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故园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lee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天然说自己是一个很健忘的人,总是丢三落四,找不着东西。而那些乡土生活的琐事,尤其是童年的记忆,却像刻印在脑子里,盘根错节,千丝万缕,扯不断头。有时半夜醒来,坐在床上一直想到东方发白。
  他在武汉工作,画了很多江南农村的速写,在准备刻成版画时,改来改去,兴至笔随,最后往往脱胎换骨,变成了故乡黄土高原的景色,以至于提起画笔就想到故乡,随手一画,还是故乡。就是在这样啮噬人心的乡愁驱动下,陈天然创作出了第一批忆写故乡的作品。
  李平凡(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我清楚记得四十多年前的1957年,我有幸应邀参加了全国第三届版画展评工作。在应征的一千七百多幅作品中,陈天然的四幅版画——《牛群》《套耙》《休息》和《赶船》备受赞赏,全部入选。评委会认为陈天然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洋溢着中原大地浓郁的乡土气息,处处渗透着他对家乡的热爱。” 奠定了陈天然版画家地位的这四幅作品,已成为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版画创作的代表作。
  姚治华(中央美院教授):“天然是我的老同学老同事。1950年,我和天然同在中原大学文艺学院美术系学习,后来,又同在湖北美术工作室任职,在黄鹤楼上朝夕相处好几年。1956年,我离开了湖北,到中央美院学习。我写信告诉天然,我也在学习木刻,很希望看到他的木刻作品。我很快就收到他热情洋溢的回信和四幅精心雕刻印制的木刻作品,其中就有《套耙》《休息》和《赶船》。这几幅作品我非常喜欢,当时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法文版的《中国现代木刻》,把陈天然的《山地冬播》印在封面上。创作于1958年的这幅套色木刻,反映了那个年代中国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画家以深远的构图、简练的套色、遒劲的线条,艺术地再现了豫西山区高原的典型风貌:高低不平的台地,蜿蜒曲折的小路,明亮温暖的阳光,迎风歌唱的红树,自由飞翔的小鸟,前往冬播的社员,深秋初冬豫西黄土地上涌动的生命活力和融融诗意,让人怦然心动,为之神往,简直是一首发散着泥土芬香的田园交响曲。
  《山地冬播》1959年一经问世,立即引起画坛反响与瞩目,多次入选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会。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多次选送法国、日本等国展出。上海朵云轩在1963年按原大出版单幅画发行全国,许多中外出版的大型画册都给《山地冬播》留有一页之地。中国美术馆作为精品予以收藏,1998年,这件作品又被选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成为传世之作。
  马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天然的木刻,常常使人感到有一种质朴纯净、清新明快、晓畅平易的神韵,经得住咀嚼品味。这与他熟悉群众的欣赏爱好、吸收民间木版年画的优点是分不开的。《山地冬播》把书法和金石之长融于线条的刻制之中。套色上原先设计是六个色,逐步提炼为三色两套版,只留下秋山红叶以烘染劳动的气氛。整幅画简洁、流畅、潇洒,并没有去刻意追求光影,却充满着明快的阳光感,富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外国美术界的人士无不称赞《山地冬播》是真正地道的中国木刻版画。”
  为解乡愁而寄情家山的陈天然,没有料到自己的创作会获得一片赞誉之声,更没有料到故乡朴实无华的天趣和平易见奇的含蓄之美,能够引起中外读者的强烈共鸣。原本是自发的行为,逐渐凝聚为一个坚定的艺术信念:“故乡诗情,泥土画意,是我要毕生潜心探索的永恒主题”,“我的版画,只讴歌故乡”。
  进入60年代,羁旅江汉的陈天然开始常回故乡写生作画,每次回家,他总爱在村子周围转转。仰观俯察,画意满山;信步游目,诗情遍地。崖畔地头一角,富有意味深长的余韵;高原平阔一线,蕴藏浩瀚无尽的力量。即使是极为简略的路边小景,也言有尽而意无穷,洋溢着沁人肺腑的感染力。
  “看见一排窑洞,就想起这家祖宗三代的人物;看见几个门楼,就想起木版年画琳琅满目的春节气氛;看见西南岭上突出地面的那段渡槽,下黄河挑水抗旱的经历,便在心头重演,更认清电力提灌的胜天威力;看见村校窑头的山嘴,十年寒窗的艰苦岁月,犹历历在目……”
  陈天然在走遍大江南北以后,以天涯客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故乡。“拾级云壑上,刮目看家山”,发现尚未被画家们青睐的故乡,实在是得天独厚:壮阔的高原梯田,浩荡的黄河之水,嵯峨的柿树林带,淳朴的山庄窑洞,层叠中拖出平坦,平实里藏着奇幽,沟壑中显露坦荡,峭壁上萦回曲径,在单纯里生长着丰富,于古老中孕育着新意。春风春种,夏云夏收,秋叶秋藏,冬雪冬播。故乡是诗的摇篮、画的宝库。每一条小溪,都流入黄河;每一条小道,都通向浩空。陈天然终于彻悟到艺术上的一条真理:“一个人用来局限自己的范围愈小,在一定意义上就愈接近于无限。”
