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瀚印象:北人南相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e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待他出门时,我才似乎想起来问他有多高。其实,我早就注意了他的个头很高挑。我还注意到,他的左耳多了一个小小的耳钉,发型也比上一次来时髦了些,两侧很短,顶发很长,聚集在头顶,到脑门几乎形成了一个桃心。黑卫衣深色的牛仔裤,黑色的双肩包,学生模样之外,又多了些文藝范儿。
  这是2016年一个夏日午后,我与郝瀚第二次见面。这一次他是来告别的,因为很快毕业,他将离开银川,去中国传媒大学读影视导演硕士研究生。我很为他高兴,这将是他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我和郝瀚初识于2014年。那时,他在宁夏大学读三年级。经宁大一位老师的引荐,他给我发来了他的小说作品。看了小说,我是惊喜的——他的语言非常好,没有许多大学生作品里浓浓的作文腔,内容也充满不同寻常的想象,能感觉到作品深受欧美现代派的影响。当时他大约发来了五六篇小说,虽说总还是能挑出毛病的,比如,大都故事性不强,人物关系比较散淡,矛盾冲撞不够,生活气息也不那么鲜明,用现在流行的话讲,不怎么接地气。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充满诗意的语言营造出一个自由任性的想象世界,有些天马行空无所顾忌。这几篇小说,最终都未能刊发。据我所知,当时他向其他刊物投过稿,也没有什么结果。这也不意外,对于一个人生经历从校园到校园的年轻作者,小说这种文体难免会露出种种不成熟的“马脚”,多少会受限于人生经验的局限。
  因为他的文字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好奇,郝瀚应约到编辑部,我们有了第一次见面。从学业历程、读书到写作的体会,一开始,基本上是我问什么他回应什么。加缪、马尔克斯、卡佛、格非、毕飞宇,当谈到我们各自喜欢的作家时,他的话多了起来,少了之前的拘谨。他说,这是他上大学这几年,第一次有机会畅谈文学,在学校里,除了必上的课程,他多是独来独往,极少参与学校班级和同学间的活动,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沉于读书和写作,这让他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说起这些时,除了腼腆和害羞,他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忧郁。大概就是这一暼的忧郁,更加深了我对他的印象:这是个充满灵气却又不乏细密心思的大男孩,典型的北人南相。我们谈文学说电影,聊了几近一个下午。此后的通信中,我渐渐知道生活中他保持着一些似乎和他这个年龄不太相符的习惯,比如,只是必要的联系才用手机和电脑,写东西也是先手写于笔记本上,再誊抄于电脑上。我因此觉得,这个年轻人,在生活上是有些老式的。
  一个人的早期作品,总是更多地带着这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直觉和精神烙印。郝瀚是河北秦皇岛人,就学于宁夏和北京,但是他的作品却隐约透着江南味道。我以为,这味道来自他幼年家学古典诗情的浸染,而小说中有意无意流露出的对诗意江南的向往,也体现着这种情怀。我并没有就这个问题跟他交流过,我想当然地以为,生活于缺少色彩偏于干旱多风地区的北方人,特别是文化人,常常会对诗情画意的江南怀有梦境般的期许。这种南向的心理,在郝瀚的小说里反复出现,甚至成为一种浓郁的情结。血脉里的诗意,成长中的无奈不满,南方似乎幻化成一个文学上的地理方位,成了他的精神出口,甚或心灵寄托。故而,我所说的北人南相,不只是相貌和性格,还可以说是作品的气质。
