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2004年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己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主要讲述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基本思想、目标、基本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种模式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容易与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混淆。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进行了梳理。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教育本身从目的到内容和形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以知识的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精心设计学习环境的过程中进行探索,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和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
1、 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
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再不断发现不足,逐渐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终身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为终身学习带来了机遇;但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把把终身学习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才能够理解信息所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换言之,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的培训交替进行,形成一种锯齿型模式,最后达到教学整体改革的目的。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更多地让学生亲自体验,手脑并用,尝试成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看做教育过程的主体和灵魂。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尽可能多让学生自己动手,亲力亲为,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从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应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1)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2)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
(3)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学习;
(4)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根本宗旨是要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因此,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组织教学模式和策略的研究十分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符合如下基本要求:
1、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
2、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
4、 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达到前面提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包括:
1、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鸡窝、思维能力;
2、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
3、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的方法;
5、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5、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7、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模式
核心培训模式,又称“瀑布效应”、“以点带面”,即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选择一批在计算机教学方面有较高积极性的教师组成核心,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培训,逐步提高他们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逐渐成为有独到专长的教学专家,以此来带动其他教师也学会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上述目标,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独立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另一种是不单独设课而是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中去,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
1.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意识,信息技术是当代劳动者具备的基本素养的技能。
2.促进派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反馈及时性等特点,可以改变现有课程结构的许多不合理性。
3.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的学习;由记忆学习转向意义构建式学习;使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由按部就班的学习转向具有个性特征的跨越式学习;由局限于校内的学习转向超越校园围墙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3]杨锦华:《信息技术教育呼唤教师培训创新》,载《中小学电教》,2001(6)。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教育本身从目的到内容和形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以知识的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精心设计学习环境的过程中进行探索,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和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
1、 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
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再不断发现不足,逐渐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终身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识地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为终身学习带来了机遇;但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把把终身学习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才能够理解信息所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换言之,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的培训交替进行,形成一种锯齿型模式,最后达到教学整体改革的目的。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更多地让学生亲自体验,手脑并用,尝试成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看做教育过程的主体和灵魂。因此,教师应大胆放手,尽可能多让学生自己动手,亲力亲为,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从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应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1)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
(2)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
(3)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学习;
(4)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根本宗旨是要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因此,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组织教学模式和策略的研究十分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符合如下基本要求:
1、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
2、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
4、 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达到前面提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包括:
1、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鸡窝、思维能力;
2、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
3、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精神和科学的研究的方法;
5、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5、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7、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模式
核心培训模式,又称“瀑布效应”、“以点带面”,即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选择一批在计算机教学方面有较高积极性的教师组成核心,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培训,逐步提高他们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逐渐成为有独到专长的教学专家,以此来带动其他教师也学会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上述目标,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初中和高中阶段独立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课,另一种是不单独设课而是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中小学各学科的课程中去,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
1.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意识,信息技术是当代劳动者具备的基本素养的技能。
2.促进派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反馈及时性等特点,可以改变现有课程结构的许多不合理性。
3.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的学习;由记忆学习转向意义构建式学习;使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由按部就班的学习转向具有个性特征的跨越式学习;由局限于校内的学习转向超越校园围墙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3]杨锦华:《信息技术教育呼唤教师培训创新》,载《中小学电教》,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