堂上学生好走神。说明文常识方面积累不够,说明方法容易混淆。
  吸取上节课的经验,教学设想做了调整。学生跟我一起学习这课以后,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2.上课过程
  一开始,我还是用一分半的配乐视频导入。学生被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吸引,很快进入了学习情境。
  顺势,我引出大自然的语言,“我们有篇课文叫《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有它们的语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物候学家,为我国气候学、物候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就是他的一篇科普文章。”
  接着,我依然让学生带着四个问题默读。用PPT现出四个问题,四个问题是课后练习一:(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圈圈点点,我边看边指导。我还是让他们朗读一遍,朗读的过程中继续思考问题。
  六个学生起来朗读。他们朗读后,我对他们读错的字词进行订正。订正完,我重复刚才的提问,然后请同学回答。回答的过程中,我适时点拨。比如说,第三个问题: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找出影响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及古今的差异。追问学生一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他们定然找出书本中的语句。当涉及说明方法时,我再问一句:“作者说明这个影响因素时,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深入挖掘文本,语文味自然就出来了。
  尔后我让学生说说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学生一时蒙住。我慢慢引导,开始作者从大自然的语言着手,展示物候现象,后来分析现象后的规律,再总结意义,从现象到本质,显然:逻辑顺序。学生豁然开朗。不仅全文按照逻辑顺序行文,局部也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排列有逻辑,纬度因素影响最大,经度其次,高下再次,古今最次,影响由主到次,而且前三个是空间,最后古今是时间,层次分明,有条有理。
  分析语言环节,突出文本语言特点,准确又优美。而品味语言扣住词语的选择和运用。先找准确表达的词语,学生找出“迟十天左右”“迟五六天”“早开20天”“早10天”“在一定高度上”,我把学生找出的词语概括为三类:确数、约数、限定词。再品味优美语句,集中在一段,学生找出动词“萌发”“孕育”,拟声词“渐渐”“簌簌”,成语“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正是动词的使用形成动态的画面,拟声词描摹秋天来临落叶飘落的声音,多个成语描绘一幅幅景色,使这篇文章生动起来。
  最后,我布置了作业,课后练习第三题的第二小题: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课后反思
  较之前一次教《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对不足之处有所改进。
  这节课最大的改进是语文味更浓了,不是地理知识的罗列,而是语文意识的培养。语文课上的都是语文,回归正道。学生收获的是对语言文字的体验,朗读直接对话文本,说明方法对话如何表达,词语体悟对话语感。学生学完后,有条有理不再是书本上的成语,而是具体例子给出的鲜活印象;语言优美不再是概念化结论,而是词语激发学生想象,实实在在给予学生的感受。
  改进缺点,发挥优点。一分半配乐视频导入,很快把学生带到学习的课堂上,效果仍然不错。朗读,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并且培养说明文语感。朗读依然是说明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过,教学常常没法避免遗憾。这节课一个课时比较紧,教学内容比较多,朗读不够,学生可能无法全部吸收语言文字精华,甚为遗憾。如果我下次再上这篇经典的说明文,我可能会安排两个课时,内容分散在两个课时;多点朗读,培养学生的说明文语感。
  我想,经过一次次的反思及改进,《大自然的语言》,唇齿留香多多谈,记忆犹新也敢想。
  通过《大自然的语言》两次教学,我认识到教学要反复琢磨,不停反思。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语文课最重要的是要教出“语文味”。苦尽甘来,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戴燕白,女,1985年1月生,汉族,皖舒城人。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科教学(语文)。2010年9月到2011年1月,教育实习。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了多种新的教学方法,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其中,包括情境创设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巧设情境,不仅能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学生不再是沉闷地听讲,而是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心随之飞扬。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活跃气氛  
