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图书行业的“水”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TINGFNE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村庄配备一个1000册规模的图书室,目标读者主要是青少年,需要多少钱?选配包装需要多长时间?”
  ——“建一个千册图书室需要一万元。我们有适合不同阅读对象的系统书目,有数百家出版社的3000多个品种备选书库存。资金到位后,我们可以用三到四天完成选配、包装,并发送到物流公司。”
  “为每个班级配备一个图书角需要多少钱?多长时间可以完成前期工作?”
  ——“每班图书角70册左右,包括一个书架,共需一千元。我们常备适合小学不同年级阅读的图书角图书包,立即就可发出。”
  “委托你们做图书选配发送工作,需要多少费用?”
  ——“全部书价的5%,如果建一个万元图书室,服务费用500元,一个千元图书角只需50元。”
  “图书多长时间能够送到我们这里?”
  ——“最晚一周可以送达接收县城。”
  ……
  提出的问题可能来自天南地北不同的角落,需求也各不相同,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在为农村地区建公益图书室或者农村学校建班级图书角。回答问题的是北京的“公益图书中盘”,一个专门为中国乡村图书室的建设搭建的专业平台,提供书目服务、图书采购、藏书配置和物流运输的专业化非营利平台。
  这个公益图书平台的发起人就是邱璐。有个著名的段子:“我家门口有道沟,很难过。”接下来的一句是:“再难过,也得过。”而邱璐没有这么做,折转身,要去找一条不让自己难过的路。
  找一种让自己不再难过的活法
  邱璐的读书经历和职业经历一直一帆风顺,北大研究生毕业,在中华书局工作五年后辞职,在科学出版社工作五年后再次辞职,分别是最好的文科出版社和理科出版社。邱璐编的书获国家图书奖,年纪轻轻就赢得了这个行当里的最高荣誉,在单位也是个做得不错的中层负责人,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我很难过”,“难过得不得了”。回述自己的职场经历时,邱璐反复提到了“难过”这个词。
  “我非常非常喜欢编辑这个工作。我想做的,是那种学问型的编辑,做那种慧眼识才的事情,能够通过我的手,把人家抽屉里的好东西发掘出来,做一个流传于世的好作品。”邱璐娃娃脸、短发,那种中学生的发型,这样的脸上是看不出年龄的,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她的嘴角荡起一波笑纹,把圆圆的眼睛挤成了两轮月牙,就像一个孩子在吃一块很甜的糖。但是,做编辑的十年里,她吃到的这样的糖太少了,整天不得不面对的,是紧跟市场节拍追着利润走的教材教辅,是东拼西凑前后矛盾的“学术论文”和整段整章从网上抄来的博士点“科研成果”……“我真的很难过。我生活的意义在哪里?虽然不缺钱也不缺地位,但我总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浪费了的,我们做这些事情的人的生命是浪费了的。进了办公室你看吧,一个个埋头工作,我们工作量压力大得很,而且每年都要加码,那真的是埋头工作啊——那些刚毕业的、鲜嫩嫩的孩子,每个人都低着头,每天都是在数那些字数,算我做了这些能拿到多少钱。我看《肖申克的救赎》,觉得我们的大楼就是一个大监狱,我们都是里面的囚徒。我太难过了。”
  难过的不只邱璐一个,大家的感受都差不多,或多或少,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东西在跃跃欲试,但再一转念,想想收入、职称,想想房贷和未来就又忍了下来,在难过面前,总得找到自己的过法。发发牢骚,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再难过,日子也还是要往下过。邱璐也曾经试着调整自己,忍了一段时间,最终还是觉得不可忍受,必须找到一种让自己不再难过的活法。
  2007年底,邱璐在网上看到一个叫“天下溪教育研究所”的公益组织招志愿者,为农村地区建社区公益图书室和中小学公益图书室。“我们希望一所乡村图书室能为一个村庄/学校带来某些积极的变化,因为我们相信阅读能让人视野开阔,生产和生活知识得到丰富。”那时候,邱璐对公益完全不了解,但这事情跟书有关,自己也很认同这句话,就报了名,开始慢慢了解“天下溪”和“公益组织”是怎么回事。
  给你的家乡建一个图书室
  “天下溪”是一个关注教育的民间公益组织,“乡村图书室”劝募城市白领给自己的家乡建一个图书室。最早与邱璐接触的乡村图书室项目负责人说,她一个人无力应对巨大的需求,需要再找一名兼职或者更多的志愿者来配合。
  “巨大的需求”这个说法,一开始让邱璐多少有些意外。她在出版社工作多年,每年都会接到新闻出版总署要求捐书的通知,支持贫困地区和农村义务教育,累积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量。那么,这个“需求”在哪里?“天下溪”做的这个事情,跟国家有什么不同?
