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自由·自己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huxi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
  “自然”这一概念是老子创造的,先秦并没有自然或大自然的概念,与之相当者是天地或天地万物。老子认为“道”是最高的实体所体现的最高的价值或原则。“道法自然”是指道顺应万物的发展变化而不加干涉,以听任万物依其本性而自生、自长、白化、自成为法则,亦即因任万物按照“自己那样”而存在和发展变化。其中的万物自然包括教育的对象“人”,老子所强调的是人与物依据自身的性质和规律而存在和发展变化,亦即不受外在人为因素的无端干预和任意牵制而独立自主,率性而为,自己成就自己。老子以人生命的本真状态与合理的生存状态为“自然”,以对人生命的本真状态与合理生存状态的无端干涉和牵制为“反自然”。因此也可以说“自然”是世间万物总体状态的和谐。
  对于我们花港迎春小学这样一所全新的学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教师来自四面八方,我想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改变什么,而是尽力去呵护、顺应什么。因为我们的学生是纯的,纯得让你一眼就看得到他们是晶莹剔透的心;因为我们的家长是朴的,他们就是为了能让孩子接受优质的小学教育而辛勤劳作;因为我们的教师是爱的,他们就是因热爱教育而走到一起来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情怀。唯有如此才有学校的真!也唯有如此我们才是做真教育,真做教育,我想这也是我们花港迎春小学每一位师生的共同心愿!
  自由
  看到标题,许多人可能都会想到美国的自由女神,也都会认为在西方是要多自由就多自由,其实这是对自由本义的曲解。在中国,大多数人对自由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利己层面:我想怎样就怎样,不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对他人、对集体、对自然造成损害。古希腊被誉为西方民主自由的发祥地,自制克己是古希腊人最珍视的价值理念之一,节制适度贯穿于自由之中,造就守德和从善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带有明显的利他性的:维护公共利益、遵守公共秩序与道德的高度自觉。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讲的是一位中国商人定居在美国的一座城市,因为家居比较小,召开家庭舞会一类的活动怕影响邻居,所以就在郊外买三亩地建了一个临时的活动场所。因为不经常去,所以园子里杂草丛生,从而遭到别人的投诉,被城管勒令清理干净,投诉人的理由是:这样杂乱的院子影响了自己的心情。
  卢梭在《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中写道:我从来不认为人的自由是在于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恰恰相反,我认为人的自由是在于它可以不干他不想干的事。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自由最早最朴素的诠释。我们认为自由的本义还应有和平、安全、健康、和谐……我们还认为,一个人的自由度有多大取决于他个人对社会秩序及公德的遵守有多自觉,越自觉自由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与选择。
  在小学阶段,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自由关键是培育师生精神的自由和行动的自觉这两个重点。教师方面,一所好学校必须是在规范的基础上给教师以最大的教育教学的自由度,只有教师的创新实践才能实现学生思想的创新,而教学思想的丰富才能催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天;学生方面,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班级、学校的生活学习管理中来。英国教育家尼尔在《夏山学校》一书中写道“只有当孩子能完全自由地管理他们的集体生活时,才有真正的自由”。这是关键所在——自由同时意味着自律。所以对待学生的管理,低级简单粗放的教育,只能管得了一时,而不可能真正让学生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更不可能真正培養自醒自觉的孩子。
  我们所追求的和想保有的自由,是自选、自醒、自律、自觉的自由,从而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
  自己
  把“自己”作为校训经历了一番纠结。有人曾提议改为“自我”,因为用“自己”总是给人不够“高大上”的感觉,好像还有点那自私自利的意味,似乎真正的“高大上”必须是利他的、牺牲的、奉献的,谈自己好似是“低小下”的。但是教育常识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就是人,而这个“人”不应是模糊的,就应该是一个一个独特的“自己”。中国古代有“习三省吾身”之说,讲的是对待自己要更多观照自己的内心。确定用“自己”我们强调的是人的自生自长、自化自成,保持自己的本性和初心,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这与自私一点关系都没有,“自己”比“自我”对于孩子和学校来说更直接地体现生命的教育和教育的生命。
  这又让我想起近代教育家陶行知,陶先生提倡创造的儿童教育,并提出“六大解放”的伟大主张: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从而产生思想;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做,从而产生发明;解放小孩子的嘴,使他能说善问,增长学问;解放小孩子的眼睛,使他会看善察增进思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使他接触大自然,扩大认识的眼界;解放小孩子的时间,使他有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这就是人的核心素养——生活力的培养。
  在我们学校只有为数不多的三条标语,其中两条“你是学校的唯一”和“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其本质都是指向“自己”,彰显了四种意识:第一是生命意识——每个人的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无比珍贵,我们必须也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以及与之相处、相遇的每一个人;第二是个性意识——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不可能有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唯一,正是多彩的个体组成了丰富的世界;第三是信任意识——每个人的成长速度只有快慢之分,而绝没有优劣之说,每个人的潜能总有展示的时机,要尊重差异,相信铁树也能开花;第四是责任意识——每个人都是学校的主人,都有其相应的岗位,也就承担相应的责任,树立“止于我”的做事风格与职责,这也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和谐团队的应有之义。
