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生面的“自驾游”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duji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种对话,一种交流,一种旅游。如今自驾成为旅游首选,其自由化与个性化、灵活性与舒适性早已深入人心,自主选定旅游线路,自主做好准备,自主寻找风景,个性化游玩体验。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把自驾游嫁接到阅读课堂中,让学生以阅读自驾的方式展开阅读旅程,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中体会阅读和生命的美好。
  一、自驾游:按图索骥
  自驾游,要先定好路线,做好各种准备,按图索骥。同样,在阅读中,要从以往教师一问一答或一字一句引导学生咀嚼文本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潜能,让学生自主寻找阅读路线和方法,自己寻找鉴赏点、质疑点和感悟点,立足文本,见仁见智,培养发散性思维,提升阅读自觉。
  按图索骥,“图”是什么?“图”从哪里来?“图”就是旅游前的知识经验积累,就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方法。它既来源于学生自己平常的阅读积累,又来源于老师的精当点拨。当我教到必修三《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时准备先从“大处落笔”加以指导,专门上一堂阅读准备课。
  先从已学课文的赏析切入,从文体切入,让学生回忆:你读到了什么?怎么读到的?对此,有什么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有的答艺术手法,有的答内容……然后,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一张表格:1.写什么:①筛选整合有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②关键词句的理解和解释;③文学作品中的形象。2.为何写: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3.怎样写:①行文思路、文章结构;②表达技巧;③语言风格等。这样,学生鉴赏就有方向性和可操作性,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驾游了。
  旅游准备用一节课的时间,旅游地点是两篇课文,让学生潜心阅读。课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表中各挑一个要点鉴赏,或从内容要点,或从艺术手法,或从炼字炼句,或从情感表现,采用自主研读文本与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学生按自己的直觉去读,按自己的偏好去读,读得津津有味,彰显阅读个性。课堂上,学生踊跃,气氛活跃,各美其美。
  课堂的美妙在于不断地生成,就像自驾游中会发现意料之外的美景。课堂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个体差异,爱护学生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阅读中全情投入,过程中充满思维碰撞和热情表达,有“我”的存在而不是千人一面,这也就完成了自主阅读的中心任务。
  二、自驾游:共振悠游
  自驾游,最重要的是没有导游的全程参与和讲解,游玩是主动的,碰到美景可以和原有经验共振,实现主体“我”的悠游。所以我鼓励学生读了之后大胆表达交流,展示阅读心得,这也是阅读课堂的旨归。让学生自驾,和景色共振,于文本中悠游。
  1.和文本共振
  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此三分钟是个概数,时间视内容而定。演讲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与同伴互动,提问、启发、争论……一环紧扣一环。学生演讲结束,“小老师”进行点评,既点评同学的演讲,又补充演讲内容,是对演讲的拓展和深化。例如,当我讲到纳兰性德的一首《长相思》时,有位学生产生共鸣,在下一节课前做了一次《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专题演讲,全面介绍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并当场背诵了纳兰性德的10首词,展示了自己仿写纳兰性德的词一首,激情澎湃,活力无限。最后,我布置学生任选一首或几首纳兰性德的诗词,写300字的读后感并背诵,让课堂对话真正走向深入。
  2.和社会共振
  我上到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时,先发了一组课外阅读材料给学生阅读,王蒙的《苏州赋》、余秋雨的《白发苏州》、叶圣陶的《苏州园林》、陆文夫的《苏州小巷》等,让学生选一篇自己喜欢的做批注,课上交流读书心得。周末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带上相机和眼睛寻访苏州街巷风物,每人做PPT,要求有图片、文字和音乐,然后评出优秀佳作,进行展示。学生做的PPT内容涉及衣食住行,精美丰富,自己写的文字和自己拍的图片相得益彰,全景展示苏州传统文化,让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融合渗透。
  3.和生活共振