  尽管小说是虚构的,但仍可看作是作者本人的某种投射,放大重现着作者的内心体验内在世界。对北方枯荒冷寂的厌倦,对远方的期待,总是令“他”一次次出走,一次次寻觅,甚至一次次受伤,因此或深陷或顿悟。迷途中的遭遇,未果的感情,对生活的无所适从、不安和怀疑,在出走、寻找、迷失中,终还是无法摆脱深深的孤独绝望。郝瀚的文字一再透露了他少年的沧桑。
  郝瀚的小说并不以情节和故事见长,一直以来,他的小说都更像是语言和情绪的狂欢。在他的作品里,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一种镶嵌式的,时间的进出,总是随着叙述者的记忆梦境幻想而呈现多层次的迷叠状态。时间的繁复使得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立体繁杂,变得令人眼花缭乱起来。对于时间的驾驭能力,对于时间逻辑自圆其说的能力,实际上也是一个作家文字表达和想象力的体现。从这一点来说,郝瀚对于小说文本是有其独到的知觉和解构能力的。
  除了语言上的诗意、时间嫁接上的在意,叙述视角上,他也一直在做刻意的尝试。以短篇小说《忆江南》(刊于《朔方》2017年第9期)为例,小说叙述同时运用了全知和有限两种视角。这种刻意的视角设置和转换,增加了小说的丰富性和故事的弹性。当然,也体现了郝瀚在小说创作中的思考和写作实践中的用心用力。这种尝试在他的许多小说里都有体现。
  郝瀚的诗情,他对时间的纷繁转切以及多视角的探索,在《浣溪纱》这篇小说里亦有充分体现。这篇三万余字的小说,主体结构分上下两部分,这种结构似受益于词的上下阙影响,小说的标题和小标题也取自古典诗词,在形式上颇有诗的意味。小说特异之处在于情节处理上,前半部分写实,后半部分则全由梦境衍生,前后两部分虽叙述风格一致,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质地。外在的生活遭遇在小说的后半部化为光怪陆离的虚幻。故事中主人公面对的种种困境因此被放置一边,呈现出几近停滞凝结的面目。小说也许旨在以一次特异的情感经历为依托,以内化的方式来隐喻和影射凌乱困顿的现实生活。只是让我不满足的是,小说的结尾戛然止于梦醒。故事结束于梦的醒来,在我看来,使得自由的表达和放任的想象终止步于现实的边界,令人意犹未尽。
  郝瀚这两年的作品,有了些许变化。就情节和故事场景来看,小说多了些以前少有的日常生活的气息,也更强化了文字的视觉感,这种变化,大约跟他年龄增长和见识丰富有关,而据他所说,跟就读影视导演专业关联更大。这种变化正是我所期待的,日常生活的底色和视觉感在增加着他小说的厚度,这既是岁月的赐予,也有他欲把小说写得更好的努力。
  (责任编辑:丁小宁)
其他文献
初识盛文强,是十二年前,时间长得令人惊讶。在这十二年间,我漂泊过几个城市,女朋友也换了几个。盛文强嘿嘿直笑,说咱们还联系着,男人间的友谊比爱情靠谱,君子之交比肉体关系稳固。他在结识现在的夫人之前,多年保持单身,甚至透露过终身不娶的打算,感情生活估计比我还苦闷。近年他终于得遇年轻美貌之佳偶,夫唱妇随,琴瑟和鸣,羡煞朋辈。  当年逛文学论坛是一件时髦的事。那时候,我在洛阳一所不起眼的大专院校混日子,还
期刊
一  我和德彬十几年前就有了联系。那时他还在校,已经开始试着写作。此后几年联系不多,倒是常看见他的文章。我毕业两三年后,到报社工作,编一个充斥着父亲母亲公公婆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文学副刊,而德彬那时刚走出校门不久,正面对人生的选择。我们在论坛上认识,后来加了QQ。其实我们的经历极为相似,都不善于考试,都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都是来自普通家庭,通用的几种游戏规则对我们来说都已闭合,困顿可想而知,这
期刊
