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与外国文学作品的结合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mao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文论是文学所有学科里公认涉及的理论知识最庞杂、最晦涩的一个类别,想要学生把这门课程的内容理解透彻,教师必须做一些课程改革的创新,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化掉这些艰涩的知识点。本课题主要探讨笔者在两年的教学工作中,关于这门课程进行的创新讲授,展示了课堂成果,分析了创新的优势,希望找到一个更好的出路,让这门传统的课程更好地传承下去。
  【关键词】:西方文论;外国文学;影视文学;课堂探讨;教学创新
  文学理论是大学中文系必修的专业课程,它的内容涉及到文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发展规律,是文艺学的一个门类,主要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想要把文学作品、文学作家、文学现象研究透彻,就需要相对深厚的文学理论的功底。作为大学本科生,他们的文学功底相对薄弱,特别是涉及到一些理论观点的时候,吸收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吃力,中文系教师作为一个引导力量,必须想办法把艰深的理论转化为便于他们理解的概念体系。因此,在授课的时候做到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是教授文艺理论课程的老师必备素质。
  文学理论以文学为研究对象,它要求把历史的、现实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史和逻辑的研究结合起来。西方文论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指欧洲地区国家和美国的文论。从时间上讲,西方文论上自古希腊(公元前427年的柏拉图),下到十世纪中期的庞德、艾略锝和荣格等人,文论时间跨度大约二千年,这一时空内的西方文论,流派林立,主义纷呈,这一时期所涉及到的文论家很多,内容相当丰富,要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学好这门课程,就要求学中文的同学一定要掌握这门功课的要点。什么是“要点”呢?它就是西方文论课程所讲授的文学理论体系的大纲,也就是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现代,每一个时期不同的文论流派和思潮以及所涉及的理论家他们的理论体系。已经执教这门课程两年,在这两年的教学经验中,收获了不少,同时也认识到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自身存在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结合起来,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来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在两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做了一下改革:
  1.理论联系经典文学作品
  在西方文论的教材中会含有一些文学作品的节选,这些文学作品对于学生们理解相关的文论观点来说是不容忽视的,教师要在认真品味、深层次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很好地驾驭和使用这些文学作品,用来帮助他们建构的文学意识的同时,教会他们把文学作品体现出的思想价值溶解在抽象的文论中,本来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会变得立体具象。
  例如:在讲象征主义这一章节时,笔者向学生们推荐叶芝的诗歌作品。叶芝的诗歌风格非常明显:韵律感强烈、充满柔美、神秘的梦幻色彩;他喜欢在自己的诗中描写爱尔兰神话与传说中的英雄、智者、诗人以及魔术师等,这些人物往往也承载了相应象征功能。对于叶芝而言,诗就是梦,梦能保护俗世中的诗人,而他从孩童时就沉浸于其中的爱尔兰神话与民间故事则是他寻梦的遥远去处。他诗歌的主题大多为回忆和梦想,他的顶峰之作是《茵尼斯弗里岛》,于是在课堂上,学生们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这首诗。此诗是叶芝白日梦的杰作,实际上反映的是诗人对故乡爱尔兰的一种思恋情绪。一方面,学生们通过这首诗体会了叶芝的诗歌语言风格;另一方面,他们也感悟到了什么是彻底的象征主义。叶芝的象征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和他的诗歌批评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关于象征的内涵,叶芝说过:“全部声音,全部颜色,全部形式,或者是因为它们的固有的力量,或者是由于深远流长的联想,会唤起一些难以用语言说明,然而却又是很精确的感情。”读他的诗歌作品,可以感受到理性与感性的辩证统一是象征主义的精髓。
  在讲直觉主义这一章节时,笔者向学生们推荐了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经典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笔者选择了《尤利西斯》的部分经典片段,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静下心阅读。《尤利西斯》是文学界公认的“天书”,这部小说的写作正当欧洲心理分析方兴未艾之时,作品吸收了传统小说中已有的作者退出、内心独白等艺术手法,使意识流小说趋于成熟。意识流小说代表了直觉主义的创作手法,读了《尤利西斯》的原著,有利于学生们对直觉主义有一个初步的见解。
  2.理论联系相关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
  在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时,在把弗洛伊德关于精神分析法的贡献梳理完成之后,为了让学生们很好的理解心理学及精神分析学的核心价值,笔者向学生们推荐了关于这一理论的经典影片《盗梦空间》,并且组织学生们在课堂上观看了这部当时非常热门的经典影片。整部电影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响:片中一共有六层世界。如果我们把现实世界作为参照物的话,按照做梦依次向上分别是:现实世界,第一层梦境,第二层梦境,第三层梦境,第四层梦境,迷失域。正常人活动在现实世界,做梦的时候在第一层梦境。如果要进入第二层梦境,也就是梦里的梦,必须要服用一般性药物。如果要进入第三层梦境,也就是梦里的梦里的梦,一般性药物就无效了,必须要加强型药物。这部电影能够帮助学生们了解弗洛伊德的“释梦”,当时观看完电影后,学生们反映强烈,把理论知识的理解溶解到具体作品的分析中无疑是帮助他们吃透理论的好办法。
  3.就某一理论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讨论