  国家捐书一般是捐给学校,一般的中心校有图书馆或者图书室,但规模较小的学校比如村小可能就没有,属于村庄的社区图书室几乎是个空白,这真的是一个巨大到难以想象的需求。“乡村图书室”是2003年由“天下溪”的志愿者梁晓燕、徐晓、王小平发起的一个公益项目,致力于为改善乡村教育提供最为基础的公共教育设施——社区公益图书室和中小学公益图书室,当时提出来的口号是“三千块钱给你的家乡建一个图书室”,希望那些告别土地走进城市的人,除了自我发展,也能用这种方式回馈家乡。
  乡村不仅向城市源源不断地输送赖以生存的食物,也在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这片土地上最优秀的年轻人。恢复高考三十多年来,数以千万计的青年才俊告别农村进入城市,已经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村庄精英在进入城市自我发展之余,回馈亲人的方式可能有很多。“天下溪”做的,是邀请他们“给你的家乡建一个图书室”,不仅支持到自己的家人,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身后业已远离、甚至是正在凋敝的土地;不仅要求你捐钱,如果是在村子里建图书室,还要求捐赠人先找到一间可以做图书室的房子,要求找到人兼做图书管理,还会邀请他们加入捐赠的过程,参与选书、整理、打包、发送、回访,这样带给家乡的,不仅仅是一个图书室。这本身就是一个公民参与、公民行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个人都是行动中的一员,在用自己的参与反哺土地、回馈家乡、参与公共事务。曾经有一个企业找到梁晓燕,要捐出300万建1000个图书室,但她拒绝了。“我们希望这所乡村图书室是秉着平等、自愿、诚信的原则建立的,不是给予,不是扶助,而是合作、共建和分享。”乡村图书室不仅弥补当地不足,更重要的是一个公民建设的可用型的平台,这让邱璐看到了个体化的民间公益行为与大量的、集团化的国家行为的不同。“我们之所以做这件事,不仅仅是为了资源平衡,不仅仅是因为家乡缺图书室、缺书,如果只是讲规模比数量,别说1000个了,就是10000个也只是个数字而已,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成为托起公益图书行业的“水”
  在邱璐正式进入乡村图书室的工作之前,发生了一件大事——“5·12”大地震。几乎全国的公益组织都在动,“天下溪”联合其他与图书、出版有关的志愿者发起面向灾区的“千秋助读”,紧急募集了一批图书,赶在“六一”之前送到四川。
  那一次,“千秋助读”一共在灾区设立了50多个帐篷图书室,邱璐头一回做公益,没想到赶上了这么样的一件大事儿。她从单位请了假,全程参与,从在北京接收图书、装车皮发运,到成都后又负责分类发放。
  那时候邱璐还在出版社上班,回到北京接手了乡村图书室的运作,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志愿服务,暑假期间又请假去了一趟四川。这一次,她有机会到灾区一线,便带了二十多位志愿者下到安置点亲手去建图书室。邱璐带着志愿者们在板房、帐篷或者农户的房子里,自己动手拆包、安装书架桌椅。她带的志愿者都是即将去国外读大学的高中生,需要有参与志愿服务的经历,邱璐愿意帮助这些即将远渡重洋的城市孩子利用这次机会,不是被动完成一项任务,而是真正接触到灾区,了解这片土地。