时间:2018年6月10日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七层会议室  杨庆祥:联合文学课今天的主题是周嘉宁的中短篇小说集《基本美》,这个书当时没出版就寄了一个试读本给我。我倒是很少看试读本,但那天还真是坐在办公室里看了,我看的是其中的《了不起的夏天》,看完以后大吃一惊,周嘉宁这个小说已经写得这么好了!  我当时就说,我们想要做一个小范围内的对话,要更深入地讨论她的写作所呈现出来的问题,还有目前她的格
期刊
按:当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奢侈品,人将如何存活?在上世纪70年代的《沙丘》三部曲里,美国科幻小说家弗兰克·赫伯特描绘了一个干涸的未来世界,海洋被连绵的沙丘取代。水资源如此稀缺,以至于居民必须穿着特殊的紧身衣(Still suit)来保持身体的水分。这种装备可以自动收集、过滤和净化体液,包括从眼泪、汗液、尿液与其他排泄物中收集水分。当征服地球以外的干燥星球,如远征火星和移民月球的假设日渐
期刊
时间:2018年3月24日下午  地点:人民大学人文楼七层会议室  参与人:左小词、刘欣玥、李浩、陈若谷、张欢、沈建阳、樊迎春、邵部、谢尚发、李馨、张菁、王德领、陈华积、徐洪军、李剑章、见君、杨庆祥  杨庆祥:今天联合文学课堂的活动请了青年作家左小词。小词是“80后”青年作家,早期写青春小说,现在转身拥抱纯文学,最新出的长篇小说《棘》是她最近几年比较成熟、也体现了她个人风格和探索性的作品。她前几年
期刊
我对宋盈的第一印象来自九三年九月的一个早晨。  那时我刚上初中不久。那天我骑着车,随着上学的学生一起涌入校园。就在这时我看见了宋盈。她穿着一身淡灰色的运动服,梳着马尾辫,又瘦又高。其实我跟她并没有说过话,只知道她的名字。  “宋盈!”我骑在车上扭头叫了她一声。  她小小地一愣,随即认出了我,答应了一声。  “唉。”  一个陌生的新同学主动和她打招呼,她明显有几分诚惶诚恐。  然后我就往前骑了,只把
期刊
1  这是七夕。  安踟蹰在这座东边的桥上。风很凉,秋天的风跟随她散漫的脚步,有一搭没一搭地吹来,拂动额前的刘海。夜有点深了,路人全低头走着,陌生的面孔,像立于桥墩上的一个个石狮子,可以视若无睹。  安始终心神不宁地慢慢走,这座桥也被无止尽地拉长,桥南边的山坡上,那座通体透亮的塔一直无声观望,她有点怀疑是塔使了魔力,让这座桥没有尽头。这座塔有一个神秘的前身,拥有超人的法力不是没有可能的。  桥南是
期刊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古谚所言,是指:在艺文竞技场上,其实很难区分伯仲;而在武艺擂台上,“第二”就意味着失败,至少是被击倒。将此一通则放诸近年林林总总、可谓风起云涌的各种评奖与“文学排行榜”的话题里,就显得别有奇趣了。顾名思义,“评奖”与“排行榜”者,就是要为相关年度发表出版的优秀作品排名次、选序列、论先后、评优劣。具体到入围作品的评估,其实对于每一位参与评审者,都必得要拿出一个孰先孰后、谁第一
期刊
如果不写这个创作谈,我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多么依赖第一人称叙事。“我”存在于我写下的所有小说之中。现在看来,所有文体中的“我”都不太靠谱,没那么令人信服,甚至包括我自己写下的文字。这也可以解释我在翻看几年之前留下的文字时,那种巨大的、令人难以置信的陌生感。彼时与此时的“我”,根本没法在一段旧时空中发生共鸣。归根结底还是与自我意志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那就是我”的新鲜感逐渐消弭,被“那不是我”的“怀
期刊
1  “马琦,这是燕虹;燕虹,这是马琦。”  那天,马琦和舅舅在阿志的工作室玩泥巴,燕虹过来收租,阿志介绍他们认识。燕虹还有其他事忙,点头打个招呼就走了。  像其他发展得太快的城市一样,佛山闹市的高楼大厦中间包裹着许多“城中村”,阿志的工作室就开在南风古灶附近一个“城中村”中。“城中村”,顾名思义,就是城市中的村落。燕虹是村里的土著,她父亲是阿志的房东。这工作室带院子四百平米,每个月大几千的租金。
期刊