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F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部门,应该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保护与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来。本文通过对山西高校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高校;问题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华夏文明看山西,山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生命动力和精神依托,是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具有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部门,高校音乐专业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非物质音乐文化的保护中来,肩负起保护与传承当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的重任。
  一、高校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现代高校的宗旨,一是研究高深学问,二是培养高级人才,三是从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学人文学科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高等学校保护与传承传统音乐,对大学教育本身也是一种促进和提升。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高等音乐教育这一平台,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和先进设备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拓宽了传承模式,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广泛的传播,使其在传播的基础上得到更好地保护。而且,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课堂,实现了课程的创新开发、教学方式的转变,增进了大学生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扩大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实现了高校音乐课程创新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共赢的局面。
  二、山西高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高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传承的重要途径,而高校教育可以说是更深入的传承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其公布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实施指南中,要求“以适当的方式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学习列入学校的正式课程。”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开设音乐类“非遗”课程的高校不在多数,而且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有很多欠缺的地方,这需要政府和高校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持、经费支持等,才能真正使高校保护音乐类非物质遗产落到实处。
  (二)专业人才培养与传承人保护缺失
  专业人才培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的基础性工作。在山西省高校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院校有山西民歌的课程设置,但由于市场、经济等因素,导致该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不佳,因此会影响高校的招生,这不仅影响了高校的生源、生存,也使得民歌专业失去大量人才。此外,山西民歌的流传多为口传心授,因此对会唱当地民歌的民间艺术家的保护则显得极为重要。要尽力避免“人亡艺绝”的现象发生。年轻人则可能会因为收入低,学习过程复杂、时间长等原因而放弃学习,从而造成非遗文化收徒难,后继无人的现象。因此,对传承人进行保护与让传承人参与到保护非遗的工作中来,是十分迫切的需求。
  (三)传播途径的阻塞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现代的娱乐形式已经把传统的民間艺术形式的发展与传播空间挤压得非常狭小。例如,在山西省设有音乐系的高校中,只有太原师范学院、山西戏曲职业学院和晋中学院设有关于山西当地民歌的课程,授课形式多为教唱民歌,在声乐专业的专业课曲目演唱中,也甚少有山西民歌的曲目布置。一方面原因是有曲谱记载并收录到高校声乐教材的山西民歌为数不多,只有《桃花红杏花白》《大红公鸡毛腿腿》《亲圪蛋下河洗衣裳》等;另一方面原因是一般只有专业音乐院校的民族声乐系学生会专门演唱各地民歌,而综合类高校学生由于专业水平距完整良好地演绎和表达出民歌的风格和韵味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声乐教师更多的愿意布置美声曲目去练习声音,巩固基础。
  三、对山西高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非物质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单凭文化部门一己之力的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对山西高校音乐教育保护与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我国文化部原部长孙家正曾多次强调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国务院办公厅在《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等内容,为学校教育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山西各高校要以身作则,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利用好家乡的“非遗”资源,这无疑对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结合自身优势,注重专业性人才培养
  高校在保护与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硬件和软件的优势。高校不仅要利用具有丰富的师资力量,为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充分的专业指导,还要进行专业化的课程设置、调整教学方式、建立长期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加强高素质的传承人和继承人的培养,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队伍不断扩大,可以从根本解决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的局面。同时,对高校完善自我建设、完善学科建设、提升特色文化专业等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三)加强山西高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
  山西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在高校课堂的音乐教学中,可以在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的课程中,分别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考试要求,让广大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够认知、了解、传播家乡的音乐文化。而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专业教师定期组织音乐专去民间采风、参与田野调查等形式,帮助搜集整理民间音乐曲谱、录制相关音频视频等,进一步学习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音乐,从而实现全民共同保护“非遗”学生自身专业素养提高和非物质文化音乐保护与传承共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是传承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要扛起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的大旗。时代呼唤大学实现新的文化觉醒,承担起传承和创新民族精神的崇高使命,让传统文化滋润当代年轻人,并让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在年轻人身上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闫如玉(1987—),女,山西朔州,太原学院,助教,硕士,声乐教学。
其他文献
数学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也是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开展实践活动,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实践,在实践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每位教师追求的结果。本文对数学实践活动在整个小学数学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显示出独特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要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实效,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克服多媒体教学过
计算机在我们医院的应用有较好的基础.我院开发的《住院全息网络管理系统》通过了省级鉴定,并在全省广泛推广使用.后来又相继开发了《门诊网络管理系统》等六个系
可靠性分配是可靠性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很多,将模糊理论应用在可靠性设计的初级阶段,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具有模糊性的各分系统进行综合和量化是一
为了获得均匀硬化层,建立了激光淬火的路径模型。对轮廓复杂工件的加工路径进行了分析,实现了激光淬火时激光头的准确停光、开光位置及加工过程的运动速度计算,为激光淬火应
“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用爱撒播着希望……”我非常喜欢这首小诗,作为一名教师,用爱滋润孩子心灵便成了我的教育格言。  一、用爱的坚持,称赞孩子的每一个进步  俗话说:“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要小看“一点点”:只要一点点,就能让你找到解
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以新西兰纯种健康家兔作实验对象,比较了布洛芬赖氨酸注射液与布洛芬糖衣片之间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测得两种制剂的达峰时分别为:1.07h及8.09h;达峰浓度
讨论了PLC工作方式对系统可靠性、系统故障诊断能力、系统I/O响应快速性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消除影响的措施.
临床药学是一门新兴的药学分支学科。80年代初,在我国医院逐渐开展了临床药学研兜。1991年卫生部在医院分级管理文件中,规定三级医院一定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并列出常规TDM(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