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部金融史: 天下之财》

来源 :决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q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化改革,强国富民”,一直是这几年被频繁提及的热门词汇之一,各界人士也纷纷对此建言献策。曾经以一部《世界是部金融史》震撼国内外业界的金融专家陈雨露教授,于3月份推出全新力作《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增长并行,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相互纠结,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宏观形势格外扑朔迷离的情况下,本书议古论今,通过对中国历史上重要金融事件的解析,讨论收入分配制度,抑制贫富分化等焦点问题,被业内称为“纵览千年金融的沧桑史卷”。
  《天下之财》在时间线上选取了宋、元、明三个朝代近七百年当中发生的众多“天下大事”。作者以金融、货币及王朝政策为线索,重新定义和解读了那些曾经“板上钉钉”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揭示出它们背后隐藏的核心本质——即“天下之财,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全书涉及了中原王朝的经济恢复发展、财富累积过程,论述了历朝历代与少数民族政权军事、政治、外交背后的经济、货币战争,和土地、商业政策对各地区民众的影响。
  从两宋的昌盛之极,到元末明初的浑浊乱世,再到明末清初的世界历史变革,七百年间,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关键时期。经济文化发展迈入顶峰,GDP达到世界四分之一,之后却又迅疾而衰,落后于觉醒的欧洲。大多数历史类读物都对这个问题给予了重点关注,但解释往往过于传统,观点也缺乏新意。本书从财经、金融角度出发,在“皇权—封建官僚—小农”前提框架内,通过探讨封建社会国家机器对“天下之财”的分割问题,进而从不同角度论证金钱作为“背后的力量”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揭示出中华文明的盛衰密码和进退定律。不仅如此,两位作者还以金融学的专业角度对许多大众类概念,譬如“盛世”进行了全新的定义:“所谓盛世,不过是给大部分人一个公平赚钱的机会,而皇权和小农最后无论如何变招,都会被霸气外露的封建官僚逼入绝境。在盛世与乱世的循环交替中,以货币为工具的金融是那双看不见的手。”
  虽然两位作者采用金融视角解读历史,但《天下之财》并没有堆砌“海量”专业词汇,而是选择了“接地气”的故事叙述类表达方式。文字风格生动有趣,虽以朝代、人物、事件为主,却并无史书之固执,围绕经济实践这个核心,品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的种种“金融趣闻”,揭秘其中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经济客观性。
  
  
  
  
其他文献
海冰对于海-冰-气相互交换、全球气候变化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生长在海冰环境下的冰藻在极地海洋初级生产力评估、生态系统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北极海冰正发生着快速变化,相应的冰藻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对冰藻生物量进行长期连续观测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目前,冰藻生物量的观测方法比较有限,长期连续观测方法更是缺乏。本文基于冰藻的存在能够改变冰内及冰下太阳辐射光谱强度分布的现象,通过研究冰内太阳辐射光谱强度的变化规律获得冰藻和海冰介质光谱衰减特性,进而对冰藻生物量长期原位测量的机理和方法进行研究。
  
