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执政前后的人才政策支持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人才政策是其获取执政地位、夯实执政根基、更新执政方式、确保执政安全的主要法宝。执政前的人才政策服务于革命战争胜利、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需要。执政后的人才政策服务于执政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特别是新时期党的人才政策理念不断提升,从邓小平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江泽民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再到胡锦涛的“人才强国战略”思想,每个阶段的人才政策都充分体现了我党积极回应国内国际挑战的战斗精神,科学解决历史任务和现实问题高超执政水平,以及永远进取的创新品质,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执政支持
  
  
  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光辉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局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执政之前和执政之后都能根据革命与建设的需要,出台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才政策,把人才建设与政权建设、国家兴旺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强国之路。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前的人才政策:服务于革命战争胜利的需要;服务于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需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证明,人才建设是我党取得革命胜利和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在民主革命时期,为应对革命战争的需要,我党特别重视革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建党初期,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通过创办工人学校、帮助进步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和选派革命青年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等多种途径,扩大党员队伍,培养革命骨干和领导人才。不失时机的开展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积极吸收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分子入党。
  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故只有建立统一战线,把党外众多的同情或倾向革命的人才聚集起来,才能完成革命之任务。为此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以对付北洋军阀及其支持的帝国主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对付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对付国民党反动派。针对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我党专门制定并执行了正确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1939
  年12月,党中央作出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对吸收和团结知识分子的政策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初期的人才政策:服务于新生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服务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建国初期,如何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巩固新生人民民主政权是当时的首要任务。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人才政策是 “普及教育”、“兼容并包”。一方面通过扫盲运动、发展小学和中学并扩大吸收工农子弟入学、创建工农速成中学、工农干部文化补习班和技术进修班等多种途径,提高工农干部的文化水平,以适应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对旧政府留下来的200多万军政公教人员实行包下来的政策,用其所长,使其为新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服务。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特别是知识和知识分子在各项建设事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与重要,党的人才政策导向有了质的变化。1956年1月,党中央专门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在会上宣布:“我国知识界中的绝大部分人员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新时期的人才政策:服务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服务于党的执政安全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执政安全是执政党有效履行执政使命的前提。它是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有效防范、抵御和化解风险,保持其稳固执政地位的一种客观状态。它是一个综合安全体系,由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人才安全、信息安全等多领域的安全共同组成。[2]如果某一领域的安全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执政安全体系发生动荡,甚至出现执政危机或执政体系崩溃,其中,人才因素在执政安全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各个领域的安全状态的实现都直接取决于人的素质的高低。因此,经历十年动乱后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化解人们对其执政能力的质疑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关键。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领导集体拨乱反正、果断决策,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从而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党的人才政策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
  (一)1978—1991年,人才政策凸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建设表现为拨乱反正、科技优先
  鉴于文革遗风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知识分子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我党响亮的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口号,并把它作为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提出要对党的人才政策实行拨乱反正。1977年5月,他又提出了“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 20世紀80年代.我国的人才政策不仅注意满足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而且密切关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东欧剧变对我党执政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先后出台了人才的“四有”和“四化”标准、人才培养的“三个面向”要求、德才兼备等四条人才选拔原则和创造人才使用的良好条件等,另一方面,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商品经济规律,陆续出台了鼓励科技人才流动、提高专家待遇、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素质、鼓励出国留学、建立博士后制度等人才政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邓小平同志根据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地位。邓小平不仅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而且一再强调:“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把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为实现这一任务,他主张“要给有培养前途的科技人员创造条件”,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在精神上给他们以鼓励和支持,“不要用行政事务干扰他们”,在管理和使用上,要“打破军民界限、部门地方界限,合理使用”,“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第一位的就是科技队伍的管理使用问题”,“要开出一条路来,让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长。”
  (二)1992—2001年,人才政策凸显“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建设表现为科技人事制度改革日益深化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我国改革开放的航船已云开雾散,奋力前行。我国的人才政策同整个国家的局势一样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才建设越来越符合市场配置规律的要求,同国际大环境日益协调。
  这一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速,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因素的人才,谁拥有高素质人才谁就能发展得更快。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才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载体,越来越直接成为带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这一时期,我党和政府从推进现代化建设、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资源观。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对人才资源的认识不到位的情况,2000年江泽民响亮地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战略资源”及“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的论断,使人们对人才资源的重新认识有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三)2002年至目前,人才政策凸显“强国战略”思想,人才建设服务于执政安全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进入2l世纪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人才在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全球性的人才争夺战日益加剧。从保护自身利益和长远安全出发,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本国的人才战略及人才安全方面的法律与制度保障体系。由于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非常明显,美国在“9.1l”之后仍对各类科技人才保持了积极吸纳的宽松政策,中国的人才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2003年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已超过70.02万人,遍布世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规模世界首屈一指。但学成后回国的累计只有17.28 万人。
  而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果共产党执政安全观念中没有“人才安全是第一安全的观念”,就会丧失在国际竞争中的人才优势,而人才优势是美国等西方国家早已证明了的成为经济强国和政治大国的决定因素。人才强国战略思想是在邓小平同志的人才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开发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中央、国务院在制定“十五”计划时,正式作出了“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的重大决策。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2002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3个环节,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2003年,第六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确认并通过了《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是对人才战略的深化.它把人才工作与国家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表达为国家战略和全民的意志。
  