  苏教版必修一有篇文章是《十八岁和其他》,是爸爸写给儿子的一番肺腑之言,其中涉及了两代人的矛盾,涉及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理解。父子情感是普遍的,所以我教这篇课文时,先布置家长给学生写一封信,交给教师,随后在备课时找有代表性的语句作为课堂教学资源呈现,以期产生情感共振。
  上课时,我在PPT上匿名展示家长的来信,让他们的孩子谈谈感想。然后,再走进扬子爸爸的《十八岁和其他》,让他们在文中去找这位爸爸和他们父母的异同点,和学生一起讨论人生,讨论父母不一样的爱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回忆与父母之间的点滴生活,揣摩背后父母深沉的爱,从而在情感上达到共振。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畅谈生活琐事,畅谈对父母的爱、不理解、迁怒、内疚等各种情愫,真诚、真切、真实。
  文本阅读主张释放自己,悠游身心。同一处风景,不同自驾者有不同的到达方式,眼中心中的美景也各不相同。定期举办主题阅读周,如《雷雨》阅读周、《哈姆雷特》阅读周。学生自己举办读书沙龙,围坐在一起,面对同一本书,各陈其词,各抒己见。教师是其中一员,不是学生阅读的眼和脚,也不是权威,更不会以自己的话语覆盖学生的阅读体验。自驾者从文本研读中产生情感体验和共振,阅读成为师生心灵连接的桥梁,在文学的百花园,一路悠游,一路欣赏。
  三、自驾游:审美迁移
  观景时,自驾者会从黄山的“山”联想到华山的“山”,从而比较五岳风景;从拙政园的雕花镂窗联想到传统建筑艺术,进而探寻士大夫的审美品位……这就是审美迁移。学生从美好事物的形象出发,通过感受、领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面对写作,学生或一头雾水无从下笔,或向茶壶里煮饺子吞吐不畅,或词穷意平、临文长嗟。但在自驾游中,当眼前风景和已有经验对接时,会激发审美体验,让自驾者顿生此处仍有别处景、顺此开辟新路线的愿望,实现审美迁移,积累典型表达样例,启发写作思路。   1.模仿迁移法。如阅读归有光《项脊轩志》时,在分析细节描写和语淡情深的艺术特色之后,我鼓励学生写《老屋》,模仿《项脊轩志》的笔法,以屋为情结物,写人叙事抒情。模仿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在阅读品评中模仿和创作,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2.联想迁移法。上完老舍的《想北平》,布置作业《想苏州》,学生也思接千载,或写苏州的小馄饨,或写苏州的小巷,或写苏州的昆曲等,以小见大,一瓣花上说人情,抒发乡土情结,凸显主体“我”的写作视角和情感。有同学写上一首小诗,题为《那一场江南梦》:“吱吱呀呀的摇橹声/在山塘的河面上轻轻响起/乌篷船里有我的梦/这是一个被时光忽略的女子/平江是她素色衣裙上的绣花/周庄是乌黑发髻上的荆钗/水是她的肌骨/桥是她的纤肢/她在轻吟浅唱/在莲叶间迤逦穿行/漫步在古典园林/游走在雕梁画栋/信步在迂回长廊中/那一场江南梦/醉了/醒了/留下记忆的碎片/现实的美丽成了影像/永远停留在最美的时光里。”联想给审美迁移和创造提供了无限空间。
  3.从阅读场向生活场迁移。学完扬子的《十八岁和其他》,我布置学生写一封给自己父母的回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感悟、理解、表达。以下摘录一段:“直到上个星期,那是高一开学的第二个周末你来接我的时候,我们一起路过大厅,有人在弹钢琴,那跳跃的手指,那飞扬的旋律,那动人的故事,牵住了你的双眼,勾住了你的双足。你驻足很久,你满脸满足,你沉醉不知归路。当我把你从梦里拉回来的时候,你转过头来,微笑着对我说:‘好希望那个人就是你啊!’就是这么一句话,妈妈,你知道吗,就是这么一句话,让我想起了3年没碰过的钢琴,让我忽然有一种冲动,我要继续练钢琴,不然,怎么对得起9年前那一次吵架,怎么对得起你辛苦付出的9年?”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练习,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自驾游,积累知识,设计路线,按图索骥;然后在游览的过程中,揽胜、悠游、共振;最后由此及彼,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完成审美迁移,促进阅读和写作的完美统一。这别开生面的自驾游,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充满灵性、智性和愉悦。带着干粮,带着方向盘,带着雨伞,一个人上路,登高望远,游目骋怀,姹紫嫣红,风景入怀。这风景就是袁卫星老师所说的“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亮、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激荡”。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深度教研是近来教学研究方面的热点话题,它是集体备课的延伸,二者既密切相关又有着极大的区别,都具有集体参与、共同研究、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等特性,但是集体备课着眼于“备”字,以完成课前基础性准备工作为目的,强调学科教学的统一性,完成的是教学前的一般性工作,而深度教研则侧重“深度”研究,以研究的形式追求理解认识和教学品位的高度,开放性、延展性、个性化是其具体特征,课前、课后皆可。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在深
期刊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对一篇小说的解读,我们习惯从语言、人物形象、性格命运、小说主旨等角度入手,而从写作学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解读并不多见。本文尝试从写作学的角度或者说从叙事学的视角对高中语文必修二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进行解读,希望能对广大同仁的教学有所帮助,也欢迎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视角:躺在担架和病床上  初看本文视角,并无新鲜、奇特之处。二战时期的德国,一个在文科中学上学的孩子应征入伍,