摘 要:作文是学生表达生活感受和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是将各种语文基础知识综合在一起的一种创新活动生活,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河山”。然而随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作文教学也需要教师投入精力与热情去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突破。反观当前作文课堂,不少老师基于传统教学理念,在教学上存在一些问题,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无法得到有效的引导,一直呈现“高耗低能”的教学现象。如今作文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扮演
阅读是人的生存方式之一,也是人的生命运动形式之一。  那么,阅读又是怎样的一种生命运动呢?阅读就是脱离外在形骸、心游万仞、目接千载的过程。落霞与孤鹜齐飞,心向往之;秋水共长天一色,心旷神怡。阅读能让你进入另一个时空,一切似梦非梦、怅恍迷离却又似乎触手可及、可闻可叹,一切似曾相识而又绝非现实,一切神奇怪异却又无所不可,你似在旁观又似在亲历的境界。  一、阅读的奇妙  1.阅读的奇妙,第一是“体验”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  ——苏霍姆林斯基  新课程呼唤教师的激情、智慧与活力,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激情昂扬、活力无限的教师呢?冷冉老先生说过:“人的认知过程,总是伴随着情、意过程的。知、情、意、行的同步性与统一性是学习行为的客观
爱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爱是教育的基础,而关爱那些在心理上和身体上都有残疾的又聋又傻的学生,是师德的最高境界。我在特殊教育这片沃土上默默地耕耘了二十个春秋。虽然时间流逝,但记忆是无法挥之而去的。  在我的特教生涯中有这么一段经历:当时,我刚休完产假返校的第一天。负责教务和德育的两位主任找我谈话,她们希望我接任一个刚升入二年级的班级。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在我怀孕期间,好像隐约听说收上来一个“傻子班”,不
摘 要:从学校、社会、传统教学等多角度分析,提出现在中职学校教学模式必须改革,并提倡中职学校专业课采用“做中学”教学模式代替现有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做中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一、学校教学状况  本学期学校提出教学重点工作是提高教學质量。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抓学生纪律;加强行政监督;两周搞一次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教学组织管理、教学教研能力。这些措施的落实,确实取得较好的效果,课堂上,学生较
一  在本县,人们私下把周达一称为“周大”,因其大名里藏着个“大”,也因为他是县委书记,第一把手,为人强势,说一不二,脾气极大,而且无法捉摸。  那一天陈学仁撞到枪口上了。  县委会议室里,县各班子头头及各机关部门负责人尽数到场。该会由周达一主持并讲话,全场只他一个人说。  这会其实是炒冷饭。半月前,省委书记来本县考察高速公路建设,表扬鼓励有加。之后这些言论被整理成一份材料,次日被周达一在本县会议
郜莹是中国台湾电视台、广播电台资深主持人,曾获台湾广播电视最高荣誉——金钟奖。此外,她还是一位高产作家,出版了28部个人作品,并获台湾中国文艺协会报导文学奖。除了这两个身份,她还是郜妈——一个优秀的母亲。如今,她的儿子家石在上海做建筑设计师,女儿沈妮在美国纽约担任中医针灸师。提起做妈妈,郜莹有很多感触。其中,她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活出自我才是好妈妈。  追逐梦想不等待  结婚后,郜莹一度想退回家庭,
原著 杨少衡缩写 佚 名    1    叶家福、蔡波、赵荣昌是在省委党校的党政干部培训班认识的。  在他们之前,类似班次已辦过七期,他们是第八期,简称“八培”。培训班培训对象有特定条件,年纪不能太大,经历要多,必须有一定职务,已进入领导干部后备名录。培训班学员的推荐、筛选和考试程序相当严格,两年一招,两年毕业,早先那几期学员出去后上得多用得快,最强的已经进入省内中、高层,因此这个班有“黄埔班”之
摘要:写文章时,总要由一层意思向另一层意思转换,由一个内容向另外一个内容发展,中间往往要用一定的词句或段落把前后意思之间的关系加以适当的提示,使它们有机地联结起来,引导读者顺着作者的思路,自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就是文章的过渡。过渡就像一座桥,衔接层与层、段与段之间的意思。过渡得好,写出的文章就会给人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感觉;过渡得不好,读者就会觉得文章生硬、别扭。那么,怎样才能够做好文章的过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