  例如:在讲女权主义这一理论的时候,笔者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就经典童话《灰姑娘》里面涉及到的女性意识进行讨论。《灰姑娘》看似营造出一个浪漫美好的童话:家境清贫的灰姑娘在一次舞会上变身,获得了英俊帅气的王子的亲睐,灰姑娘午夜12点落下一只水晶鞋从舞会上消失后,王子尽力艰辛找到了她,从此两人过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灰姑娘》作为一部经典童话作品,流传至今,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笔者要求学生们就女性喜爱这部作品的成因进行讨论。课堂的争论环节:学生们分为两派,一派是对灰姑娘贤良淑德的品质进行肯定,通过灰姑娘的故事他们了解到了优秀的男性需要的女性伴侣的类型,并且希望自己能成为这一类女性或选择这一类女性作为理想伴侣;另一派学生对《灰姑娘》这部作品持批判态度,在男权语境下,女性是作为男性审视和占有的对象,在男性的目光下,她们跟灰姑娘一样,已经被物化了。两派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他们对于女性地位和两性关系进行了深刻反思,意识到女性应该怎样掌控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很好地理解了女权主义的内在核心价值。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积累了相关的经验。沖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二元对立模式,教师的功能由讲授变为引导,师生关系从二元对立变成共同探讨,相互学习,可以将本来枯燥艰涩的课程变得相对生动。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K],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一川,文学理论[K],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其他文献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是呀,世间万物都是以它特有的方式存在着,美好的事物都是大家所期待、愿意拥有的,因为在欣赏美好事物的同时,人们的情绪达到最佳状态,心境也变得更加自然、纯洁、明亮,使人豁然开朗。  可有的人总觉得这个世界如此的灰暗,看不到任何美丽的东西,内心变得更加薄弱、抑郁。这不能怪他们的眼睛看不见美,而是他们缺乏敏锐的观察
期刊
北朝《木兰诗》中描述木兰“脱下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理云鬓”,“贴花黄”,读到这里时,我不禁好奇并思考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妆的。而关于古代的衣着妆容唐朝首当其冲值得我们去一探究竟。兴盛的唐朝,繁荣的经济,开明的国策都使得唐朝文化盛极一时,华丽的唐装更是让许多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认识了唐朝这个朝代。为了与华丽夺目的唐朝相匹配,唐朝女人的妆容可谓是有一番讲究,与看似复杂多样的现代人化
期刊
摘 要: 现实主义作为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传统和认识论范畴,其中心话语一直支配着整个20世纪和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并与任何阶段性的现实主义精神粘合在一起。现实主义深含的“公”与“进步”的观念、面向下层的价值立场、物质形象的铺陈等唯物论叙事手段,不仅肇始和成熟于早期,也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中图分类号: J909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
期刊
【摘要】:《寒夜》和《一地鸡毛》的主人公分别是他们所处时代普通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代表。文章通过对两位主人公的文化背景、生存环境、个性特征、个人结局及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对比分析,对造成两位主人公不同人生境遇的因素及主人公形象的时代意义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知识分子形象;《寒夜》;《一地鸡毛》;对比  作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寒夜》和《一地鸡毛》都真实地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环境和环境影响下的普通
期刊
【摘要】:读萧红的《生死场》,笔者注意到在文中有大篇幅的文字是在写动物,究其深意,对动物的描写其实是对人似动物一样无意识苟活的讨伐,尤其是《生死场》中没有地位,没有尊严,被蹂躏被践踏的女性。故本文就动物角度浅论女性世界低矮的天空,以此揭示女性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动物意象;女性;《生死场》;萧红  前言  萧红在《生死场》写道:“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萧红的动物意象直指女性的
期刊
摘 要: 认知语言学是当代语言学领域新的研究范式,当代词典学研究表现出与认知科学相结合的趋势。国内外主要词典学期刊近40年的认知词典学研究主要关注认知语义学相关理论与词典学结合、认知语法学与词典学结合两方面的内容;在研究特点上更加注重词典与认知语义学的结合,研究重点为英语单语学习词典,而对双语学习词典的研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展望未来,认知词典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词典自身结构要素的
期刊
【摘要】:《汤姆·琼斯》作为菲尔丁的代表作,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英国18世纪最为完美的现实主义小说,这部名著具有其独特的叙事魅力,本文将从叙述者,结构模式和人物塑造三个方面对其叙事手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叙述者;结构模式;人物  一,戏剧化的叙述者  美国著名批评家韦恩·布斯认为,“在通过‘我’或‘他’之类讲述者的意识来叙写的作品中,叙述者是非戏剧化的。这样的叙述者没有被赋
期刊
【摘要】:《林兰香》是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家庭小说,文中所描绘的的世俗家庭的生活状态也是一个新颖却未受重视的研究角度。而且相比于传统的夫妻关系,《林兰香》为我们展现了新颖的夫妻模式,那就是“以夫妻之名”达成自己的愿景或使命。丈夫不再作为妻妾的生活中心,妻妾也不以依附丈夫作为生存手段。《林兰香》中的宣爱娘和田春畹就是这样对传统婚姻提出异议的奇特女性。  【关键词】:《林兰香》;夫妻模式;情义  一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旅游网站文本及其翻译质量对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作为一种典型的修辞话语,旅游网站文本旨在通过语言象征的手段对受众(即潜在游客)进行说服和影响,使其建立认同并付诸旅游消费。当代西方修辞学认为,修辞话语是通过话语内容、诉求策略、话语建构和美学手段这四个语言象征手段与受众建立认同并实现劝说功能的。英汉旅游网站文本的修辞传统各有千秋,汉语旅游网站文本要实现有效英译,就必须根据英文受众的
期刊
【摘要】:黛西是盖茨比所钟情的女人,她在盖茨比的一生中起到的作用无以复加。她是推动盖茨比实现美国梦的强大动力,盖茨比一直为她作不懈的努力;在盖茨比拥有财富后,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与黛西一齐分享,通过黛西的肯定获得自己的价值;然而,盖茨比在本质上与黛西是不同的,黛西与盖茨比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黛西把盖茨比的梦想彻底打破。  【关键词】: 梦想;动力;标准;不同;打破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