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田间系统调查、DNA分子检测和罩笼接虫法,系统研究了棉田田埂苦豆子条带对棉田中捕食性天敌发生动态及棉蚜种群发生的影响,明确了苦豆子条带的存在对棉田天敌控蚜的作用,为科学评价苦豆子条带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如下:
1、通过系统调查,明确棉田及田埂边苦豆子条带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时序动态。
2018年5月至9月,节肢动物群落调查发现棉田共有节肢动物2纲10目23科,苦豆子上共有节肢动物2纲11目37科。苦豆子条带中捕食性天敌的主要种类有:瓢虫类、草蛉类、蜘蛛及食虫蝽类。其中瓢虫类主要有多异瓢虫HippodamiavariegataGoeze、方斑瓢虫PropylaeaquatuordecimpunctataL.、深点食螨瓢虫StethoruspunctillumWeise;草蛉类主要有普通草蛉ChrysopacarneaStephens、大草蛉ChrysopapallensRamber、丽草蛉ChrysopaformosaBrauer;蜘蛛类主要有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graminicolumSundevall、黄褐新园蛛NeosconedoenitziBoes.etStr.、三突花蛛MisumenopstricuspidatusFahricius;食虫蝽主要有小花蝽Oriusspp.、华姬蝽NabissinoferusHsiao。田间优势害虫为棉蚜Aphisgossypii和蓟马。棉田与苦豆子条带的天敌昆虫结构相似,种类相同,天敌储量显著低于苦豆子条带。
2、利用DNA分子检测,研究捕食性天敌多异瓢虫在苦豆子与棉田间的转移。
利用棉蚜、棉长管蚜、棉花和苦豆子的特异性引物分别检测从田间采集的共298头多异瓢虫成虫,苦豆子上多异瓢虫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8.75%、18.75%,对棉花和苦豆子的检出率分别为0%、8.33%;棉田中多异瓢虫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检出率分别为33.33%、54.78%;对棉花和苦豆子的检出率分别为24.44%、7.78%。结果表明,多异瓢虫可在棉田与苦豆子条带之间自由转移,取食相邻棉田生境的蚜虫。
3、通过罩笼接虫法,评价苦豆子条带对棉田天敌控蚜作用的影响。
对处理棉田(棉田田埂边有苦豆子条带)和对照棉田(棉田边无苦豆子及其他杂草)的罩笼结果对比表明,罩笼后14d棉蚜种群密度要明显高于第7d。封闭罩笼7d与14d后的单株棉蚜种群数量均显著高于开放罩笼。处理棉田与对照棉田相比,罩笼7d后的生物控害指数(BSI)无显著差异;罩笼14d的控害指数差异极显著,处理棉田罩笼14d的BS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棉田,其控害指数(BSI)分别为0.87、0.64。不同距离间罩笼,罩笼7d后的控害指数无显著差异,罩笼14d后10m和20m处的控害指数高于5m处。研究表明,棉田田埂边苦豆子条带的存在提高了捕食性天敌对棉田棉蚜的控制作用。
1、通过系统调查,明确棉田及田埂边苦豆子条带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时序动态。
2018年5月至9月,节肢动物群落调查发现棉田共有节肢动物2纲10目23科,苦豆子上共有节肢动物2纲11目37科。苦豆子条带中捕食性天敌的主要种类有:瓢虫类、草蛉类、蜘蛛及食虫蝽类。其中瓢虫类主要有多异瓢虫HippodamiavariegataGoeze、方斑瓢虫PropylaeaquatuordecimpunctataL.、深点食螨瓢虫StethoruspunctillumWeise;草蛉类主要有普通草蛉ChrysopacarneaStephens、大草蛉ChrysopapallensRamber、丽草蛉ChrysopaformosaBrauer;蜘蛛类主要有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graminicolumSundevall、黄褐新园蛛NeosconedoenitziBoes.etStr.、三突花蛛MisumenopstricuspidatusFahricius;食虫蝽主要有小花蝽Oriusspp.、华姬蝽NabissinoferusHsiao。田间优势害虫为棉蚜Aphisgossypii和蓟马。棉田与苦豆子条带的天敌昆虫结构相似,种类相同,天敌储量显著低于苦豆子条带。
2、利用DNA分子检测,研究捕食性天敌多异瓢虫在苦豆子与棉田间的转移。
利用棉蚜、棉长管蚜、棉花和苦豆子的特异性引物分别检测从田间采集的共298头多异瓢虫成虫,苦豆子上多异瓢虫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8.75%、18.75%,对棉花和苦豆子的检出率分别为0%、8.33%;棉田中多异瓢虫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检出率分别为33.33%、54.78%;对棉花和苦豆子的检出率分别为24.44%、7.78%。结果表明,多异瓢虫可在棉田与苦豆子条带之间自由转移,取食相邻棉田生境的蚜虫。
3、通过罩笼接虫法,评价苦豆子条带对棉田天敌控蚜作用的影响。
对处理棉田(棉田田埂边有苦豆子条带)和对照棉田(棉田边无苦豆子及其他杂草)的罩笼结果对比表明,罩笼后14d棉蚜种群密度要明显高于第7d。封闭罩笼7d与14d后的单株棉蚜种群数量均显著高于开放罩笼。处理棉田与对照棉田相比,罩笼7d后的生物控害指数(BSI)无显著差异;罩笼14d的控害指数差异极显著,处理棉田罩笼14d的BS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棉田,其控害指数(BSI)分别为0.87、0.64。不同距离间罩笼,罩笼7d后的控害指数无显著差异,罩笼14d后10m和20m处的控害指数高于5m处。研究表明,棉田田埂边苦豆子条带的存在提高了捕食性天敌对棉田棉蚜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