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潜堂诗”与金末元初文人的仕隐观

来源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ang7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文献综述rn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大都从文学或史学这两个角度展开问题探讨刘祁《归潜志》,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rn第一,从文人文学活动出发,从而品评金代文人的价值取向、划分金末士人群体和文学集团、概括金代文坛的发展趋向,尤其令人注意的是,有专门论文研究女真人文学活动和皇室宗亲完颜氏的文学创作.白显鹏认为,刘祁在对金代中后期士人群体的记述与品评中流露出当时群体所看重的价值取向,其中包括博学能文的务实学风、师古宗唐的尚奇文风、豪放刚直的激厉士风.这些价值观念的内涵,既承袭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因素,也融人了贞刚任气的北方地域文化品格,对研究金代文学与文化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其他文献
上世纪初的1901年,八股考试从举业中终止取缔,四年后则连科举制度本身,亦彻底废除.作为进身之阶的八股文,便寿终正寝,由敲门砖彻底变成“无用之具”.加以白话崛起,文言衰落,
期刊
写话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语言文字的运用重在实践,但教材中安排的写话训练,次数是有限的,因而我们在教学之余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写话的练习。由于低年级孩子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看事物、想问题都只停留在表面,写话内容的选择也就相对简单空洞。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拓宽空间,开放视野,放飞心灵,感受更多的写话的题材。    一、让教材生发题材,拓宽空间    教材中的课文童趣横生,文质兼美,实践活动综合开放,插
一“游”与中国文艺rn现代新儒家学术大师唐君毅以宏观的视角透视中国文化,以统摄的方式把握其中的文艺世界,进行他的“悠游之美”全景扫描.既重视每种艺术的特点,又注重艺术
期刊
搁下笔,伸个长长的懒腰,我便将自己从课桌中解放了出来。  由于座位靠窗,我便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处,恣享窗前的那一片风景。已是深秋了,天不再是蔚蓝的颜色,而是泛着一片惨淡的“幽光”,说它是“幽光”,是因为那光你若用白来形容却又总觉得白得不清明,像是笼着灰暗的影子。而那些应节气的树,早已枯枝满身,挂不住一片叶子了,只有极少数四季常青的树远远地立在矮山的腰上,模模糊糊的一团,绿得不清亮,让人看了反倒
期刊
摘 要:初中作文教学生成性模仿是指充分利用我们在教师、团队、网络、图书馆等方面的优势,借鉴书法练习的方法,借助“模仿——借鉴——创造”的三级递升平台,探索一套符合读写规律的作文“入格、出格”的有效、优效模式,试图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通过名家经典的阅读,让学生因为喜欢一个片段、一篇美文,进而喜欢一本书,喜欢一位作家,喜欢阅读,进而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通过快速入格,激发学生蛰伏的写作欲望,培养信心和成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归宿,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然而,作文教学无论是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难点。  实际上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出发点就是培养人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学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这根主线进行的。可是上好作文课,要学生学会写作并写好作文也绝非易事,更非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学生最头疼、厌烦的问题。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会乐于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它……”可见,拨动学生乐于写作的心弦,让学生乐于表达,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结合作文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和韵写作在传统文学观念中被视为小技,一者由于其仅是诗学入门途径,有试验的性质;二者由于和韵写作抑己从人,妨碍性情自由抒发.①和韵之弊诚如上言.然一切技艺无不依赖规范而
期刊
“……更鼓频催良宵短,不觉得东方发白天已明。”  委婉缠绵的越剧被轻轻哼起。一支《碧玉簪》,融进缝纫机“咔哒咔哒”的响声里。机针咬住金黄色的、绣着朵朵银色的盛放着的菊花的锦缎,上上下下地跳跃,把这一支江南旧谣同外婆深深的爱一并缝进了即将制成的棉背心中。从出生起,我便与这锦缎所制的背心结下了不解之缘。八月酷热的大暑天,外婆用白棉衣将刚来到这世界的我层层裹住,再套上一件大红色的锦缎背心:在襁褓中牙牙学
期刊
我校外来流动儿童占90%以上,在对我校三年级孩子作文教学中,老师们普遍感觉到,语句不通顺,错别字滥用等现象严重,孩子们的作文能力特别弱。针对我校三年级孩子语言训练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