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渗-堆载-化学灌浆联合处理淤泥质软土的试验研究

来源 :岩土工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各市均广泛分布着具有高含水率、高压缩性、低渗透性、低抗剪强度、高含盐量及显著的结构性与流变性等特点的软弱土,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无法快速对该类土进行处理。现将电渗与堆载预压和化学灌浆结合,形成一种"电渗-堆载-化学灌浆"联合加固软土地基的新方法,并进行室内试验。试验从排水量、通电电流、有效电势、十字板剪切强度、最终含水率等方面与传统地基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电渗-堆载-化学灌浆联合法在电渗-化学灌浆联合法的基础上增加堆载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裂缝的产生,阻止有效电势的减少,改善电极与土体的接触性,实现电渗、化学灌浆和堆载的共同加固。此外,电渗-堆载-化学灌浆联合法对电渗排水具有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土体后期排水速率降低的趋势,使得有效排水时间更长。
其他文献
海南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支系,具有悠久历史和浓郁地域文化。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不断发展,为了协调全省城乡经济平稳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海南黎族传统村落保护出现了一些弊端。黎族传统村落在响应海南文旅开发的过程中,由于盲目追求传统村落旅游化,在建设中逐渐忽略本民族文化的属性,导致本民族文化内涵缺失和历史文化的淡化;其中昌江黎族自治县洪水村,是海南保存较为完好的金字型茅草屋村落。洪水村以其传统民居独特的原始
文章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以1993-2022年这30年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71个小品中所呈现的192位女性形象作为样本,从生理形象、地域分布、角色身份、外在服饰、性格特质五个方面进行定量描述和分析,旨在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女性形象的特征与社会变迁: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女性向着年轻化、城镇化、职业化、消费化与强权化发展,从处于时代的边缘型到时代的主导型,展现了不同时期主流文化价值观对于女性
中国南海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布着大量以细颗粒含量为主的钙质软土,如何进行排水固结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以重塑钙质软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动土工材料(EKG)电极,进行了真空预压与电渗固结室内试验,得到了试验表观现象、排水与土体含水率的关系、电渗固结试验过程中电流与离子的关系以及真空预压后土样的一维压缩特性,并对两种加固方法在钙质软土排水固结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电渗固结,真空预压
生成语法的最简方案框架包含语段阻隔条件和相对最简条件两个局域性条件。这两个条件是人类语言运算系统达成运算简约性的重要工具,而二者能否进一步归纳合并对达成人类语言运算系统的最优设计和精简句法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法语附着化、英语量化提升以及汉语副词"分别"引导的映射分布解读为切入点,借由考察跨语言中的局域性现象,探究两种局域性条件的异同。本文主张两种局域性条件都是人类语言运算系统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大乡村依据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助力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筑牢乡村经济产业化发展基础。本文将结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书,分析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探索推动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当前夯实农村产业经济基础提供有效参考。由徐丁、李瑞雪、武建丽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书,
期刊
《说文解字》是一部了解、研究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审美的重要著作,可以通过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了解、考察中国古代人民的劳动审美意识。
李商隐一生饱经霜雪、情路曲折,用典精切婉曲而使人不易读解,因此其诗歌以朦胧和多解著称。《夜雨寄北》一诗为其家喻户晓之作,对于此诗的解读历来莫衷一是。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文献,梳理了有关文中“巴山”具体所指地点、此诗作于何时以及作者相思何寄这三个问题的相关资料,并附上个人观点,以解答读者对于此诗的部分疑惑并帮助广大读者更深入地解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四史”教育以历史教育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四史”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及教育媒介三个角度出发,从多个维度探索出“四史”教育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以期为这一命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可行性分析。
为研究中药材黑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的化学成分及其化合物的α-糖苷酶抑制活性,本研究采用Sephadex LH-20、硅胶、Chromatorex C18等柱色谱对黑蛞蝓正己烷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离纯化,通过NMR波谱数据与文献对比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从黑蛞蝓正己烷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乙醇(1)、十六烷酸(2)、(Z) 9-octadecenoic a
《人物》杂志关于MU5735航班的空难报道引发受众关于新闻伦理的讨论,并由此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灾难报道如何避免对受访者的“死亡敲门”和“侵扰悲痛”。文章基于传统新闻伦理理论,对《人物》杂志的相关报道进行伦理审视,在厘清“死亡敲门”和“侵扰悲痛”的概念及其适用问题后分析文本发现,一方面,被指伦理失范的《人物》杂志的相关报道与传统标准并不冲突,却在伦理的舆论压力下撤稿;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