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与评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ls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生齐读课题)
  师: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我们在读诗时要注意诗的节奏,读出来会很有味道。(生个别读)
  师:有点意思了,再注意一下韵脚就更好了。(生个别读)
  师:这样读出来,才有诗歌的味道。让我们一起再试一试。
  【评析】朗读应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明白自己的需要。多层次的朗读,为课文的理解打下基础。
  二、 读课文,明诗意
  师:通过刚才朗读,你读懂了哪些意思?
  生:我知道了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地点(黄鹤楼),还知道了孟浩然要去扬州。
  生:从诗中能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无限不舍。
  生:诗句中的“故人”指的是孟浩然。
  师:同学们真棒!这些意思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让我们走进课文。
  (出示要求:)
  读课文,明诗意
  朗读课文,找出文诗对应的句子,用“ ”画出。
  师: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学习成果吧!先来说说与诗一、二两行对应的文句。(出示诗句)
  生:第一小节:“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生:第三小节:“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师:你能根据诗句将这两句话调整一下位置吗?
  生: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孟浩然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师:找得准,语句调整得好,读得好!
  师:后两句呢?(出示后两行诗句)
  生:“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诗中词语的意思真明白了吗?我来提问,你来回答。
  (师问:“之、广陵、故人、西辞、烟花、下、孤帆、尽、唯”,生逐一回答。)
  师:看来是真正明白了诗意,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生个别读)
  【评析】诗意的猜想仅仅是想象的第一步,猜想与实际的结合,不断印证自己理解的正确性,收获理解的喜悦,为更高层次的想象打下基础,让诗歌的理解变得立体,感性。
  三、 读课文,悟别情
  师:从大家的朗读里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惜别之情。(板书:依依惜别)课文是怎样表达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黄鹤楼送别》
  冒慧嵘(执教) 姜树华(评析)
  (第二课时)教学与评析
  优秀教师冒慧嵘
  去找寻、领悟。(出示要求)
  读课文,悟别情
  1. 自由读课文,找出体现友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句子,用“ ”标出。(可以是动作、语言,也可以是景物的描写。)
  2. 组内交流,然后选择一处重点研究,注意抓住关键词读读、品品。
  3. 准备小组汇报。
  师:我们先说说彼此间的动作吧!请第五小组来,让大家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
  生:我从“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这些词语,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无心赏景,不想说话,都把沉重的惜别之情藏在心底。
  师:(点击显示:“仰望、远眺”)说说“仰望”“远眺”的意思,你能做一做吗?(生演示)
  师:的确是这样的,他们将彼此的依依惜别之情都藏在心底。(点击:“藏”)
  师:文中还有一个表示“看”的词,你能找出来吗?
  生:“凝视”。
  师:“凝视”是什么意思?
  生:聚精会神地看。
  师:看什么呢?
  生:也许在看孟浩然远去的船只。
  师:这里的“伫立”可以换成“站立”吗?在“伫立”前面还有一个词是“依然”,你体会到什么?
  生:不能换。“伫立”,让我感到李白是看着孟浩然的船看了很久、很久,已经站了好长时间了,还将长时间地站下去。
  生:从“依然伫立”“凝视”能感受到依依不舍之情。
  师:李白一直站到什么时候?
  生:一直站到孟浩然所乘的船消失在天的尽头,还要长时间地站在那儿,李白满眼是不舍、不舍,还是不舍。
  师:请你们小组一起读一读。(小组齐读有关文句)
  师:友人在眼前时,没有心思看,友人离开了,却满眼满心的是难舍。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藏在动作中。(板书:动作藏情)第五小组带领我们从人物动作体会惜别的情感。还有呢?继续交流。
  生:我们找到的是人物的语言。从第三小节的对话中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生:从李白的说话中,重复出现的6个“您”字,我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无比的崇敬、敬仰、崇拜。
  师: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呢?
