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气息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ong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南生活久了,对江南种种美妙的体验淡了许多,就像婚姻生活中明明有一个不错的伴侣,日子过习惯了,已然把对方当成家里的一件旧家具,看在眼里就像没看见一样,甚至偶尔还生出要换件新家具的想法。罪过!
  所以有时候我会把拐道去中原生活了十多年看作是为了更好地来体味江南,我的江南。
  在我的心理地图上,最江南的城市当数杭州和苏州,是江南的头牌。这两块头牌在我心里轮流值日。人在苏州的时候,苏州当班,到了杭州,杭州值日。
  其实对于太有名的风景,我是情愿绕道而行的。风景里人太多,在游人摩肩接踵的风景里,看到的是后脑勺。风景里留下的名篇佳句太多,“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一个不留神,我一脚踩在苏轼的脚后跟上,“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前人比我们幸运,他们没有待在家里觉得浪费出门却又添堵的长假,他们的风景里没有乌泱乌泱的人流。依靠两条腿,或者借助四蹄朋友的体力,他们每天行动的路程有限,晃晃悠悠中,我猜风景在他们眼里是慢镜头。看到喜欢的景致,可以长时间驻足,呆望,任目光在风景里散步,或者干脆坐定下来,吟诗作画。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轮子和发动机,不像我们日行千里,撸起袖子,日子过得心急火燎的,他们一切都是慢悠悠的,生个火要半天;点着火了,也还是急不得,顶多拿扇子扇扇;再急,就只能吃半生半熟的。纷扰忙乱中,人是顾不及内心的。內心只能闲置在那里,任其枯萎。
  扯远了。
  杭州游人多,但好在杭州处处是风景。来到杭州,随便择一处闲坐,喝茶或饮酒,佐以闲聊,诗情画意顿生。
  和苏州一样,杭州也内敛、精致,却不幽闭拘谨,更多自然风景,开阔,明朗,更多留白,一如水墨画,计白当黑,空白处赋意,无墨处盈气,画面虚实生发,气韵生动。像是经过三季沉淀后的冬天,从容,素净,褪去火气,过滤掉了浮躁。
  杭州是两朝古都,但它没有青铜器气。气,是气势。青铜器自带庄严肃穆的气势,让我难生亲近感。杭州更像是玉,温润,亲和,谦谦君子。
  同样是古都,杭州的体温比别的古都高,或者说它的情商高。皇城根下的北京就不用说了。我去西安,那里的百姓也普遍有一种古都子民的心态。我坐出租车,司机可能从来没有出过陕西省,但他一口咬定西安是最牛的城市。他的依据很简单,十三朝古都,全国唯一。再坐一次出租,司机还是那一套说辞,看我并不赞同,还有些不悦,呛了我一句,你来西安旅游不就是冲着十三朝古都来的吗?我在杭州坐出租怎么也有二三十次,司机会沿途介绍风景,娓娓道来,语调平和,也有自豪感,但是开放分享的心态,并且不忘顺便赞美一下我的家乡。
  对身居苏州的我来说,去杭州就像是去隔壁邻居家串门,在去过无数遍杭州之后,还是愿意时不常去转一圈,还是会忍不住感叹,这里真好,大概还是因为这个邻居家实在有着领略不完的风情。
  早晨在千岛湖镇的酒店醒来,屏息启窗,清冽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再深吸一口,清晰地感觉到一股凉气顺着气管往下,透彻肺腑,充盈整个胸腔。不用去到某个具体景点,就在酒店附近转转,也是移步换景,人在景中。
  也真是奇怪,不管哪个季节,想到杭州,我鼻息里都会隐约闻到一股桂花的香气,它萦绕缠裹着水汽。水汽是西湖湖面上的,也是天目山腰的,或者就是整个杭州的,这种气息温婉美妙,甜丝丝的,带着些许慵懒闲适,延绵徐逝,转而又忽然香浓起来,像一个顽皮的孩童,故意撩拨你一下,然后笑着跑开,看你嘴角的笑意渐收,他又折返回来再次撩拨。
  这气息是我记忆里的还是想象中的?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反正一座城市有了气息才会动人,才会引人入胜。
  想到杭州,我还会想到东坡肉。一块因为苏东坡而多了文化意味的肉,家常质朴。东坡肉其实是很吃工夫的,需文火慢炖,如果上笼蒸前在底下再铺一层天目山笋干,是不是更加杭州味呢?笋干佐酒下饭都是好搭档,温上一壶黄酒,斟满酒盅,正要举杯,白居易说,且慢,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白居易是真心热爱江南,尤其杭州,哪怕离开多年后还是念念不忘: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
  在我心里,白天的杭州有茶意,是白茶,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淡雅回甘,让人百看不厌。晚上的杭州有酒意,多看两眼,已然微醺,双脚打飘,自感身体轻盈,与身边的景色几近溶于一体。倘若喝着酒回味白天的杭州呢?大概,大概再也不想离去了。
其他文献