  这一次真正进入灾区一线,邱璐接触到不同的NGO组织,了解那些在帐篷和板房区开展工作的一线机构的日常工作和面对的问题,如女性问题、医疗知识、儿童教育……需求很多,显然任何机构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由一个机构独力筹募所有的资源,应该有无数“天下溪”这样的机构为一线组织分别提供不同的服务,甚至,“天下溪”目前在图书和阅读相关议题所能提供的服务还是远远不够的……
  每次去四川都是高强度的工作,还有太多信息和情感的撞击。刚刚经历了地震的灾区满目疮痍、余震不断。四川山高水急,通往汶川地区的路都是劈山建出来的,本来路况就差,因为地震和随后的多次塌方、泥石流多次被阻断,断了修、修了再断,人走的永远都是“刚刚修好的路”。一边的山坡偶有滚石,另一边陡峭的山崖下是奔腾的岷江,走这样的路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并不夸张。路上隔不多远就会有人值守,来往车辆只能分路段、分时段通行,在等待通过的时候,看着脚下奔腾的岷江,人变得特别易感,实在觉得孤独害怕的时候,邱璐就给单位的同事和领导打电话。“邱璐你快回来吧,我请你吃饭”,“邱璐你下次带上我的孩子一起去”,还有人幽幽发出一声叹息:“邱璐我真羡慕你,你好有勇气。”
  转过年来,邱璐向单位交了辞职信。她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路,要离开这里,去过自己想要的日子。“天下溪”的名称源自老子的那句话“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素来认真的邱璐做事之前要先想想清楚,反复琢磨这几句话,觉得“为天下溪”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太难达到了,怎样才能为天下溪?自己如何跟这个机构的理念、跟这种境界匹配?全国的公益组织已经有很多,“天下溪”的定位应该在哪里?慢慢再琢磨后面那一句,“水利万物而不争”,不争,就是你要退后,你要放低姿态,你要在最低的下面去滋润,就像溪水一样,不去竞争,但你要去滋润。嗯,这样,蛮好。邱璐喜欢这种状态,在纷繁的世界里,愿意守着这个雌,像水一样在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滋养。特别是,所做的事情又与书有关。
  “天下溪”的使命
  水,应该是辅助、滋润的,谁才是主体?公益图书室是为谁建的?怎样才能在乡村真正发挥作用?
  早年自己建的乡村图书室,加上后来“图书中盘”支持别人建图书室,“天下溪”这些年来经手的基层图书室有300多个。邱璐发现,那些用得好的,房子、环境,甚至书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是人,只要有了非常投入、非常热心的人,就能发挥很好的作用。现在,对农村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个别村子里,有时候会发现有两三个图书室,有国家建的、有公益组织建的、有当地人自己的图书室,规模和硬件一般是从前到后排列,活跃程度则相反,能够对当地产生最大作用的图书室,往往是老乡自己建的。为什么?有人。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山西麻田有个张小宝,从多年以前就一门心思要建图书室,为这事儿卖过粮食卖过树,跟家里人吵过架,他图书室里的书有买的、有捡的,还有跟人讨来的。后来,他在很多组织的帮助下把家里的房子改成一座两层小楼,把整个一层专门拿出来做图书室。
  据北大图书馆系的一个调研,这样的民间图书室,全国有300多家。这个数据带给邱璐好大的冲击:公益组织也在到处建图书室,在喊本土化,但有时候恰恰忽略了这片土壤里自己长出来的东西。我们为什么把他们遗漏了?