  生:李白敬仰孟浩然人品和诗篇。
  生:通过课前预习,我们知道:李白结识孟浩然的时候,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篇誉满天下。李白是把孟浩然当作学习的榜样,其为人和诗风受到孟浩然很大的影响。据说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让李白出了名。
  生:孟浩然写的《春晓》这首诗几乎老幼皆知、家喻户晓,真可谓“誉满天下”!他们成了好朋友。李白对孟浩然极为仰慕,李白曾写《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即我爱孟夫子啊,您的胸怀磊落,品德高尚,天下皆知。
  师:你们组真不简单,看来用心做了功课,从李白的话语中饱含着对孟浩然的尊敬、崇拜、感激。我们一起读一读。(生读文句“孟夫子,您的人品……”)   师:因为敬仰,所以“依依惜别”。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饮下的仅仅是酒吗?这酒中包含了什么?
  生:深厚的友谊、深沉的敬仰、深情的留恋…
  师:李白的难舍难分之情流露在话语中,(师板书:话语表情)包含在酒中,真是重情重义呀!(师引读李白的话语,略)
  师:理解的最高层次,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还原当时的情景,我们进入角色,试试演演吧!(生表演略)
  师:我们接着交流。
  生:我们找的是景物描写,通过景物衬托人物心情。第一小节:“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第四小节:“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从描写的景物中,我感受到的都是美好。烟雾迷蒙,百花盛开,杨柳随风轻拂,沙鸥翩翩起舞。
  师:是的,美好的时光,美丽的风景,可这一切美的东西都没有进入李白的眼中,他的眼中只有——(师引读略)
  师:所以,他在诗中吟道——(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当时的长江是黄金水道,船肯定不止一条,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
  生:在李白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女生读诗句)
  生:表面写“船孤”,实质写诗人内心的唯一惦记——(男生读诗句)
  师:“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的眼里只有“你”!所以吟道——(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诗人眼中只有孟浩然。朋友的船只越行越远,渐渐地在天边消失了,他的眼中——(生读:“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凝视着绵延不绝的长江水,他在想什么呢?
  师:古人常用“水”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出示: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在李白眼中,这水是绵延的牵挂,读——(生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水是恋恋的不舍,读——(生读略)。
  这水是长长的离愁,读——(生读略)。
  这水是无尽的思念,读——(生读略)。
  师:这就是李白的思绪万千,这就是他的依依惜别之情啊!(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白帆、春水这些景物呢?
  生: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师:是的,描写的景物中包含着感情,(板书:景物含情)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
  师:(边说边出示):“一对好朋友分别了,那岸边的杨柳随风轻拂,好像 ,江上的沙鸥迂回飞翔,似乎 。包括那远去的孤帆,流动的春水,在离别人的眼中都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生齐读课文:“岸边杨柳依依……”)
  师:此情此景,浓缩到李白的笔下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依依惜别之情藏在人物的动作中,藏在离别的话语中,藏在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感情是美好的,让人赞叹的。文中美好景物的描写也衬托了美好的感情。李白将这份情感凝练在一首诗中更令人赞叹不已。(生齐读诗歌)
  师:寥寥28个字,生动演绎了李孟之间的情谊。这样的诗还有很多很多,老师带来几首,读一读,你最喜欢哪一首?尤其是哪句诗打动了你?