我对宋盈的第一印象来自九三年九月的一个早晨。  那时我刚上初中不久。那天我骑着车,随着上学的学生一起涌入校园。就在这时我看见了宋盈。她穿着一身淡灰色的运动服,梳着马尾辫,又瘦又高。其实我跟她并没有说过话,只知道她的名字。  “宋盈!”我骑在车上扭头叫了她一声。  她小小地一愣,随即认出了我,答应了一声。  “唉。”  一个陌生的新同学主动和她打招呼,她明显有几分诚惶诚恐。  然后我就往前骑了,只把
期刊
1  这是七夕。  安踟蹰在这座东边的桥上。风很凉,秋天的风跟随她散漫的脚步,有一搭没一搭地吹来,拂动额前的刘海。夜有点深了,路人全低头走着,陌生的面孔,像立于桥墩上的一个个石狮子,可以视若无睹。  安始终心神不宁地慢慢走,这座桥也被无止尽地拉长,桥南边的山坡上,那座通体透亮的塔一直无声观望,她有点怀疑是塔使了魔力,让这座桥没有尽头。这座塔有一个神秘的前身,拥有超人的法力不是没有可能的。  桥南是
期刊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古谚所言,是指:在艺文竞技场上,其实很难区分伯仲;而在武艺擂台上,“第二”就意味着失败,至少是被击倒。将此一通则放诸近年林林总总、可谓风起云涌的各种评奖与“文学排行榜”的话题里,就显得别有奇趣了。顾名思义,“评奖”与“排行榜”者,就是要为相关年度发表出版的优秀作品排名次、选序列、论先后、评优劣。具体到入围作品的评估,其实对于每一位参与评审者,都必得要拿出一个孰先孰后、谁第一
期刊
如果不写这个创作谈,我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多么依赖第一人称叙事。“我”存在于我写下的所有小说之中。现在看来,所有文体中的“我”都不太靠谱,没那么令人信服,甚至包括我自己写下的文字。这也可以解释我在翻看几年之前留下的文字时,那种巨大的、令人难以置信的陌生感。彼时与此时的“我”,根本没法在一段旧时空中发生共鸣。归根结底还是与自我意志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那就是我”的新鲜感逐渐消弭,被“那不是我”的“怀
期刊
1  “马琦,这是燕虹;燕虹,这是马琦。”  那天,马琦和舅舅在阿志的工作室玩泥巴,燕虹过来收租,阿志介绍他们认识。燕虹还有其他事忙,点头打个招呼就走了。  像其他发展得太快的城市一样,佛山闹市的高楼大厦中间包裹着许多“城中村”,阿志的工作室就开在南风古灶附近一个“城中村”中。“城中村”,顾名思义,就是城市中的村落。燕虹是村里的土著,她父亲是阿志的房东。这工作室带院子四百平米,每个月大几千的租金。
期刊
待他出门时,我才似乎想起来问他有多高。其实,我早就注意了他的个头很高挑。我还注意到,他的左耳多了一个小小的耳钉,发型也比上一次来时髦了些,两侧很短,顶发很长,聚集在头顶,到脑门几乎形成了一个桃心。黑卫衣深色的牛仔裤,黑色的双肩包,学生模样之外,又多了些文藝范儿。  这是2016年一个夏日午后,我与郝瀚第二次见面。这一次他是来告别的,因为很快毕业,他将离开银川,去中国传媒大学读影视导演硕士研究生。我
期刊
赵潋:女,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编剧、制作人。作品有话剧《共和国掌柜》、《起飞在即》、《第二性》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第二性》新版将于2018年7月上演。  访谈人:邓菡彬  (以下简称赵、邓)  赵:2009年,当时我剧院领导建议我写一个戏,当代都市的单身男女,剩男剩女题材。在之前,我是拒绝和排斥写这个题材的,因为我觉得这种题材当时已经很滥。  邓:这个词汇很形象。  赵:对,当时已经写得很市场化,很
期刊
阴谋论者  有年夏天  我在河北唐县的一户人家  见过一只壁虎  一声不响地倒挂窗前  那晚的月色很浓  树影婆娑  它挂在那儿一动不动  它的沉默让人恐惧  它害人的眼睛让人不敢直视  这小小的生灵  在月光的阴影里  仿佛是一个阴谋论者  那晚,我做了一个可怕的梦  梦里是一大片废墟  四周没有活动的人形  到处都是蛇、蜥蜴、蜈蚣  等爬行动物  它们从四面八方向我聚拢  我觉得自己透不过气来
期刊
去玉山县途中  天灰蒙蒙的  云层厚重,故意为我遮着天空  我有些放心了,今夜  月亮不会出来调戏人间  那些孤单的人啊  那些受够了离别的人  那些饱尝思念之苦的人  今夜,与所有幸福的人一样圆满  没有明亮的嘲笑  没有相形的单薄  没有对影的尴尬  夜宿汾水村  我是来逃避的。  逃避中秋关于圆满的拷问  逃避熟悉的生活  就可以抽离自我吗?  在彻底的孤独里  陌生的汾水村只给我芜杂的青山
期刊
如今,出门去看风景已不是件轻松的事,特别是去著名景点。一旦有人报出地名,脑海就会自动生成一套程序,计算那里的游客量、空气情况、航行距离、住宿条件、胃的适应度、时间成本和友情指数等等。这么算下来,往往都会觉得窝在家里读书、喝茶更为惬意。至于那种“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真的要让给浪漫而冲动的40岁以下青年。  但是这次,因为友情指数偏高,我二话没说就来到了杭州的天目山。天目山位于杭州西北方向80多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