  邱璐开始尝试与那些民间图书室接触,不是说“我想怎么做”,而是问他们“你有什么,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同时也做一些转介资源的事情。比如把心平基金会正在推广的乡村学校班级图书角项目介绍给张小宝。班级图书角是针对小学的需求,小学六年有六套书目,每个年级选70到75本书,在开展图书角活动的学校,每个班级都配一个小架子放在教室里,方便孩子随时取阅,一个孩子在小学六年间有机会接触到500本优质图书。这个项目由“心平”提供资金支持,“图书中盘”负责选书配书发到麻田,将张小宝图书室作为当地班级图书角项目的总库,再以他的名义,在每个班级设置图书角并定期轮换。张小宝的妹妹就在当地小学任教,她和家人一直不认同哥哥的“异想天开”,现在通过配合哥哥执行班级图书角活动,觉得他做的事情好有意义,她还鼓励自己的学生放学后到哥哥的图书室去读书。
  2011年暑假,邱璐又将“西部阳光”的志愿者短期支教小分队介绍给张小宝,他们住在图书室二楼,每天带着孩子们读书做游戏,最后还在村子里给全村人做了一场汇报演出。张小宝一开始不敢去看:“就我们这些小破孩儿能演出什么来呀”。后来,看到自己村庄的孩子们表演的绘本剧,全村老少像过节似的。民间自发的力量和公益机构的力量结合起来,比外来机构那种空降兵式的打法,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邱璐特别喜欢“水”这个词,水是流动的,哪个地方有需要,自然而然聚过去,等到更多资源过来了,这水又流去别的地方,“也许,这就是“天下溪”的使命吧”。
  “天下溪”不仅致力推动乡村图书室建设,也向不以城乡为区分标准、只强调面向社区提供阅读的“快乐小陶子”流动儿童图书馆提供了支持。“快乐小陶子”取意陶行知先生“人人参与教育,人人贡献教育,人人享受教育”那句话,是一个以绘本为载体、以阅读为手段、以促进全民阅读为目标的志愿者成长支持服务体系,给0到14岁儿童提供阅读服务。“小陶子”为每一位(组)志愿者配备一个大箱子,里面有50本精美绘本和垫子,还有志愿者的统一服装(卡通帽和围裙),是一个小型的儿童流动图书馆,可以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在社区的大堂和空地摆开,甚至还有志愿者把图书馆拖到地铁里,在四号线上给孩子读书。“小陶子”发起人的这个构想很长时间没有找到支持,“天下溪”觉得给儿童提供一个社区图书馆的意义不应仅止于阅读,更是“天下溪”的“水”应该流向的地方,决定先把事情做起来,就投入了最初的启动资金。后来事情做的效果非常好,渐渐有基金会开始支持这个项目,“天下溪”就又“流”走了。
  邱璐爱说“拼图”这个词。当“天下溪”初创乡村图书室项目从无到有做推动的时候,一竿子从出版社插到了乡村读者,从筹款到志愿者动员、执行到回访,经历所有的环节和因素,这样五脏俱全的执行方式不是“拼”图。等到有了大量的一线机构(如“一盏灯图书室”“走进石门坎”“秀水镇爱心关怀”“浚县蔺其磊图书室”),有了专门支持阅读的基金会(如“心平公益基金会”“陈一心家族基金会”),有了专门从事阅读课研发与推广的机构(如“微笑图书室”“亲近母语”),有专做基层标准图书室和图书管理软件开发的机构(如“真爱梦想”“一公斤捐书网”),而“天下溪”也转而用这种方式发挥作用的时候,让人看到了一幅拼图的模样。把善意的愿望变成行动,把钱变成书、变成推动乡村改变的文化,是一个一环扣一环的过程。“我们不光是来做好事的,是要来把事情做好的,而且还要带动这个行业的整体专业水准的提升。”
  邱璐很喜欢自己目前的活法,也喜欢“天下溪”的氛围与同事,为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做事情,带着对这个世界和彼此的尊重与敬意生活,不急,不争。
  在问到对自己、对公益图书中盘未来的计划时,她讲了一个故事。
  河北邢台的永年是个武术之乡,梅花拳基地故城村素有自治传统,这里的乡亲们关注公共事务、热心教育。好多年前当地村民就自发捐钱修了周边最好的学校,村子里还缺个图书室,得到了“心平基金会”的支持,“天下溪”给村子捐了1200册书,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为了迎接这批书,村民专门修了一座二层楼做村子里的图书馆。在房子修好之前,那些书已经被借阅了无数次。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文化,是这片土地自己的生命力。“接下来‘天下溪’会注重与乡村已有民间图书馆的合作,如果能够把外部资源与当地的需求和当地的人结合起来,很难想象将会焕发怎样的活力。到了这一步,也许公益图书中盘的使命也就完成了。到时候,是不是又要去做别的了呢?”