  “我家大门外,是交通要道的三岔口,因为司空见惯,心不在焉,从未引起注意。我常出村画风景写生,偏偏家门口总被忽略过去。有一次因事不能远离,坐在门口画写生,仔细观察了这一带地形,才看清这里在很久以前,原是完整的平地,不知经多少年代人们的足迹磨损,竟踩出一条几丈深的路壕。这四处辽阔的高原,横空无际的梯田,都是人们经过这条路所开创的,是我们千秋万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祖传家产。我一边画着速写,一边顺着这条路揣摩着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及古人开天辟地的传说,这深化了我对故乡的认识。”
  “我自母亲怀抱手牵,往还于舅父家起,从我家的高原,沿着蜿蜒起伏的丘陵盘山北下,横越群壑中的陇海铁路小站,顺沟出山,踏着黄河惊涛拍岸的依
  山小道,到达我舅父家洛口村。这条路,我已来回走过半个世纪,闭着眼我也能走来走去。有时远道还乡,半夜下火车,伸手不见五指,我也常沿着羊肠小道,爬山越岭,摸黑走回家里。这一路,上崖下坡,田头地角,绝壁的高低深浅、沟壑的曲折萦回,对其来龙去脉,我都了如指掌。这一路周围的地域,概括了从上古到今天的历史,每一个变化都是中国命运兴衰的标记。我一生所画的景物,不出这一路方圆30里的范围。”
  陈天然画的最多的是塬上景色,单纯、朴厚、宏伟而神秘的黄土高原是他画不尽的对象。他以博大的胸襟来囊括这伟大的自然,把他的这些作品编排起来,就是一幅极为壮观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风光长卷。   “我爱画家乡风景,画意的核心多是土地。如果没有土地,就感觉画面没精打采;如果撇开土地,往往不知构图该如何下笔。”
  “故乡的黄土高原,得天独厚,农产丰富,万物生焉。其边缘侧壁,远观如斧削峭石,摩天直劈而下,临近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都是厚实细腻的黄土凝聚的立土,任凭风吹雨打,永不颓败,是高原亘古不变的雄强姿态。我家就住在这样的高原上。”
  李平凡(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1997年10月,陈天然同志荣获日本国际版画研究会特别设立的凤凰金奖,日本国际版画研究会会长片野孝志专程来郑州为陈天然颁奖。在日本,陈天然的版画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个性,博得高度评价。大家不约而同地为他所塑造的中国北方大地的独到意境所感动。日本著名版画家关野准一郎赞美陈天然的作品洋溢着他对中国乡土大地的纯朴而深厚的感情,十分可贵。日本文化出版局长今井田勋认为,陈天然的作品充满了作者对中国乡土大地和农民朴实生活的歌颂,把观者引到一个安详、和平而温暖的精神境界。日本当代最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名人,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欣然为《陈天然画集》作序,他说陈天然出身就是农民,汗洒大地,同民众苦乐与共,他的作品中蕴涵着凝视人生的温暖目光,勃勃跳动着大地所编织的丰富诗情。
  美国专门研究中国版画史的戴维·阿曼博士更是认为,陈天然的版画始终存在于一个民族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而陈天然作为一个艺术家对于土地和一切与土地相关的生活的热爱,正是人类永不停息的奋斗,忧患和欢乐的动力的一部分。”
  黄河,是陈天然的乡梦,小时候,他常常爬上窑洞顶上那棵叫“八月黄”的柿树,眺望远处那茫茫的水天一色;晚上,黄河涛声入梦怀,伴他酣然沉睡。有时候,他也约上二三伙伴,从石潭泉源动身,沿着落差悬殊的曲折溪岸,跟踪清流激湍,跑出山口,目随溪水注入奔腾东去的黄河,一直看到帆影隐没在渺茫的天际线以外……
  王学仲(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然在其半生的绘画生涯中积蓄下一股潜能,这一潜能我感觉
  到他在绘画领域中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直到他墨海再度弄潮,铁柯弄影,在书法中才算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了。试看他笔下的行草,天马傲岸,不拘一格,擒纵手法运用得宜,可以说真有枯藤老柯之妙。他的书法长处在于苍、劲、辣三字。所谓苍,在于他的笔锋从不软滑以媚俗眼;劲,是力到笔到,正如唐怀素《自叙帖》中所说的:‘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至于辣字,恐怕也是某些评论家视天然为粗野的一点。其实他的辣,不悖于书理,也许恰是对正统书风的一种破格。”
  河洛郎,有人这样称呼陈天然。这位黄土地的儿子,一生没有改变农民的本色。他对艺术的思考,总是与这片土地上人类生存的状态息息相关。他的作品所拥有的那份非同寻常的澄澈与纯真、厚实与天然,永远都充满了一种超功利的诗意的浪漫。他踏寻在由中岳、伏牛、太行群山环抱,由黄河、洛河蜿蜓缠绕的黄土脊背上,淳厚的乡土情感燃起他艺术的生命之火。他以赤子的情怀,热情创建了一个可亲、可信、可爱的精神故园,他以一生的承诺,忠贞不渝地守望着她,守望着这片曾是我们民族摇篮的故园。
其他文献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璀璨的艺术长廊里,河南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他们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们对家乡款款深情的讴歌,他们的为民情怀,他们的无私奉献,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豫剧大师常香玉,从义演捐献飞机到投身扶危济困的公益事业,再到筹资设立“香玉杯”奖掖豫剧后人,她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和演戏先做好人的艺德,她“戏比天大”、为民唱戏的艺术人生,永远感动着喜爱她
