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中杰克的单向度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u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世纪中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财富有所提高,人们陶醉于眼前的虚假物质繁荣,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解放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似乎慢慢被人们遗忘。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中,倡导人本主义批评理论以批判性以人的单向度的为核心重点,以实现人的本质的解放为最终目标。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作为与人本主义批判理论同时代的著作,反映当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意识。将同时代的批判理论与文学作品相结和,以人本主义批判理论作为理论视角,从消费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以及自由的缺失这三个方面探讨《蝇王》小说中的非人本主义行为的社会形态,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了方法,使社会和谐发展也有重要的警告价值。
  【关键词】:人本主义批判理論;《蝇王》;单向度;社会异化
  1.引言
  《蝇王》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的的代表作,自威廉·戈尔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蝇王》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更是毋容置疑。国内许多学者从各种角度探讨《蝇王》。当代文学家承继了20世纪这个文化断裂时代的人类精神的苦难意识,对西方文化语境中人性的泯灭和文明的尴尬境地发出的强烈呐喊,是文明时期人类对自身的深刻反思”(张阿娜 27)。还有学者从《蝇王》中体现的荒岛意向出发,提出“戈尔丁在小说《蝇王》中揭示了人性中的邪恶和兽性,打破了‘荒岛神话’的传统,赋予荒岛意象以新的内容(张骏 9)。其他学者从精神生态视角出发,提出“正是不断膨胀的欲望,导致了《蝇王》中的孩童从最初的性善转变为性恶;同时人类精神世界的不断恶化也破坏了生态系统中的自然之美。因此我们得到启示:只有把欲望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并敬畏自然,人类才能和谐地栖息于自然 ”(张艳琼 2)。“戈尔丁在他的作品中所要探讨的关键问题就是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贯穿他的全部作品尽管在不同的小说内有着不同的情节,而且写作手法也有所变化,但他们都是以这个哲学前提为基础”(刘若端 102)。
  2.人本主义批判理论
  马尔库塞的人本主义批判理论以新的理论向度解读马克思主义,深化了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对于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要的理论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技术革命的影响,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统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此新的境况下,重新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社会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任务,这对破除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尤为必要。
  3.物质欲占领杰克
  在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中,一群孩子在乘坐飞机逃离战场的途中,飞机不幸被击落,这群小孩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栖息下来,因为没有资本主义中金钱消费的条件,在小说中,孩子们的消费异化表现为对荒岛的占有欲的异化。
  3.1 理智消费自然财富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向读者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落荒的孩子们与荒岛上动植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景象,形成一条平衡的生物链。以拉尔夫为首的“文明人”都是一群涉世未深的孩童, 一致推举吹海螺的拉尔夫为首领, 制定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定。 拉尔夫试图用规则与秩序管理孩子们的言行, 组织他们适时适地生火堆,合理利用枯草木搭建窝棚 ,不过度猎杀岛上动物。大家都齐心协力共同生活, 与小岛上的动植物和谐相处。在第一章,海螺之声中,拉尔夫和猪崽子发现自己身处一片美丽葱郁的棕榈树中,兴奋地在小岛上来回穿梭,时而摘树上的野果子吃,时而坐在倒下的棕榈树上休息,吹着海风,看着美景,十分惬意。