其他文献
那一天,全世界的人们都听到了一种庄严宁静的召唤,然后,恋恋不舍地看着一个人,新南非的缔造者纳尔逊·曼德拉从容地将执掌了五年的国柄移交给新当选的总统姆贝基。他一身轻松地举起平民的拐杖,微笑着,向曾经拥戴过他的人民挥别。  人们将永远铭记那个日子:1999年6月16日。  在南非史无前例的多民族选举中,曼德拉从这里走上了权力的最高峰。当时,许多人都在为南非的命运捏一把冷汗,一些不怀好意的人认为黑人缺乏
期刊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璀璨的艺术长廊里,河南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他们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们对家乡款款深情的讴歌,他们的为民情怀,他们的无私奉献,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豫剧大师常香玉,从义演捐献飞机到投身扶危济困的公益事业,再到筹资设立“香玉杯”奖掖豫剧后人,她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和演戏先做好人的艺德,她“戏比天大”、为民唱戏的艺术人生,永远感动着喜爱她
期刊
所谓大师,是指超出一般人才之上的、杰出的、特别有创造力的,甚至是伟大的人才 。像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牛顿、爱因斯坦等,他们因为杰出、因为创造力,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大师。在河南的文化艺术领域,也有一批我们称之为“大师”的人。  豫剧大师常香玉,她的“戏比天大”感动了很多人,她坚持艺术要为老百姓服务,一心为国为民演唱,不仅义演捐献飞机、投身扶危济困的公益事业,而且为了豫剧这
期刊
“腾讯这座大山一定会被它自己覆灭的。”  “两三年之内微信就会被替代,像微博一样。”  说完这两句话,杨宁把头往沙发上一仰,架起二郎腿,眯缝着双眼,像是在等待石子投入湖面泛起的涟漪。  如果这两句话是一般创业者所说,人们最多会说他疯了,但杨宁还有几分做判断的资本。他的人生经历像一本跌宕起伏的小说——24岁跟陈一舟、周云帆创立ChinaRen(人人网),一年后卖掉;27岁二次创业创办空中网,两年后上
期刊
【体育精神】  跳水考的是技术,但明星们跳水却证明了一点,就是跳水技术原来不重要。  【法师】  继少林寺商业化后,法师开始鸡汤化、偶像化。释永信是CEO,延参法师是电视节目与颁奖典礼嘉宾。谁关心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因为佛祖就在俗世的一号线。  【命运】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靠星座。星座成为大众娱乐,一定是因为我们没有的东西太多了。  【真相】  假亦真时真亦假,真亦假时假亦真。  【坏人
期刊
1978年春天,北大77级政法专业新生何勤华向邻座同学打听,哪个是李克强。  翻看花名册时,他发现这位名叫李克强的新生与他的经历相似——也是1955年出生,当过知青,做过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  “我就是李克强。”邻座的男生说。  “这位男生身高1米76,肤色较黑,浓眉大眼,鼻直口宽,头发有点卷,虽然话不多,但很有分析力,非常精辟。”后来担任华东政法大学校长的何勤华曾如此为当年的李克强“画像”。  
期刊
近日,河北黄骅市委组织部宣布:全市科级干部超过53岁,副科级干部超过52岁的全部提前离岗休养,同时提高三级工资。全市共有62名科级干部被列入这一名单,相关被离岗的干部向记者反映,他们是“被提前离岗”,需在“自愿报告”上签字,不签就是违反组织纪律。按照当地官方的说法,之所以对达到年龄要求的干部实施提前离岗,主要是因为要践行干部年轻化的用人倾向。  事实上,这种干部“提钱离岗”的现象在不少地方还存在着
期刊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以其艺术造诣和领导才能为“中原书风”乃至“新十年”中国书法的振兴与弘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已同“中原文化”联系在一起,同当代书法的发展与交流联系在一起。  “张海先生的字在这里!”  1992年,第五届全国书法展评选即将结束时,河南省书协办公室接到评委会打来的电话:“怎么没有见到张海先生的作品?”  “不可能,我们已经按时送去了!”  此时张海不
期刊
在我们传统的印象中,北极就是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世界。时至寒冬季节,正是北极最冷的时候,然而近期北极问题却似乎显得尤为火热。2013年12月1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国防部作出指示,要求增加俄罗斯在北极的军事存在,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此举被看作是对加拿大早前声明的回应。此前一天,加拿大官员证实将主张对包括北极点在内的大片北极区域拥有主权。而美国宇航局支持的一项研究气候变暖的课题表明,如果温
期刊
本刊人物  沈二亮,男,1962年生于河南省尉氏县,现在尉氏县公安局工作。工作之余喜欢研习书法,初学二王,后独喜米芾,经常临摹米芾作品,在研习中有了自己独到的书法体会和挥写章法。  其作品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点画线条不断变化,或正锋,或则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连,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近年来,其书法作品连续荣获第四届神州杯、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