期刊
所谓大师,是指超出一般人才之上的、杰出的、特别有创造力的,甚至是伟大的人才 。像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牛顿、爱因斯坦等,他们因为杰出、因为创造力,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大师。在河南的文化艺术领域,也有一批我们称之为“大师”的人。  豫剧大师常香玉,她的“戏比天大”感动了很多人,她坚持艺术要为老百姓服务,一心为国为民演唱,不仅义演捐献飞机、投身扶危济困的公益事业,而且为了豫剧这
期刊
“腾讯这座大山一定会被它自己覆灭的。”  “两三年之内微信就会被替代,像微博一样。”  说完这两句话,杨宁把头往沙发上一仰,架起二郎腿,眯缝着双眼,像是在等待石子投入湖面泛起的涟漪。  如果这两句话是一般创业者所说,人们最多会说他疯了,但杨宁还有几分做判断的资本。他的人生经历像一本跌宕起伏的小说——24岁跟陈一舟、周云帆创立ChinaRen(人人网),一年后卖掉;27岁二次创业创办空中网,两年后上
期刊
【体育精神】  跳水考的是技术,但明星们跳水却证明了一点,就是跳水技术原来不重要。  【法师】  继少林寺商业化后,法师开始鸡汤化、偶像化。释永信是CEO,延参法师是电视节目与颁奖典礼嘉宾。谁关心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因为佛祖就在俗世的一号线。  【命运】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靠星座。星座成为大众娱乐,一定是因为我们没有的东西太多了。  【真相】  假亦真时真亦假,真亦假时假亦真。  【坏人
期刊
1978年春天,北大77级政法专业新生何勤华向邻座同学打听,哪个是李克强。  翻看花名册时,他发现这位名叫李克强的新生与他的经历相似——也是1955年出生,当过知青,做过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  “我就是李克强。”邻座的男生说。  “这位男生身高1米76,肤色较黑,浓眉大眼,鼻直口宽,头发有点卷,虽然话不多,但很有分析力,非常精辟。”后来担任华东政法大学校长的何勤华曾如此为当年的李克强“画像”。  
期刊
近日,河北黄骅市委组织部宣布:全市科级干部超过53岁,副科级干部超过52岁的全部提前离岗休养,同时提高三级工资。全市共有62名科级干部被列入这一名单,相关被离岗的干部向记者反映,他们是“被提前离岗”,需在“自愿报告”上签字,不签就是违反组织纪律。按照当地官方的说法,之所以对达到年龄要求的干部实施提前离岗,主要是因为要践行干部年轻化的用人倾向。  事实上,这种干部“提钱离岗”的现象在不少地方还存在着
期刊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以其艺术造诣和领导才能为“中原书风”乃至“新十年”中国书法的振兴与弘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已同“中原文化”联系在一起,同当代书法的发展与交流联系在一起。  “张海先生的字在这里!”  1992年,第五届全国书法展评选即将结束时,河南省书协办公室接到评委会打来的电话:“怎么没有见到张海先生的作品?”  “不可能,我们已经按时送去了!”  此时张海不
期刊
在我们传统的印象中,北极就是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世界。时至寒冬季节,正是北极最冷的时候,然而近期北极问题却似乎显得尤为火热。2013年12月1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国防部作出指示,要求增加俄罗斯在北极的军事存在,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此举被看作是对加拿大早前声明的回应。此前一天,加拿大官员证实将主张对包括北极点在内的大片北极区域拥有主权。而美国宇航局支持的一项研究气候变暖的课题表明,如果温
期刊
本刊人物  沈二亮,男,1962年生于河南省尉氏县,现在尉氏县公安局工作。工作之余喜欢研习书法,初学二王,后独喜米芾,经常临摹米芾作品,在研习中有了自己独到的书法体会和挥写章法。  其作品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点画线条不断变化,或正锋,或则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连,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近年来,其书法作品连续荣获第四届神州杯、河
期刊
“为村庄配备一个1000册规模的图书室,目标读者主要是青少年,需要多少钱?选配包装需要多长时间?”  ——“建一个千册图书室需要一万元。我们有适合不同阅读对象的系统书目,有数百家出版社的3000多个品种备选书库存。资金到位后,我们可以用三到四天完成选配、包装,并发送到物流公司。”  “为每个班级配备一个图书角需要多少钱?多长时间可以完成前期工作?”  ——“每班图书角70册左右,包括一个书架,共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