随着水下特种推进器的发展,对转螺旋桨因其平衡扭矩、推力大、推进效率高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了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主要利用CFD仿真技术,针对用于低速海底勘探机器人的对转螺旋桨进行了设计以及关键参数的分析。本文选择DTMB3686、DTMB3849这两款单桨型所构成的对转桨作为研究对象,以桨距比、螺旋桨直径为重点参数进行分析,以模型实验验证了分析的结果。
  首先本文设计了螺旋桨三维坐标生成程序,将生成的坐标点导入SOLIDWORKS来建立两款螺旋桨的三维模型。然后,根据不同的桨距比对母桨进行拼
面向海洋环境中溶解氧监测的实际需求,针对现有商业化溶解氧传感器的长期原位监测能力不足、定期维护成本较大、单价高昂等问题,本研究提出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型溶解氧传感器的新工艺,即利用阴极氧还原与电压输出间的定量关系,将溶解氧含量转化为电信号输出。该装备不需要电源驱动、不依赖昂贵的电极材料、不需要光电信号转化装置,大幅度简化了溶解氧监测的工艺,降低了海水溶氧监测的成本(该传感器单套的材料成本仅为241元)。
  本研究设计的溶解氧传感器主要分为阴极和阳极两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道路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交通拥堵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普遍性难题。城市交通系统的信号控制通过冲突点处的通行权分配,分离冲突交通流,实现车流安全、有效的运行,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传统信号控制技术多采用集中式控制策略,综合考虑区域内路段、节点及网络状态,同步优化所有交叉口的信号方案。然而,集中式交通控制方法受限于网络数据传输和控制中心算力,其实时性不强,实践中多根据过去一段时间
到达角(Direction of Arrival,DOA)估计是指利用阵列接收到的含噪数据,估计目标信源相对天线的入射角度,其在雷达、通信、声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大部分的高分辨DOA估计算法都基于阵列流形精准已知的假设。然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受环境、加工工艺、有源器件老化等因素的影响,天线阵列可能存在较大的相位误差,导致理想的信号模型无法与实际观测数据完全匹配。相应地,基于理想情况的估计算法的性能,会随着相位误差的增大而逐渐恶化,甚至失效;且考虑阵列误差影响的校正算法也无法显著提升估计准确度。<
作物早衰指的是影响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独特的农业属性,它的发生是由基因,激素和胁迫等若干生理活动而实现。揭示植物衰老基本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对于持续增加未来粮食生产将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揭示水稻(Oryza sativa L.)衰老调控的潜在机制。据此,作者进行了两个独立的实验,即田间和实验室试验。研究的第一部分是为了评价质膜液泡H+-ATPase(VHA-A1)突变对水稻近等基因
农业作为中国的第二大碳源,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17%。(本研究所指的农业部门碳排放为CO2、CH4、N2O三种温室气体折合成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的排放量。)因此,有必要加快推进中国农业低碳化发展进程,这对中国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承诺的意义重大。国内学者主要基于中国农业发展与碳排放的实际情况,研究重点集中于中国及各省(市、区)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效率(或碳生产率)的测算与地区比较,以及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识别,研究结论可为中国农业低碳化进程提供有效的决策参
超低温保存是指将生物材料保存在液氮(-196℃)中的生物技术。在液氮环境中,生物细胞内的新陈代谢和生长活动几乎完全停止,被认为是植物种质资源安全、稳定、长期、经济、有效的保存方法。
  植物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细胞会遭受机械伤害、渗透胁迫、冷冻保护剂毒性伤害、高度脱水、极端低温和ROS胁迫等多重胁迫。而这些胁迫会造成生理代谢异常、细胞质形态异常、细胞膜系统损伤等伤害,影响超低温保存后组织的存活和再生。本文以水稻品种9311(Oryza sativa, Indica)为材料,开展超低温保存处理细胞结构、生
本文采用田间系统调查、DNA分子检测和罩笼接虫法,系统研究了棉田田埂苦豆子条带对棉田中捕食性天敌发生动态及棉蚜种群发生的影响,明确了苦豆子条带的存在对棉田天敌控蚜的作用,为科学评价苦豆子条带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如下:
  1、通过系统调查,明确棉田及田埂边苦豆子条带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时序动态。
  2018年5月至9月,节肢动物群落调查发现棉田共有节肢动物2纲10目23科,苦豆子上共有节肢动物2纲11目37科。苦豆子条带中捕食性天敌的主要种类有:瓢虫类、草蛉类、蜘蛛及食虫蝽类。
目的:明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生菟丝子的具体种类,基于鉴定结果,以在新疆危害严重、分布最广的菟丝子种为研究对象,建立其快速PCR检测技术和方法,同时寻找能有效减少菟丝子种子萌发的方法,降低菟丝子寄生率,为新疆菟丝子的检验检疫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方法: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采集的60份菟丝子样品进行鉴定。然后以鉴定出的2个主要种,设计其种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对2个主要种的种特异性引物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进行检测,从而建立2种菟丝子的快速检测技术;以2种菟丝子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