  通过党的人才政策演变和党在不同时期的人才建设分析,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人才理念与其肩负的历史使命、执政能力和奋斗目标始终密切相关,其人才政策始终服务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同时,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人才政策都体现了我党积极回应国内国际挑战的战斗精神,科学解决历史任务和现实问题高超执政水平,以及永远进取的创新品质,。
  
  [参考文献]
   [1][5][8]張士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国共产党80年的人才政策与实践[J],中国人才,2001(7):4-7.
  [2]赵中源,陈长明.人才安全与党的执政安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4);64-67.
   [3]文玲艺.改革开放30年我国科技人才战略与政策演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6):132-139.
  [4]张万军,吴畏.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才强国战略发展历程及其启示[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6]刘文菁,王明舜.浅析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的内涵与意义[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1-114.
   [7]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何耀明(1965.10—),男,教授,法学硕士,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主任、系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人力资本管理、人才学等
  
  
  
其他文献
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创新的主要目标,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然而
赵云龙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在五年的专业学习生涯中他逐步形成了坚实的造型基本功,并在水彩画创作中表现出了极强的 具象写实能力,《初春的阳光》《暮归时斜阳正浓》《
期刊
摘要:本文讨论了绿色建筑的特征,指出了对绿色建筑成本认识普遍存在的误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用价值工程的方法优选绿色建筑方案,并提出了控制绿色建筑成本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建筑成本控制 价值工程 评价指标    一、对绿色建筑的认识  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凸显,建筑节能已经提上日程。绿色建筑,也叫节能建筑,是指设计和建造采用节能型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的建筑物;在此类建筑物中部分或全部利用可再生能源。
期刊
随着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的推行,现行招标项目大多实行低价中标模式,而对招投标风险的分摊更加明确,业主承担着“量”的风险、承包商承担着“价”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不平衡报价法被更多的投标人使用。  所谓不平衡报价是指投标人在保持工程总价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利用清单项目收款的先后次序关系和工程量清单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更,在一定范围内有意识地调整工程量清单内部某些子目的报价,以期既不提高总价,也不影响
摘要:科教兴国是我国一直以来的发展战略,教学要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术活动,主动的探究,生动健康地的发展,让学生感觉到因为真正以自主学习乐趣取得成果的喜悦。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ACCP 教学软件  前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可以看出“教育”所处的地位,我们可以用很大代价,只为学生能得到好的
期刊
中国画在当代呈现出愈加空前多元的趋势,与 百年前的国画生态有了根本不同,且不说百年之前,即使与改革开放之前的国画状态亦有了面貌上的巨 变.传统的中国画主要有工笔和写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