  拉尔夫硬爬上平台,一下子就注意到了这儿凉快的的绿荫,他闭上一只眼,心想落在身上的树叶的影子一定时绿色的,有选择路走向平台朝海的一边,站在那里仰视着海水。水清见底,又因盛长热带的海藻和珊瑚而璀璨夺目。一群小小的、闪闪发光的鱼儿东游西窜、忽隐忽现。(10)
  3.2过度消费自然财富
  孩子们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大人的管束,没有文明世界的制约,在这片陌生的领域,只有自律没有他律, 于是他们拒绝科学与理性, 只是按意愿行事 , 良知逐渐沦丧 , 自甘堕落,一步步沦为野蛮人。以杰克为代表的“野蛮人”不停猎杀野猪,残忍地杀戮满足了他们嗜血的潜能,吃了好些天野果之后,终于尝到鲜美的野猪肉。但他们并不满足。而只有一种欲望满足后强烈的骚动和狂躁。这是因为彻底抛弃理性,单一地追求物质的满足后,使杰克走上了极端。的确, 他摆脱了理性和唱诗班所代表的宗教的束缚, 但同时“一种新的专制主义伴随新的个人主义产生了个人完全被一种极端的自私自利和一种对权力与财富的不知足的贪心所驱使”(蒋承勇 2)在小说第八章,献给黑暗的供品中描绘了一副血腥的杀戮场面。暴露猎手们兽性的一面。他们对物质的贪婪抹灭了天真的童心,变成嗜血的野兽,邪恶歹毒的本性毕露无遗。
  最初, 在得知岛上没有大人时,他们决定齐心协力共同生活, 文明世界的影响还在。然而渐渐地,人性中潜伏的恶开始以它本来的面目横行霸道, 杰克带头反叛规则,于是一切都乱了。孩子们贪婪占有野猪肉,把杀戮野猪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这种没有货币交换的特殊的消费形式使得孩子们追求贪得无厌的物质享受。其实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映射,人们过着物质丰裕、精神痛苦的生活,简单地以物欲的满足为生活内容,为商品得到消费而存在,失去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成为了拜物主义的单面人。
  4.总结
  小说《蝇王》中描写了孤岛从文明走向衰落的过程,与中规中矩的拉尔夫,杰克则不甘受束缚,失去大人的管制,杰克内心的兽性展露无遗,狂热崇拜权力, 急速膨胀的自私与欲望, 无情的背叛与出卖, 残酷的派别斗争, 疯狂掠夺与自相残杀, 这发生在孩童的简单世界。通过马尔库塞的人本主义批判理论分析《蝇王》,讨论小说中揭露出消费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以及自由的缺失三个问题。因为没有资本主义中金钱消费的条件,在小说中,孩子们的消费异化表现为对荒岛的占有欲的异化。孩子们的劳动是满足他们的爱欲的的实现途径,人通过大量的劳动使个体爱欲得到满足,个体的生存本能被内心的对权力的渴望占领,这种欲望泛滥时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是小岛的毁灭,同伴被残忍杀害。从某种程度来讲,这是二十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演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统治下的社会的变化,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霸权的争夺,生灵涂炭,核战争威胁着整个人类,人类最初建立家园向往的是美好与和平,而现在却演变成一幅人间地狱。马尔库塞从人本主义视角批判,对人的消费异化的批判、对人的本质受到压抑的批判、对人的自由缺失的批判、对真理追求的探讨和对人的生存环境恶化的批判,使人们意识到当时资本主义存在的弊端。同时,马尔库塞的人本主义批判理论与同时代的小说《蝇王》想结合讨论,更加有利于读者更加深刻理解《蝇王》,从小说中看到人类放纵爱欲之后所承担的后果,起到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承勇. 论异化主题在西方文学中的历史嬗变[J]. 外国文学研究, 1994(2):2.
  [2]刘若端. 寓言编撰家威廉·戈尔丁[J]. 世界文学, 1984(3):101-20.
  [3]马尔库塞. 反革命与造反[M].波斯顿:波斯顿出版社, 1972:17.
  [4]威廉·戈尔丁. 蝇王[M].龚志成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5(6):39-40.
  [5]俞吾金,陈学明.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15.
  [6]张阿娜. 《蝇王》的神话原型解读[D]. 山东师范大学,2007:27.
  [7]张骏. 从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看英国文学中的荒岛意象[D]. 南京师范大学,2003.
  [8]周期玉. 马尔库塞人本主义批评理论评析[D]. 湘潭大学, 2003:16.