  (出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生纷纷答,略)
  【评析】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都想自己能说出诗外的情境,和诗人产生共鸣。
  四、 学方法,表别情
  古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尤其是这篇课文中的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出示)
  学方法,表别情
  选择心动的诗句,发挥想象,用课文中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或动作,或语言,或景物),写一段话,表达好朋友之间的离别之情。
  (播放音乐。写后交流。)
  五、 课堂总结
  师:在黄鹤楼,诞生了李白、孟浩然之间的一段佳话,在诗中,饱含了友人之间的一片深情。让我们把这段佳话铭记在心,让我们对这一片深情好好回味,让我们一起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应培养“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的能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黄鹤楼送别》这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文诗对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范例。
  这节课教学分为两大板块,一是文诗结合,理解诗意;二是体会诗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景物的描写这三个方面感受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依依惜别的情感,是本堂课教学的重心。冒老师在教学中,以“依依惜别”之情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景物的描写等方面,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感情表达的方法,为习作中恰当表情达意做好铺垫。
  1. 抓住关键词语,体悟情感。“藏”“一会儿一会儿”六个“您”“依然伫立”“凝视”“孤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含义,更重要的能深入到文本的内涵,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
  2. 抓住“空白”,引导想象。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学生还是很难体会到的。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想象一下,这些景物可能会怎么样?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让古诗变得立体起来,更好地体会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3. 配乐朗读,渲染氛围。课堂开始前,播放歌曲《烟花三月》,在学生深情诵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又给学生配上了古筝曲《平沙落雁》,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进入课堂,在舒缓的旋律中带动出感情。音乐的渲染,文字的解说,可以使学生进入到相应的情景中,对文本的理解起到促进作用。
  4. 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很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而且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教师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让学生对孟浩然誉满天下的诗篇和高尚的人品有较深的了解,进而对李白敬仰孟浩然的感情体会得更到位。
  (冒慧嵘,“雉水名师姜树华工作室”首批学员,南通市教坛新秀、如皋市丁堰小学教科室副主任;姜树华,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如皋市安定小学校长)
其他文献
最近,观摩七彩语文编辑部做的《读 演 写》课程研究课。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演“词语表情”、扮“角色体验”、摆“瞬间定格”,从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运用词语,到多角度体验文本的思想感情,再到写作迁移,经历了一个快乐而充满挑战的阅读过程,“演”贯穿始终。  语文课堂上的“演”并不新鲜,多年前,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有一个经典的阅读教学课例《小稻秧脱险记》。这节课上,于老师让学生用“演”的方式真切体
一、 课前精心预设,预约增效因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效的课堂需要精彩的细节,只有“未雨绸缪”,才能预约精彩。虽然教师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什么,但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及把握、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精心预设教学细节。  1. 预设预习指导细节,让预习发挥功效。预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多数教师的预习指导,一般采用一读(自读课文,基本达到正确、流利,整体
习作课堂,经常可见教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地讲述各种写作方法,布置习作要求时,教师往往还会兴致勃勃地说道:“同学们,用上刚才我们学到的那些方法,去写吧。”然而实际的写作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大都是绞尽脑汁,生硬地完成任务罢了。只有基于儿童立场的写作教学,才能走出写作教学的怪循环。下面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际为例,初探在习作教学中,基于儿童立场的教学策略。  一、 在阅读中基于儿童立场,创生写作契机 
同伴交往,是儿童生活的一种需要,也是习作教学应然的指向。习作本身就是一种倾吐与交往的方式,基于同伴交往下的习作教学,旨在运用同伴交往在习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创设鲜活真实的生活情境,将儿童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视为习作教学的资源,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自由畅快地表达,提升学生习作的兴趣。  一、 聚焦认同感,让习作内容生活化,更具亲和力  儿童常常将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知作为了解和定位自我的依据,形成自我概念
习作教学中,我们常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俗语,来形容学生习作素材匮乏。然而,在平时习作教学中,我却发现另一共性的问题:很多学生的习作选材很好,但就是写不出质量高的习作来。仔细分析,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构思欠佳,即谋篇布局能力较弱。如习作开头结尾的设计、围绕主题的剪裁、过渡烘托与照应等等,学生习作大都是信马由缰,泛泛而谈,写到哪儿算哪儿。二是缺乏细节。习作中记叙的铺开往往重内容的陈述,对人物、事
目的了解郴州市2008-2010年住院儿童疾病构成现状,探讨儿童患病家长择院的影响因素,为儿童疾病治疗及预防保健提供数据参考,并提出相应的防预对策,对家长合理选择医院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样本。收集郴州市40家医院2008-2010年16岁以下住院儿童的出院病历首页资料,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构成比等统计学方法对住院儿童疾病构成进行分析。采用分层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