  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创办南开学校,提出“野蛮其身体、文明其精神”的培养目标,我想加上一句“自由其思想,张扬其个性”,这也就是花港迎春小学对“立德树人”的回应。
  “自然、自由、自己”是走向好老师的一种崇尚境界。拥有一种自然的教育情怀,我们的工作就会有压力,但绝不压抑;拥有一种自由的教育精神,有忙碌绝不盲目,有信任但绝不放任;拥有一种自己的工作热情,每天以最美的姿态对待学生、对待同事、对待工作,始终充满阳光和正能量,珍惜热爱生活中的每一天。
其他文献
北京市六一幼儿院的前身是延安第二保育院,1945年6月1日,在朱德、康克清同志的关怀和指导下诞生于革命圣地延安。1946年,保育院全体人员冒着枪林弹雨,经历3300多华里的艰苦行军,护送136名孩子安全回到毛主席、党中央身边,无一伤亡,被誉为“马背摇篮”。六一幼儿院从延安走来,“一切为了孩子”是我院师德传承的核心精神,在新时期如何把握时代特点,继承与发展园所文化中优良的师德传统,让专业精神与师德在
编者按:回望百年老园的诞生,会发现许多闪亮的名字:熊希龄、张雪门、陈鹤琴。他们为了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一手创办幼儿园。而今,他们创办的百年老园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他们的理想被越来越多的幼儿园继承和发扬。本期将继续跟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百年老园的发展样态研究”,追寻另外3所园的发展脉络。  很多来鼓楼幼儿园观摩的同行都好奇:鼓幼的老师为什么始终满怀热情、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研究和实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也间接地诠释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课上传授知识,学生课后内化知识。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形式发生了颠覆,学生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变成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场所。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  那位父亲几天后果然吵到了所里,嚷嚷着要见儿子;还不单纯是要见儿子,而是提出无理要求,要把儿子带回去。小胡是被当地派出所民警逮住的,上次民警把小胡送过来时,就给他们透露过,说他父亲老胡不是个东西,已经大闹过一次派出所了。当时他气焰嚣张地叫嚷着:“我儿子是吸毒了,就算他吸成了废物,就算吸死了,也是我儿子,跟你们有屁关系!”一位年轻警察站出来制止他,他指着年轻警察的鼻子,唾沫四溅地骂:“你们有能耐
[摘要]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有效地开展英语语篇教学一直是困扰一线英语教师的难题。如今,思维导图正以其简洁易感、浓缩集成的特点逐渐成为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最具亲和力的形式之一。本文分析了思维导图作为教学工具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优势,并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了如何应用思维导图于小学英语语篇教学。  [关键词]思维导图 语篇教学 应用策略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Mind Map)是由
美术活动中有效利用低结构材料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园在近几年的课题研究中,对于如何利用低结构材料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进行了探索。  不同学者对创造力和儿童创造力的概念界定不同,本研究采用孔起英教授的“學前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定义,即在头脑中形成审美心理意象,并利用美术要素和工具、材料将这些意象重新组合,创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新颖独特的美术作品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在作品中反映出来,还从其制
【摘 要】“学导”课堂是基于学生真正发展需要的一种课堂范式。要想让“学导”课堂有实效,使学生的学习由肤浅走向深入,就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采用激疑导问、精心制作导学单、智慧顺导、分层精练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关键词】学导练课堂 教师主导 确定位置  近几年来,我校在充分学习洋思中学教学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在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了“先学顺导,精讲巧练”的学导课堂范
看到本期话题,既兴奋于找到了研究路上的同行者,又感慨于话题里所提及的小厨房活动和卫生保健之间的冲突矛盾问题也是我们课题实验园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们申报了北京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年专项)“中日国际比较视野下幼儿园食育的实践研究”,全区十所课题实验园从2016年开始借鉴日本食育的有效经验,结合中国幼儿园的实际国情,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活动。  所谓的“小厨
课文《真情的回报》是一篇浅显易懂的课文,叙述了一个虽然寻常但却动人的故事。文章以叙述为主,叙事情节较为平实,文字无激扬之处,似乎找不到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抓手。“无字句处有华章”,其实一篇课文中处处都有一盏灯,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把这盏灯点亮,关注教学的动态生成,它们就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在教学《真情的回报》时,笔者就勤于挖掘,善于把握,把挖掘出的散见于文中的小细节串联起来,很好地达成
每天早晨起床后,我会从明黄色的药盒里拈出两粒肉粉色的颗粒,而后吞下。  这一系列动作,我已经做了十一个月。而那肉粉色的颗粒,叫作“帕罗西汀”。药盒里的说明书上清晰罗列着它的种种功能——能够有效改善“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社交障碍及创伤后应激障碍”。一切似乎都和一种叫作5-羟色胺的脑神经递质有关。它是一种能产生愉悦感和安全感的情绪信使,调节着一个人从情绪、精力、记忆力到人生观。而我的5-羟色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