期刊
“主题单元”是课标教材编辑思想、编辑思路的呈现方式。《七彩阅读》也采取这种形式编制阅读单元。如何高效且富有趣味地开展主题单元课外阅读?笔者发现开展阅读成果展示课是学生变“单一阅读”为“七彩阅读”的灵丹妙药。下面以《七彩阅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年少五味”为例,介绍阅读成果展示课的设计思路与操作过程。  一、文本读解  “年少五味”也就是说年少时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五味杂陈的。这一单元六篇选文的人文内涵
期刊
2014年10月,我参加了张家港市第16届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暨名师展示活动,上的是美国学者罗杰尔·冯·奥赫写的《创造学思想录》一文。备课时,我从“简”字入手。三次磨课,删繁就简,简出了语文好味道。  一、设计理念  1.教学目标简明  “简明”,是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简单、明了。教学目标的制订要根据编者意图、文体特点、学生的具体学情,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最终达到的程度,做到
期刊
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的合理安排。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延伸拓展落到实处,是打造有效课堂的路径。本文以《小狗包弟》的教学为例,谈谈达成高校课堂的路径。  一、明确目标,学生有路可行  要提高课堂效益,教学目标一定要有效。有效的教学目标除了在内容上切合“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实际外,在表述上应力求简洁、明了、具体,实施目标的主体是学生,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  一些老
期刊
做学生的时候,我曾经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过很大的困惑。我曾经想选择新闻系,出于种种原因放弃了。又因我特别藏不住话,看到什么好玩的有趣的东西就急于和别人分享,有股好为人师的劲头,后来便选择了师范。但没想到刚工作便深陷课海模式的教学之中,曾经一个星期一个班便有30多节课,每个月只休息两天甚或一天,整日便在上课和批改作业无休止的二元循环中耗废生命。备课日少,上课日多。许多的时光抛洒在课堂上的结果是,我反
期刊
《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10期刊发杨建章老师的《过度“历史语境”化的泥沼——以<背影>为例兼与王君、王林喜老师商榷》,杨老师提出两位王老师对于《背影》一文的解读因借用了大量的资料,在课堂中阐述了过多的教师个性化解读而陷入了用“历史性功利的他用”去曲解“审美性非功利的文本”的泥沼,甚至试图逃离“父爱”。然笔者在拜读杨老师以及两位王老师的文章之后,却心生困惑,想与杨老师商榷,亦欲求教于大方之家。 
期刊
曾经听一位老师的课,课堂的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紧扣住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回答堪称“完美”,但是课堂气氛相当沉闷。事后问一学生,其回答令人吃惊:“他不愿回答我们提出的‘另类’问题,他赞同的答案都是我们从参考书中得来的。”细细想来,这恐怕就是程东文老师所说的“向心式聚拢”课堂,一节课删去多余枝叶,只留下主干。这样的课看起来主题明确,干净利索,但被削枝减叶,还美观吗?这样的课看似上得流畅、干脆,但教
期刊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的一篇山水小品文,现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该文只有68个字,娱情山水,濡墨染彩。它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朝夕动静、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文辞清丽,幽静隽雅,抒情议论,融为一体。[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细品之,该文中有着作者作为道学家独特的审美感受,一句一景,一景一意,借景传“禅”,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宇宙的秘密,启发众生消除杂念,从而做到清净无染。文中
期刊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屈指一数,我已从教24个年头。回头看看身后的“串串脚印”,我不无感慨。读书,让我在生活、工作中时时回归童真;读书,让我在焦躁迷惘时保持平静淡定;读书,让我一路成长,不断前行。  一、自我读书,在阅读、反思中积累  多年来,我养成了每天都读书的习惯。面对林林总总的教学刊物,我有些应接不暇,总是认真地阅读、筛选。至今,我仍钟情于《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上海教育》等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