其他文献
【摘要】:西方文论是文学所有学科里公认涉及的理论知识最庞杂、最晦涩的一个类别,想要学生把这门课程的内容理解透彻,教师必须做一些课程改革的创新,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化掉这些艰涩的知识点。本课题主要探讨笔者在两年的教学工作中,关于这门课程进行的创新讲授,展示了课堂成果,分析了创新的优势,希望找到一个更好的出路,让这门传统的课程更好地传承下去。  【关键词】:西方文论;外国文学;影
期刊
【摘要】:《论语》是记载空自己其弟子言论的儒家经典,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言行观,他主张慎言慎行,言行一致,先行后言,敏于事而讷于言等在今天依旧适用。  【关键词】:《论语》;言行观  在这个人脉是银牌的社会,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说话艺术。殊不知几千年前,孔子就开始注重言行举止。《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记载了不少孔子关于言行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言行观。  一、慎言  孔子在《论语》中多
期刊
【摘要】: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借鉴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审丑学,创作了一批表现丑和审丑的作品,出现了“审丑”现象。以形式之丑来表现内容之丑是先锋派实验小说的特征之一,表现其在文学艺术审美、哲学等方面的思索。  【关键词】:先锋;审丑;现象  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以其独特的先锋实验性、纯文学性和精英知识分子立场,与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关系的暧昧,成为甚嚣尘上的潮流。先锋派由于文学实验产生了“戏仿”、
期刊
【摘要】:《局外人》作为加缪的早期创作之一,它集中反映了加缪的荒诞哲学,哲人化的小说家意识到荒谬是人类经验的一种无法超越的既定事实,并在此之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小说的主人公默而索就是生活在荒谬世界中为反抗荒谬而生存着的荒谬之人。  【关键词】:加缪 局外人 默而索 荒谬  作为加缪的代表作之一,《局外人》无疑是加缪荒谬哲学的文学构建,本文参考了加缪同时期的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中的若干观点
期刊
【摘要】:嵇康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自律论”的代表人物,其论著《声无哀乐论》,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一些观点和思想对我国当代音乐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究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我国当代音乐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评价  嵇康,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
期刊
【摘要】:《格林童话》是闻名世界的童话故事集,也是语篇分析研究的经典素材。本文将结合普洛普(Vladimir Propp)提出的童话故事叙事语篇分析模式以及心理语言学派提出的相关叙事语篇分析的理论对《格林童话》中的童话故事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方式和风格,给中国童话的创作和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格林童话》;叙事结构;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也称话语分析,是对超出单句长度的语言段
期刊
【摘要】:托妮·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中塑造了几个典型的被遗弃者的形象:佩科拉、麦肯·戴德第二和奶娃。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被遗弃者的形象,窥探托妮·莫里森探索黑人精神出路的歷程。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寻根之旅  一、美不单单是眼中所见  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把重心放在了社会最柔弱的成员——女性儿童佩科拉身上,她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双无与伦比的“最蓝
期刊
【摘要】:莫奈的《睡莲》是美术史上闪闪发光的明珠,在印象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文章主要分析莫奈不同发展阶段所创作《睡莲》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莫奈;睡莲;光与色  莫奈,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他终其一生追求和表现着瞬间的视觉印象,描绘着大自然中变化无穷的光与色,哪怕是在后期双眼患有白内障,也还在忠实地表现着那盛开着的莲花。在笔者看来,他最让人心动的艺术作品不是被称为印象派开
期刊
【摘要】:《我的名字叫红》是一部精彩的爱情、哲思、谋杀推理小说。作为叙事大师,其叙事技巧使整部小说在国际上刮起了研究热潮。笔者欲从叙述者的可靠性与否、叙述时间(时序、时长)叙述技巧体验帕慕克给我们带来的叙事惊喜。  【关键词】:可靠叙述者;不可靠叙述者;时长  一、可靠与不可靠的叙述者  “可靠的叙述者”指的是当叙述者在讲述或行动时,与作品的思想规范(这里所说的是,与隐含作者的思想规范)相吻合。[
期刊
【摘要】:拜伦诺曼武士的家族传统加之他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造就了其公子哥和革命者的双重性格,使他成为一个矛盾统一体。本文试图从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所塑造的两个人物形象,探究拜伦人格中孤独忧郁的公子哥气质和积极入世的革命战斗者的双面性。  【关键词】:拜伦;人物形象;人格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19世纪初期英国诗坛上最伟大的诗人,被称为浪漫主义诗派的“宗主”(鲁迅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